李簡璦
(西南交通大學 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成都 6100031)
2005年《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成為網絡視頻的經典案例,開啟了草根網友以惡搞為主的非專業(yè)、非商業(yè)性的自發(fā)創(chuàng)作和自由表達,成為微電影在國內發(fā)展的雛形,也預示了微電影所依賴的新媒體平臺的潛力。2010年底開始,商家和專業(yè)影視從業(yè)人員開始借助這一新媒體進行專業(yè)化的制作,這種行為更多地帶有來自資本市場的考量??曜有值艿摹独夏泻ⅰ泛蛥菑┳嬷餮莸摹兑挥|即發(fā)》標志著微電影從雛形終于長成。曾經的網絡視頻短片,在2011年終于以“微電影”的命名而獲得了電影的身份,開始進入商業(yè)運營,并大規(guī)模進入市場和公眾的視野。所謂“微電影”即指微規(guī)模投資、微周期制作、“微時”放映,但必須有完整的策劃和系統(tǒng)制作體系支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視頻短片;一般在具有移動視頻設備的網絡、3G手機等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適合在移動狀態(tài)和破碎的微時段觀看。微電影以其微時長、微周期、微投入、微傳播等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成為時下新的文化潮流。2011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微電影年”。巧的是2011年年末,美國柯達公司宣布破產保護,這似乎成為了繼數字電影之后,微電影進一步“去膠片化”的隱喻。微電影以其獨特的影像制作模式、創(chuàng)作準則、影像修辭手法、傳播媒介、觀影方式、受眾群體等改寫了傳統(tǒng)的“電影”概念,而且必將使傳統(tǒng)的電影美學和產業(yè)格局發(fā)生變化。
法國后現(xiàn)代理論家利奧塔認為,后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從宏大敘事到微小敘事的轉變。文化多元化,權威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只言片語,社會每一個個體的日常生活都可以被關注,每個人的聲音都可以被聽見,個體細微的訴求構成了對世界的另一種角度的觀照,在這樣的大文化語境下,電影逐漸由宏大敘事轉向了微觀敘事?!霸谶@個信息傳播大量且高速的時代,短小精干的東西是現(xiàn)代人類習慣獲取信息的方式。但是,也正由于這種特性,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碎片化,所以由信息產生的思想也越來越碎片化……但碎片化的思想并非沒有價值,所以用低成本拍成一個個幾分鐘的短片來表達這些思想,非常合適,而且,由于成本低,使很多草根一族也能參與進來,這無形中也推動了微電影的發(fā)展?!薄?〕“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制作、放映、傳播自成一個系統(tǒng),而且是一種開放的系統(tǒng)……而千千萬萬個微型電影系統(tǒng)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新的電影業(yè)和電影圈,與電影原有的體系并存,勢必將改變整個國家的電影的存在方式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薄?〕微電影的出現(xiàn)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銀幕電影(即“大電影”)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顛覆了其高高在上的單向傳播姿態(tài),公眾的參與性被激活了。
