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云波
2014年,12冊的《杜甫全集校注》再出版,立即引發(fā)了廣大讀者的熱情關注。它是學界等待了36年的精品,其學術價值無需多言。同時,它也為今天依舊熱愛古典文學、熱愛杜甫的人們帶來了福音。
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強調讀者參與作品的重要性,認為每一次讀者的閱讀是一次新的創(chuàng)作活動。這可以解釋閱讀存在差異的問題,同時鼓勵了讀者的積極參與。杜甫的詩歌歷代傳誦,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淘洗,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經(jīng)典;杜詩成為一個可供人們參與其中的無比開闊的世界。讀杜儼然成為一個傳統(tǒng),千余年未曾斷裂過的偉大傳統(tǒng)。因此我們不僅要向杜甫致敬,同時也向讀杜的人們致敬,他們共同促成了這一熱流。
杜甫在當時與李白、王維、高適、岑參等友,全力作詩,已頗具盛名?!懊M文章著”“豈有文章驚海內”的自謙背后,即是詩作的聲名鵲起。到杜甫去世后,元稹為他做墓志銘,稱道備至,說他“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保沂境鏊谠姼枰煌臼羌蟪烧?。到晚唐,不少詩人把他與李白并稱,孟啟《本事詩》謂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此后形成了論杜體系中的“詩史”傳統(tǒng)(參張暉《中國的“詩史”傳統(tǒng)》)。北宋開始掀起學杜的熱潮,王禹偁“敢期子美是前身”,用“開詩世界”來盛贊杜甫;王安石、蘇軾更是大加贊賞;黃庭堅譽杜詩為“與日月爭光”。北宋后期形成江西詩派,更是尊崇杜甫為祖。宋人詩話勃然興起,其中專門評論杜詩者,即有《諸家老杜詩評》等多種。以專書論專人,亦子美一人所享之殊榮。
從杜詩編輯、注釋的情況,也可以真切地看到讀杜的深度與廣度。稍晚于杜甫的樊晃曾經(jīng)輯《杜工部小集》六卷。北宋蘇舜欽欣賞豪邁哀頓的杜詩,廣泛搜集,編成《杜子美別集》;劉敞、王安石分別編有《外集》《后集》。南宋又有大量編年、分類、集注、評點、年譜、詩話諸作出現(xiàn),趙次公、郭知達、蔡夢弼、黃希、黃鶴、劉辰翁等人用力特深,成就最大。當時有“千家注杜”一說。明末清初,研治杜詩不僅踵武前人,集其大成,且多有發(fā)明,全集注本有錢謙益《錢注杜詩》、仇兆鰲《杜詩詳注》、浦起龍《讀杜心解》、楊倫《杜詩鏡銓》等,優(yōu)秀者不下數(shù)十種。
近現(xiàn)代以來的讀杜,有了新時代的治學特色。胡小石、聞一多、洪業(yè)、馮至、蕭滌非、程千帆、傅庚生、劉開揚、朱東潤等一大批著名學者,用現(xiàn)代哲學社會科學觀點、方法來重新研究,比較古代,邏輯更加嚴密,論述更加系統(tǒng),解決了不少疑難問題。
讀杜傳統(tǒng),貫穿千余年而不斷,每每推陳出新,皆與老杜相親。
古人讀杜各具慧眼,每有妙評。連乾隆都嘆道:“杜詩于我有何緣,每一見之不忍舍?!边€說如果能見到杜甫,一定彎下腰來,向他下拜。今人相比于古人,讀杜有了更為便利的條件,自然應當珍惜。
千年以來,由于眾多學者的整理研究,杜詩研究越來越深入,積累了豐碩的讀杜心得,足供今人借鑒、參考。杜詩的讀本,一類是選本,一類是全集本,各有閱讀的妙處。今天我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思想追求及其時間,來安排閱讀的范圍和深度。
如果做一般的閱讀,就可以拿選本來讀,比較好的選本有蕭滌非《杜甫詩選注》、聶石樵等《杜甫選集》、謝思煒《杜甫詩》等。比如:蕭滌非選注本,選詩281首,每首均有題解,介紹詩作的寫作地點、年代、背景、中心思想和表現(xiàn)手法;注解詳明,除一般必要的字注句解之外,還常常發(fā)表獨到的議論,做些極有價值的考證,從而使此書具有學術性、知識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該書前后經(jīng)過幾次較大修改,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權威性的杜詩選本之一。這些選本,優(yōu)點是選目比較精粹,有淺顯的注釋和串講,還有細致的分析,對于一般讀者都很適合。
閱讀選本,就可以貼近杜甫,從中得到美的享受。杜甫青年時期漫游南北,后來因安史之亂顛沛流離,在苦難的喘息間歇,也曾有不少幸福時光,比如他熱愛自然,便目光投向山川美景、樹木花草、鳥獸蟲魚,他善于體察、捕捉、描摹萬物,寫來無不形神兼?zhèn)洌蜩蛉缟?。因此,走近杜甫,可以與之仰觀“諸峰羅立似兒孫”(《望岳》)的西岳崚嶒,平眺“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的長江壯麗,與之環(huán)顧“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狂夫》),俯察“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為農》)。他仿佛引領我們進入一幅一幅圖畫中游覽,或壯美,或幽美,無不情趣盎然。人們望著美景,滿懷喜悅,往往難以恰當表達,杜詩則解決了如鯁在喉的言語困境。
