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對于很多人來說,人生不過是白駒過隙的幻燈片。少年時的人生,是相伴于青燈與黃卷的清貧和寂寞,成年以后亦逃不開紅塵與綠林的俗世紛擾。可究竟燈為何青、卷為何黃、塵為誰紅、林又為誰綠呢?
青燈為什么是“青”的
青燈,亦作“青鐙”,是指光線青熒的油燈。古人寫過很多有關青燈的詩,如唐代韋應物的《寺居獨夜寄崔主簿》:“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宋代陸游的《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jié)》:“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鼻宕徸哉涞摹杜c吳虹生書》:“背老親而獨游,理兔園故業(yè),青鐙顧影,悴可知己”。
青燈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在古代的寺廟中,燈罩是用布做的,顏色呈青色,喻指獨守寂寞、遠離塵囂的清苦生活。明末彈詞《天雨花》中有“不念我,紅顏女,一世青燈”,清小說《冷眼觀》中“張令半世青燈,一行作吏”,皆是此意。
黃卷為什么是“黃”的
黃卷,乃是指書籍。楊明照校箋《抱樸子》時說:“古人寫書用紙,以黃蘗汁染之防蠹,故稱書為黃卷。”古人造紙,使用了一種黃色的染料劑涂染,以防蟲蛀,所以書籍的顏色泛黃,故曰黃卷。在這種黃卷上寫字,寫錯了還可以用雌黃涂改。
元朝葉颙《書舍寒燈》曾寫道:“青燈黃卷伴更長,花落銀釭午夜香?!痹谇逵牡臒艋鹋裕胖垙埛狐S的書卷,生活窮困卻仍然刻苦讀書,正是古代讀書人的真實寫照。
紅塵為什么是“紅”的
紅塵,本是指紅色的塵土,此詞出自漢代班固所寫的《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云相連?!睗h代的首都長安地處我國的西北地區(qū),屬于黃土地質。在夕陽下,黃土地上卷起的飛塵,在長安人看來是紅色的,“紅塵”因此而得名。“紅塵”一詞或由于它的浪漫,或由于它的美,一出現(xiàn)就大受歡迎,開始被很多文人在詩作中使用。
逐漸,紅塵的意思發(fā)生了變化。如唐代王建《從軍后寄山中友人》詩云:“夜半聽雞梳白發(fā),天明走馬入紅塵?!贝藭r的紅塵,已被喻指為繁華熱鬧的都市。
到了唐代,隨著佛教在中國興盛,“紅塵”又多了一個意思,那就是俗世。在佛教里,紅色象征著世俗誘惑,代表了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塵,乃是塵埃與污垢。如明賈仲明《金安壽》第四折寫的“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瑤臺,比紅塵中別是一重境界”。清范陽洵的《重修袁家山碑記》寫道:“其自愿混跡紅塵,廣行善事,以拯危救難?!边@里的“紅塵”,就是指讓我們煩惱卻又逃不開的世俗世界了。
綠林為什么是“綠”的
綠林,本是地名,在當今的湖北當陽。根據(jù)《漢書·王莽傳》的記載,西漢末年,湖北人王匡、王鳳等聚集在湖北當陽的綠林山中,組織綠林軍,對抗王莽暴政。“綠林”一詞,就此流傳下來,專指對抗暴政的俠義之士造反起事的地方。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綠色是人類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保護色,它代表著俠義,也代表著野蠻和罪惡,同時綠色又象征著地位低賤,比如漢代的仆役都要帶綠色的頭巾。所以,“綠林”又指一群出身卑微、殺富濟貧的羅賓漢式的人物聚集和出沒的地方。唐劉知幾在《史通·曲筆》中說:“夫以圣公身在微賤,已能結客報讎,避難綠林,名為豪杰?!本G林中人,因為它的神秘色彩和對正義的宣揚,被后人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