在這樣一個全媒體時代或者說碎片化關注的時代,娛樂的速食消費、“閱讀”的碎片化改變了大眾的消費體驗、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代人充分開發(fā)利用碎片時間,面對海量信息傾向于獲取簡短性的信息內容,因此情節(jié)緊湊、短小精悍的微電影就與網絡時代的觀眾的審美情趣、接受心理和生活節(jié)奏非常契合。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張鳴教授所說:現(xiàn)代人生活的快節(jié)奏和多元性,催生了空閑時間的零散性,長電影看不了,可以看微電影〔3〕。而“微電影的價值溢出產生于虛擬網絡的分享與圍觀行為中……因此可以聚合并生產一個志趣相同的朋友圈子或人脈網絡,也就是安德森所說的‘想象的共同體’(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微電影順應并成全了人們對于‘共同體’的想象與呼喚”〔4〕。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網絡視頻用戶較上一年增加了14.6%,達到了 3.25億人,使用率提升至63.4%,已經成為繼即時通信、搜索、音樂、新聞之后的第五大應用。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而中國網民的主體構成是30歲及以下的年輕群體,占網民群體的近70%。這一年齡構成致使中國網絡的深層應用呈現(xiàn)出與年輕網民相符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文化的本質是青年亞文化,因此微電影首先要征服青年。青年雖然不是世界經濟的領跑者,不控制這個世界的現(xiàn)實生活,可是在文化上,青年是源動力,是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微電影創(chuàng)作者是否理解年輕人的情感和趣味,并以這種趣味制作影片,將決定其故事內容、敘述故事的方法、影像表現(xiàn)是否更符合青年當下的審美和時代趣味。
微電影是在后現(xiàn)代文化大行其道的當下由以解構和碎片化為樂的互聯(lián)網與電影互動所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電影形式,它開拓了一種新的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形態(tài),青年亞文化和草根文化則是其主要文化特質。
微電影本質上還是“電影”,所以仍然必須具備電影藝術的基本語言和修辭手法,具有完整的電影結構和明確的導演訴求。但因為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行為和規(guī)律必須適應于網絡、3G手機等新媒體平臺獨特的傳播方式和觀看模式,所以微電影又有其自身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獨特的微影像敘事手段,在很多方面有別于傳統(tǒng)影院放映的電影。正如著名影評人葉航所說:“網絡微電影并不是把供銀幕放映的傳統(tǒng)短片直接拿到網絡上播放那么簡單,它需要一種有別于傳統(tǒng)電影的新的創(chuàng)作思維,這就要求網絡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伊始就得有一個明確的理念——什么樣的形式與內容更適合網絡這一傳播媒介的特性。”〔5〕
在短時間內講故事,還要把故事講好,講得有深度,實屬不易。從某種意義上說,微電影比傳統(tǒng)電影更難創(chuàng)作,因此就需要采取選題切入點小、故事簡單、巧設懸念、加快剪輯等敘事手段,以求表達更精練、內容更濃縮。首先,為了網絡觀眾能迅速接受,微電影大多選擇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經典敘事模式,但背景交代、氛圍渲染、起承轉合等就盡量壓縮,情節(jié)發(fā)展甚至被省略,而是以一種大篇幅來展現(xiàn)事件高潮。這種表現(xiàn)除了微電影敘事時間有限外,也與受眾的期待視野是一致的,即將受眾最感興趣的部分無限放大,而刻意淡化次要情節(jié)〔6〕。如《一觸即發(fā)》中,動作部分和追逐戲的高潮部分幾乎占了影片內容的全部。其次,微電影在拍攝中巧設懸念,這是講好故事的有效手段。如在《微博有鬼之目擊者》一片中,導演做足了懸念的戲碼。女主人公小秋的老公遭遇車禍身亡,為了尋找目擊者,小秋跪在事發(fā)現(xiàn)場請求幫助。報刊亭老板出于同情,借助微博,幫她一起尋找目擊者。但事件背后的真相出人意料。原來小秋老公的死是背叛諾言即“如果背叛就用生命來償還愛情”所受到的懲罰,兇手就是因為太愛所以瘋狂所以絕望的小秋。小秋跪求目擊者,一方面是為了找出背后的小三,另一方面是為了找到目擊者而殺人滅口。最后無辜的目擊者成了犧牲品。