如果再想廣泛地閱讀杜詩,在過去可以去找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但是這些清中期以前的注本,因為是注書老體例,且是文言體,與今天閱讀習慣有不少不同。今人讀起來可能稍感吃力?,F(xiàn)在,經(jīng)過30多年的打磨,蕭滌非先生主編的《杜甫全集校注》12冊已經(jīng)面世,便解決了這些問題,該書體例設計非常完美,每篇前有題解,介紹作年及其相關背景;注釋詳細,吸收了千年來的研杜成果;后邊有匯評,精選了歷代有價值的評語;又有備考,把尚有疑問但能自圓其說的觀點作了摘錄,可以激發(fā)讀者作進一步的思考;還有校記,做得很細致??梢哉f讀者有了杜甫詩文全集的最佳讀本。讀者可以認真閱讀此書,借以很好地接近杜甫,認識杜甫及其心靈世界。
杜詩包羅宏富,博大精深,像一個廣闊的百花園,可任意采摘。清人葉燮說:“千古詩人推杜甫,其詩隨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無處不發(fā)其思君王、憂禍亂、悲時日、念友朋、吊古人、懷遠道,凡歡愉、幽愁、離合、今昔之感,一一觸類而起,因遇得題,因題達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為基?!彼粤簡⒊Q贊老杜為“篤情圣手”。老杜的筆下,包羅中國人自古以來幾乎所有境地的情感內容。
杜甫愍事傷時、念系朝廷、憂嘆黎元,最為人稱道。在歷史上,每當整個國家、民族、人民遭受沉重災難時,人們便與杜詩發(fā)生了深刻的共鳴。陳與義中年經(jīng)歷戰(zhàn)亂生活后才真正領悟杜詩的價值:“但恨平生意,輕了少陵詩?!瘪T至先生是在抗日戰(zhàn)爭流亡的歲月里漸漸走近杜甫的:“攜妻抱女流離日,始信少陵字字真?!痹僬f到《杜甫全集校注》主編蕭滌非先生,1945年,哭昆明愛國民主運動中遇難的學生潘琰,寫詩兩首,其中有“血染青天白日紅”,受到反動派恫嚇和警告。這樣的現(xiàn)實使他對杜甫詩產(chǎn)生共鳴,開始研究杜詩。這可以說是《杜甫全集校注》的原動力之一。他認真主編該書自1978年始到逝世,作詞《心聲》說:“誓都將心血付‘村夫’,杜陵集?!庇痔子锰赵姳戆仔嫩E:“但恨在世時,讀杜不得足!”他主張“學杜詩,豈徒曰學其詩而已,固將學其人、學其志也?!边@些都可以看出杜甫精神影響至今的深刻。杜甫心懷天下的胸襟,對社會深刻的憂慮與思考,遠遠勝過了李白、王維、高適、岑參等人。這正是他偉大的原因之一。
“工于詩者,必取杜甫”,喜歡古體詩創(chuàng)作者自然須向好好讀杜詩。古體詩歌的創(chuàng)作雖因各種原因,推出了主流地位,但其實未曾中斷過。近十多年來,網(wǎng)絡上古體詩創(chuàng)作風起云涌,頗有佳作。2012年“詩詞中國”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大賽,參與1億多人。2013年《詩刊》為古體詩創(chuàng)作發(fā)增刊。讀杜就不再是少數(shù)人的事,是“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共論詩藝的快事。
杜詩給今人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轉益多師的胸懷。一方面,在詩歌門類里,“不薄今人愛古人”,《詩》《騷》以下,兼容并包,廣取博收;另一方面,向其他藝術門類學習,對于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皆能悟其三昧,會通藝術的妙境,有助于詩歌創(chuàng)作。
2、開拓詩世界的魄力。杜詩在內容上無所不包,生活萬端無不入詩,茹古涵今,深刻生動地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面貌以及個人的生平遭際和思考;在風格上,風格多樣,元稹所謂:“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給后來詩家開無限法門。
3、“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熱忱。杜甫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新詩改罷自長吟”,“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嘔心瀝血,不殫其苦,一絲不茍,務求達到“毫發(fā)無遺憾”(《敬贈鄭諫議》)的境地。
杜甫歿后千余年,讀杜仍在延續(xù),既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又有教育系統(tǒng)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讀者的興趣所致,或高聲唱誦,或默然推敲。杜甫及其詩歌,在這一不斷的閱讀傳統(tǒng)中,將愈來愈彰顯出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