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華+申思仙+陸永江+徐先能
位于羅平縣魯邑村的中共羅盤地委指揮部、滇桂黔邊縱羅盤支隊司令部舊址,如今已是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云南省村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單位。今年71歲的張良坤在這里傳承紅色文化、發(fā)揚革命精神,不僅從1986年起就一直義務管理該舊址,給前來參觀的人義務講解,還累計為魯邑小學捐資4.8萬元,連續(xù)13年為農民賒銷化肥,贏得當?shù)厝罕娨恢路Q贊。
捐資4.8萬元助學
張良坤是50年代的社辦農中畢業(yè)生,早些年,他利用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帶頭科學種植烤煙,并改良煤炭燒磚瓦。“周邊村子經(jīng)常請我去當燒磚瓦的師傅,每窯給我60塊錢,60塊錢在當時可以買到一匹馬。幾年下來我攢了5萬多塊,成了改革開放后我們這第一批富起來的人,我當時準備用攢下的錢蓋一所樓房自己住?!睆埩祭ふf。
1987年,羅平縣教育局、鐘山鄉(xiāng)人民政府及鐘山鄉(xiāng)中心學校在魯邑村召開會議,準備新建一所學校,初步估算要6萬元,鄉(xiāng)中心學校負責3萬元,余下的錢由魯邑村委會的6個自然村出賣村中公房籌集。
新學校經(jīng)過選址后開始動工建設,建設中由于各村的資金籌集出現(xiàn)問題,工程只能停工。鄉(xiāng)政府及中心學校經(jīng)過商討決定找張良坤借錢,張良坤拿出了10500元,使得工程得以復工。但沒過多久,工程又因資金短缺停工了,政府再次找到張良坤,張良坤為了孩子們能上學,又拿出錢來擔負起了建設學校的重任。
1988年,魯邑學校順利完工,并按正規(guī)學校的章程和教育局的要求配備了教師和教材、教具。學校重點抓農民技術教育,成為云南省的教育示范基地,曾迎來國家教委、省委省政府、省委辦公廳、省教委、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到魯邑村視察。
新學校建起來了,但老師的問題沒有解決。魯邑學校以前只有一至四年級,有學生200余名,民辦老師2個。1986年,在村民的要求下調來一位新老師,但由于條件艱苦,老師來了沒多久又走了。羅平縣教育局為解決當?shù)乩蠋煹膯栴},特批張良坤直接挑選了4名應屆師范畢業(yè)生到魯邑小學任教,使得該村的教育工作駛入正軌。張良坤也因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被表彰為“曲靖地區(qū)民族教育貧困山區(qū)基礎教育先進工作者”,并代表云南省、曲靖市到各省、州交流教育經(jīng)驗。
教室有了、老師宿舍有了,可學生增加了,桌椅成了問題。張良坤二話沒說,先后拿出660元給時任校長楊忠益購買桌椅,之后學校有什么困難,包括修廁所、圍墻、廚房等等,張良坤都熱心幫忙,魯邑小學也逐漸成為了鐘山鄉(xiāng)乃至全縣一流的鄉(xiāng)村學校。
隨著時光的變遷,張良坤原本要用來蓋樓房的錢漸漸變成了一張張發(fā)黃的借條。1988年4月26日,羅平縣教育局王成奎開據(jù)的通用收據(jù)(記帳憑證)內容為“今收到魯邑村張良坤借支款1600元,待上級撥款用戴冒(帽)款項還給”;1987年11月10日,蓋有羅平縣鐘山區(qū)中心學校公章的借條內容為“今借到魯邑村張良坤建魯邑學校經(jīng)費貳仟元整”。這么多年下來,張良坤手里積攢了縣教育局、鄉(xiāng)政府、鄉(xiāng)中心學校、魯邑小學等相關人員的30張借條,共計4.8萬元,每一張借條后面都凝聚著魯邑教育事業(yè)的艱辛和張良坤的辛勤和汗水。后來,他陸續(xù)將這部分錢一一捐出,希望為當?shù)氐慕逃泶u加瓦。