法國微電影《調音師》講述的是一位鋼琴師化裝成盲人幫人調音的故事。在一次調音時,鋼琴師無意中撞見一起兇殺案,盡管竭力裝成一無所知,但兇手還是對他產生了懷疑,他只好強作鎮(zhèn)靜不停地彈琴,最后等待事件結局的觀眾在琴聲之中等來的卻是影片的結束。該片以倒敘的敘事方式將影片的結局提前告訴觀眾,使觀眾的心自始至終都懸在空中。影片的開放式結局沒有將調音師的生死明確地表示出來,而是留給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再次,微電影碎片化的剪輯方式使影片節(jié)奏起伏明快,充滿戲劇張力。如《四夜奇譚之指甲刀人魔》在開場的一段對話后,周迅飾演的女主人公李凱儀向老實木訥的男友說出了自己的一個秘密,即她是一個“指甲刀人魔”。之后,導演剪輯了一段男主人公被送醫(yī)院搶救、手術刀、無影燈和男主角的驚恐表情的近景和特寫短鏡頭,這樣的快速切換給觀眾以指甲刀人魔是殺人犯,男主角身陷危險之中的錯覺。而其實所謂的“指甲刀人魔”是指對正常食物完全沒有興趣,只能依靠吞食指甲刀來維持生命的特殊人種。微電影在鏡語表達上有別于一般電影的鏡語表達方式,由于其傳播平臺不是傳統(tǒng)影院的大銀幕,而是具有移動視頻設備的網絡、3G手機等各種新媒體平臺,觀看屏幕越來越小,因而中景、近景和特寫鏡頭就成為了微電影最基本的鏡頭語言。
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幾乎囊括了傳統(tǒng)電影的所有類型——黑幫片、警匪片、喜劇片、愛情片、懸疑片、驚悚片、魔幻片、青春片、恐怖片、公路片等。如《勺子殺人狂》是一部經典的惡搞恐怖片,故事搞笑,但驚悚氣氛十足,集合了各種恐怖片的經典橋段?!段⒉┯泄怼分端叫拧窞閼乙审@悚片,講述時尚雜志社服裝編輯廣美原本過著令人羨慕的光鮮生活,但其命運卻因一封發(fā)送至其微博的私信在短短一個月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并最終使其精神崩潰的故事?!端叫拧穼⑴魅斯B(tài)的心理狀態(tài)具象化,以夢境、幻覺中的象征性畫面的意識流呈現(xiàn),壓抑詭異的氛圍以及各種閃回畫面的剪輯效果給觀眾以極具“網感”的整體視覺沖擊?!兑挥|即發(fā)》類似于007風格,講述男主角在一次秘密交易中遭遇敵手襲擊,為了安全轉移,與女主角聯(lián)手施展調虎離山之計,最終成功達到目的的故事。全片場面宏大,情節(jié)緊湊,制作精良,具備好萊塢大片元素,片長卻只有90秒,堪稱是微電影的典范和里程碑?!?6號公路》是典型的公路片。女主角莫文蔚從浮華喧囂的都市和內心的枷鎖中解脫出來,以一種沒有目的的方式駕車行駛在象征自由與開拓的美國“66號公路”上,開始了追逐自由、實現(xiàn)夢想、找尋真我、感悟人生的旅程。新西蘭航空公司飛行安全視頻由電影《魔戒》中的“霍比特人”來講解飛行安全知識,讓人耳目一新。全片中各種霍比特人元素令人目不暇接,宛如觀摩了一場魔幻電影。《老男孩》是青春片,是一曲70后、80后人青春的哀歌?!洞笤捀肥桥灶}材的超現(xiàn)實主義愛情片;《一支煙的穿越》是愛情+穿越……
中國常規(guī)電影缺乏實驗電影和先鋒電影的嘗試,所以在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中應鼓勵形式技巧、技術上的革新以及故事架構、畫面效果、鏡頭語言等方面敢為人先的精神。如《私信》在場景設置、人物形象設置、鏡頭、構圖、色彩、光線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風格和意蘊。影片以精神病人廣美的視角來審視世界,將現(xiàn)實世界的人和物予以異化。首先,《私信》的背景設置和場景表現(xiàn)給人以超現(xiàn)實之感。如在正方體的精神病專科實驗室中,廣美在與精神病專家對話的整個場景像一塊懸浮在空中的薄板,二人遙遙對坐,暗示了二人無法觸及彼此的內心世界。其次,該片模擬廣美這一精神分裂者的錯亂視角,鏡頭一直很搖晃。在揭示廣美的罪孽以及廣美為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受到內心的折磨而臆想出來被懲罰的幾個場景中,極力營造驚悚的氛圍。鏡頭一直近距離逼視廣美的臉,使觀眾能夠感受到她的崩潰與游離狀態(tài),而女主角的表演方式像舞臺劇或者話劇,臺詞處理夸張。再次,在色彩和光線上,也多采用了黑色,營造了幽暗詭異的氣氛,并且為每個出場的人物都涂上了黑色的眼影,以此來暗示人物內心的黑暗和仇恨。蔡明亮的《行者》仍然延續(xù)其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格,全片無對白,是一部寓意豐富的微電影。