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忻
這些疑問,你是不是也有過?
我的寶寶1歲的時候,帶他到小區(qū)綠地玩,他都不看一眼別的寶寶,我擔心他長大后是不是不合群。
我的寶寶膽子特別小,2歲的時候帶著他去室內(nèi)游樂場玩,別的小朋友都跑來跑去找玩具玩,他卻躲在我懷里,真急人。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上面的困擾說的是寶寶的個性特征,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行為的背后還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即“寶寶如何與外界互動”,慢熱的也好,自來熟的也罷,都是寶寶與外界的人和事物互動的方式。
作為父母,要明確兩個問題:第一,在0~3歲,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和外界(說的大一點,就是這個世界)互動的方式、重點是不同的,是在不斷發(fā)展的;第二,在0~3歲,父母和寶寶的互動模式非常重要,這往往奠定了寶寶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和如何與他人互動的基礎。
0~3歲寶寶是這么做的
從出生到3個月左右,寶寶的活動范圍很有限,世界對他來說,幾乎可以和媽媽劃等號。他對媽媽的臉最感興趣了,喜歡看媽媽的臉,聽媽媽的聲音。媽媽和寶寶的目光對視,對他微笑,講話,都是在建立寶寶和媽媽的聯(lián)系。寶寶通過對媽媽的觀察和模仿,在2個月左右學會了社會性微笑(爸爸媽媽可以理解為寶寶有意識地沖著你微笑了),這個時候媽媽和寶寶的互動能增加雙方的愉悅感。
3~6個月,寶寶和照料者(主要是媽媽)構成了互動的一對。你們依然采取面對面的方式,媽媽對著寶寶微笑,說話,玩玩他的小手小腳;而寶寶不僅用宛然一笑作為回應,還會咿咿呀呀、揮手蹬腳等等。這是一種雙向的互動,有助于寶寶建立安全依戀感。
過了6個月,我們會發(fā)現(xiàn)寶寶和媽媽的互動模式發(fā)生了改變。隨著寶寶能坐著玩了,小手也能抓握了,興趣越來越廣泛,此時的互動不僅僅限于寶寶和父母之間,還包括一些玩具或者其他人(比如爺爺奶奶、阿姨)。
媽媽要留心寶寶的眼神和表情,通過寶寶發(fā)出的信號,了解寶寶對什么物品、玩具感興趣。這個時候,媽媽是鼓勵寶寶動手嘗試,去摸去啃去咬,給寶寶提供合適的玩具,還是阻止寶寶這么去做(也許你不是有意這么做,但寶寶把玩具放進嘴里,你就可能會下意識地給他拿出來),這都是媽媽對寶寶與外界互動時采取的態(tài)度。
小寶寶會爬了以后,活動能力和范圍更大了。隨著能夠自主活動,他們對外界的探索也增強了,所接觸的陌生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很多情形對寶寶來說是新鮮的,隨之而來的便是不確定應該怎么做,這個時候,有一個能力出現(xiàn)了,那就是“社會參照”,簡單來說就是寶寶利用父母作為他們和外界環(huán)境互動的參照物。
在1歲半之前,寶寶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和主要照料人(媽媽)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并且在父母的鼓勵下,認識這個世界是新奇的,值得探索的。
1歲半到2歲之間,孩子逐漸會對同齡人的交往感興趣。前面提到,有媽媽說我的寶寶是膽小,不合群,1歲了帶他去小區(qū)玩,不和別的小朋友玩。這是完全正常的。因為寶寶要先完成和父母建立聯(lián)系,然后對外部世界建立聯(lián)系,隨著社會性發(fā)展,才和他人建立聯(lián)系。所以,在各個階段,父母鼓勵和提供幫助的方式,要根據(jù)寶寶發(fā)展的特點和需要來調(diào)整。
究竟什么是“社會參照”
具體來說,大概在8個月左右,當寶寶接觸新的環(huán)境、事物或在有陌生人的情況下,或處于某種社交情景意義不明確時,他們通常會觀察父母的表情,從父母的神情和反應來尋找一些線索,然后來決定他們怎么做。這在心理學上就叫做“社會參照”。比如說寶寶第一次在草地上爬,前面有個柱子,他無法判斷眼前黑黑的、巨大的物體是否危險,這個時候,寶寶會回過頭來看看你的表情。這個能力在嬰兒時期,對于寶寶對陌生的人和事物采取何種態(tài)度有一定的影響,而父母在其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參照系。
有個有趣的實驗證明了“社會參照”
兒童心理學中有個非常成熟的研究,證實了寶寶利用父母作為參照系的能力,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視崖實驗”。參加實驗的是8個月左右會爬不久的寶寶和他的媽媽。首先需要一個大平臺,上面覆蓋著厚玻璃,下面是紅白格子的圖案。平臺分成兩半,中間是不到半米寬的中間板,前一半是淺灘,后一半是“懸崖”。