“魯邑完小的一磚一瓦,一桌一椅都蘊含著動人的故事,每一個故事背后都凝聚著張良坤老人的心血?!濒斠赝晷⌒iL幸文紅說。如今的魯邑學校人才輩出,100余名大中專生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做著奉獻,這讓張良坤倍感欣慰。
13年為民賒化肥
魯邑村委會轄魯邑、乃格沙、乃格崗、沙鍋泥、張堵嘎、錢堵嘎等6個自然村,適合種植烤煙、生姜、玉米、水稻,一年下來,每家都要花費不少資金在購買肥料上??吹酱迕竦碾y處,張良坤盤算著,假如給周邊400多戶每年節(jié)省勞力400多個,就可以開墾土地100多畝,修通公路1.5公里??裳巯?,村民們要到5.5公里以外購買化肥,供銷社從不賒賬都要現(xiàn)錢,大部分人家要一包買一包,不僅耽誤了莊稼的生長,還嚴重地制約著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
為了能讓村民安心種植,快速致富,1999年張良坤以個人的名義向中國農業(yè)銀行貸款35萬元,購買200噸化肥賒給村民,年底連本帶利從村民手中收取還給銀行。2000年,張良坤與鐘山鄉(xiāng)供銷社協(xié)商在魯邑村設化肥銷售點,由于平常的為人和信譽,供銷社決定直接把化肥送到魯邑村,由張良坤賒銷給農戶,年底收回化肥錢一起交到供銷社,供銷社按2%的提成返給張良坤。
張良坤的化肥銷售點位于村子中央,曾是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練兵場,以前有10多畝,現(xiàn)在把場院、房子、后面的園子加起來,一共有300多平方米,鄉(xiāng)供銷社用4.96萬元買下作為化肥倉庫,張良坤用“萬村千鄉(xiāng)”項目補助的3萬元在旁邊新建了兩間簡易房開超市。走進倉庫,里面整齊堆放著尿素、磷肥、過磷酸鈣、復合肥等10多種化肥,為了方便群眾,張良坤還代售農藥。超市里則擺滿了各種生活用品,平時這里由69歲的老伴董永珍照看。
13年來,張良坤一直為群眾賒銷化肥,每年僅化肥賒款就達50余萬元?!拔覀兪裁磿r候要就直接來拿,不方便時就記著,什么時候有錢再送來”,來送化肥錢的村民張先文這樣說。為使農戶真正得到實惠,張良坤對賒化肥的農戶進行跟蹤調查,對每戶化肥的使用量及使用后的莊稼生長情況實地查看,并科學指導農戶合理使用化肥。
走進張良坤家,一棟石墻瓦房呈現(xiàn)在眼前,一棵榔樹站立在房屋的右邊,房屋四周長滿花草樹木,顯得幽靜無比。房屋大門上的對聯(lián)格外引人注目:無邊春色好江山,大有作為新歲月,橫批:滿院生輝;左邊是:政策歸心虎躍龍騰,勤勞致富山歡水笑,橫批:納福;右邊是:改革再乘千里馬,開放更上一層樓,橫批:迎春。
屋子的后院放著一臺旋耕機,張良坤說:“這是前年國家有政策,補助一半,我只花了3600元買的,今年都沒用上,因為土地都租給別人種了,村里養(yǎng)牛的也少,多數(shù)都用旋耕機了。”
如今,魯邑村的村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村民郭志林今年79歲,7歲時被敵人賣到廣西馬蚌村。廣西解放后,14歲的他被游擊隊帶回魯邑村。回到村里后,郭志林開始包牛放,一頭牛一年75斤糧食。1959年,郭志林與砂鍋泥村的王紅芬結為夫婦,1972年建了新房,如今5個女兒、2個兒子全部成家。郭志林激動地說:“現(xiàn)在真正實現(xiàn)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p>
魯邑村委會支部書記吳永彪介紹說:“在張良坤老人的帶領下,我們村從過去人均收入300元到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4000元。村子1995年獲得了市、縣‘四無稱號,2006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黨員人數(shù)發(fā)展到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