李康生飾演的紅衣僧人以每分鐘兩步的緩慢速度走過香港喧鬧的街頭,最后停留在一扇柵欄門前,緩慢地將一個漢堡塞進口中。對于香港這個快節(jié)奏的城市來說,《行者》既有憐憫性又有批判性,它把苦難當成一種幸福,把行走當成一種救贖,把進食當成一種感恩……〔7〕蔡明亮表示,《行者》是獻給香港觀眾的作品,“我想讓李康生走慢一些,讓人們再看一眼正在流逝的香港”。諸如此類的微電影有極強的形式感、實驗性以及思想性,是個體表達自我的新方式,很能激發(fā)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也使影片更具導演個人的風格特征。
總之,“互聯(lián)網的傳播特質深刻地影響著微電影的故事編排、敘事策略、演員表演等諸多方面。小型屏幕的移動終端、病毒傳播的特點,決定了微電影碎片化、細節(jié)化、節(jié)奏化的美學風格和特質”〔8〕。
除了提供快餐式、碎片化的娛樂消遣,微電影還可以其“微言大義”切入當下社會的“微現(xiàn)實”,關涉一些被影院電影創(chuàng)作者所忽視或者過濾的問題,因而更貼近普通民眾。而“尋找到在功利性的商業(yè)表達之外,順暢地實現(xiàn)創(chuàng)作者自身人文關懷和審美表達的途徑,是微電影實現(xiàn)健康發(fā)展的必要前提”〔9〕。
《紅領巾》對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我們”所遭遇的扭曲說教進行嘲諷,被網友譽為可以跟《老男孩》媲美的“神作”。彭浩翔也對《紅領巾》表示贊賞:“我們能夠理解這個帶有強烈意義的符號所帶來的豐富內涵,同時導演又真實融入了同齡人的童年生活記憶。”《微博有鬼之@誰誰》帶有黑色幽默色彩:小人物藥家威(諧音“要加V”)生活在社會底層,窘困的生活使其希望過上名利雙收的日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名作家王碩(諧音“王朔”)未開通微博,于是決定憑著自身的文學天賦,模仿王碩的語言風格寫微博。由于被外界誤認為是王碩本人,因此明星們紛紛關注,媒體大量報道,粉絲數暴漲,各方簽約、合作紛至沓來。正當光明近在咫尺、虛榮和欲望無限膨脹時,沉浸在微博帶來的成就感中的他不僅沒有一步登天,卻重重地跌入了地獄……
《贏家》探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贏家”的主題。主人公老王人過中年事業(yè)有成,但是他依然無法逃脫中年危機。夫妻倆的愛情似乎走到了盡頭,要么冷眼相向,要么激烈爭吵。在一次爭吵過后,老王突遭車禍,在恍惚中,經歷了一場奇幻的靈魂穿越之旅。他腦中的時間開始倒流,并在一段段對他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時間點定格,母親去世、妻子生產、青澀的中學時代……老王穿梭于人生各個幸福與失去的瞬間。這一場似夢非夢的靈魂穿越,也讓老王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并最終明白珍惜平凡生活的點滴幸福才是真正的贏家?!稌r間門》倡導“用時間愛家”,呼吁更多的人回歸家庭、關愛家人并反思自己的愛家方式。男主人公是一位坐擁投資公司的中年成功人士,不幸患上某種罕見疾病而不得不被抹去近十年的記憶,當醫(yī)生將其記憶碎片化并讓他挑選可以保存得久一些的記憶時,他懊悔了,他因疏于與家人溝通和相處以至于能保留與家人一起的記憶少之又少。影片的主題顯而易見,對金錢、地位、自我發(fā)展的過分關注,讓我們對家人的精神關懷嚴重不足,現(xiàn)代人都或多或少陷入了“時間門”。
《小悅悅——讓人間充滿愛》以佛山女童小悅悅事件為藍本,描述在當前社會道德信任危機背景下發(fā)生的小悅悅事件的全過程。最后隨著幾聲鐘聲的響起,屏幕出現(xiàn)了“拒絕冷漠,傳遞溫暖,讓世界充滿愛”14個字,為當下的社會現(xiàn)狀敲響了警鐘?!端叫拧分?,外表光鮮的廣美,從十幾歲就開始了不擇手段的攀爬、利用、欺騙、背叛,她最終受到了懲罰,被一封私信逼得精神崩潰。然而最可怕的是,直到最后廣美也沒有一絲懺悔,她仍舊在為自己的罪惡尋找借口。影片在探究女主人公的內心惡魔和攀爬路上的欺騙與背叛時,更多的是在拷問靈魂和社會:在追求夢想和奮斗的過程中,是不是曾經迷失過?是不是在道德的邊緣僭越過?《黑夜的孩子》講述的是二戰(zhàn)時期一個法國姑娘與一個熱愛法國文化的德國士兵的愛情故事,德國士兵遭游擊隊槍殺,法國姑娘被剃頭并被公開羞辱,影片呈現(xiàn)了一個跌宕起伏的戰(zhàn)爭與人性、不同文化沖突與交融的故事。
姜文執(zhí)導的《看球記》用黑色幽默的方式來詮釋父愛;張揚執(zhí)導的《老人愿》講述了一對父女從隔閡走向相互理解的親情故事。郵政系列微電影之《情感密碼》中的女兒在父親病情危急、昏迷不醒時,才意識到自己一直習慣于父母為自己操心,而自己對父母卻不甚了解;在探究父親神秘的保險箱內的秘密、閱讀了父母青蔥歲月時留下的一封封漫溢著甜蜜與幸福的“情書”后,她才對父母多了一份了解和感恩之心。女兒那一封遲來的信,讓父母知道了她的愛與感激,也喚醒了昏迷的父親。片中那句“想我了就給我寫信,別忘記郵編”,讓已經習慣了電話溝通、網絡溝通的當代人唏噓不止。
微電影可大致分為由名導明星創(chuàng)作的名人微電影和由草根階層創(chuàng)作的草根微電影,但其發(fā)展源動力更傾向于草根階層〔10〕。微電影的性質決定了其草根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的低門檻特征,而無數“草根電影人”通過對被主流敘事所放逐被宏大歷史所遺忘的小人物、小命運、小細節(jié)的人文關懷,描述著大時代的細微變動,在宏大話語的背面尋找著適合自身言說的“微時代”影像表達〔11〕。如《老男孩》讓無數進入而立之年的80后產生了“青春一去來不及道別”的憂傷;《我的知青時代》中50個50后演員扎起兩條麻花辮,身穿綠色老式軍裝,斜挎帆布包,腳踏北京布鞋,在田間地頭拔草勞作,在空地跳忠字舞,在河邊唱起思鄉(xiāng)的歌……曾經的知青們以這樣一部屬于他們自己的微電影追憶了逝水的青春年華。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微電影完全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內通過主題創(chuàng)意和題材的發(fā)掘與選擇來詮釋一個深刻的主題。
綜上所述,微電影作為一種新的電影探索,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手法和播出渠道,對電影語言的創(chuàng)新、電影藝術的發(fā)展以及電影美學觀念的改變都有著重大影響。而王一川教授以“微、反、深、思”四個字來概括微電影美學是很精當的:“微”即微電影,雖然規(guī)模微小,但容量可以十分豐富,在短小的篇幅里能集中大量的審美概括;“反”即微電影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反常規(guī)的刻畫,更多地關注反常人的日常生存狀態(tài);“深”即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進行深度探索,把握現(xiàn)實生活的真相;“思”即微電影可以更多地傾向于喚起觀眾的理性思考,而不僅僅追求娛樂至上的效果〔12〕。由此可見微電影在電影實驗領域里顯示出的開闊的美學前景。
〔1〕柴瑩輝.胡楊:碎片的力量〔N〕.中國經營報,2011-8-15(D06).
〔2〕胡 克,等.名人微電影美學特征及微電影發(fā)展之路〔J〕.當代電影,2012,(6):103.
〔3〕周萍萍.微電影改寫電影〔J〕.學習月刊,2012,(12):38.
〔4〕劉 濤.微電影:一個概念的誕生〔N〕.光明日報,2011-7-30(6).
〔5〕葉 航,等.名人微電影美學特征及微電影發(fā)展之路〔J〕.當代電影,2012,(6):105.
〔6〕李榮榮.傳播學視域中的微電影敘事策略探究〔J〕.東南傳播,2011,(12):34.
〔7〕韓皓月.微電影走到藝術和商業(yè)的分岔口〔N〕.檢查日報,2012-05-11(6).
〔8〕趙木子.微電影的媒介特質與美學特征〔EB/OL〕(2012-06-20)〔2013-09 -18〕.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0421/245439/18248955.html.
〔9〕李 博.微言大義:“微”時代的電影特質〔N〕.中國藝術報,2012-06-04(4).
〔10〕沙 丹,等.名人微電影美學特征及微電影發(fā)展之路〔J〕.當代電影,2012,(6):104.
〔11〕聶 偉.“微時代”·微電影·“微現(xiàn)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1-11(A08).
〔12〕王一川,等.名人微電影美學特征及微電影發(fā)展之路〔J〕.當代電影,201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