實驗人員把寶寶放在中間處,媽媽站在“深崖”這邊。當媽媽對寶寶做出興高采烈或者非常感興趣的表情,寶寶往往會經(jīng)過試探,然后勇敢地爬過“深崖”,爬到媽媽那里;而當媽媽做出恐懼或生氣的表情,他們就拒絕爬過去。這個實驗證明了寶寶會參考媽媽的表情,對“深崖”做出不一樣的反應。(此處會配圖)
有趣的是,當他們在平地上,而不是“視崖平臺”上時,不管媽媽做出鼓勵的還是恐懼的表情,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爬到媽媽身邊。這說明,平地對寶寶來說是確定的,所以媽媽的表情參考作用不大;而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即在“深崖”處時,寶寶就會利用媽媽的表情,為“我是否要往前爬”做參考。
“社會參照”對父母的啟示
爸爸媽媽在親子互動中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語言和行為。有時候?qū)殞毧雌饋砟懶?、放不開,很有可能是父母不經(jīng)意間的表情影響了寶寶對世界的認知。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會直接給寶寶下判斷,認為“他太膽小”,而是先省視一下自己的言行和表情,當孩子在不確定的情景下回頭看我們,尋找參照線索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給了不恰當?shù)木€索。
過度保護也是不恰當?shù)摹吧鐣⒄铡?/p>
現(xiàn)在很多父母,特別是祖輩,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過度保護寶寶,無意間妨礙了寶寶自己探索世界的機會和欲望,等孩子到了兩三歲表現(xiàn)出膽小、黏人時,這便是長期不恰當?shù)幕幽J皆斐傻暮蠊?/p>
比如,剛學會跑的孩子樂于在小土坡跑上跑下,這是鍛煉運動感知覺和體驗自己能力的好機會。注意,當孩子在準備往土坡上跑時,他往往會回頭看一下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擔心孩子摔倒,或者僅僅是不想他們把手腳或者衣褲弄臟,會情不自禁地叫孩子不要跑(表情是顯得擔心和焦慮的)。這樣的反應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跑上小土坡是不安全的,不應該這么跑。在多次和父母有了這樣的互動之后,孩子對外部事物的認知是,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危險隨時存在。有了這樣的想法后,孩子就逐漸變得膽小畏縮,不愿意主動探索新事物、新環(huán)境。
當我們帶孩子在戶外、公共場所玩時,要平衡自己的心情,對孩子正經(jīng)歷的事情有個理性的預估,而不只是過度保護。我很理解父母的心情,我們也確實要有安全意識。不過我們沒必要在任何時候都亦步亦趨,緊緊跟著孩子,雖然可能我們沒有說什么,但別忘了“社交參照”,我們的情緒、表情、語調(diào)傳遞的信息是: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我們并不想讓孩子變得“傻大膽兒”,而是要根據(jù)實際情形,逐步讓孩子學會判斷,評估是不是有危險。
當孩子回頭來“參照”我們的表情時,給他們微笑和鼓勵的眼神。當確實超出孩子的能力,可能有安全問題,也不要大驚小怪,而是以比較平穩(wěn)的口氣客觀描述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這對孩子學會自己評估新環(huán)境是有幫助的。
陳博士的私房經(jīng)驗: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要敏銳
回到父母最關心的問題,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如何交往,我的建議是父母應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教給孩子具體的技巧。我的小兒子小寶,也是慢熱型的,剛開始不好意思或者不知道怎么和別人交往。我會先給他一個預熱的時間,把他帶到旁邊和他一起觀察,輕聲介紹那些人都是誰,讓他心里有底;或者建議他可以怎么說話:“我能不能和你們一起玩球”,“我可以幫你們一起挖沙堆嗎”。讓孩子慢慢學會怎么發(fā)起互動。
有一次朋友聚會,小寶穿了件“憤怒小鳥”的衣服,看得出來,小寶很想和小朋友分享,但他不知道怎么發(fā)起交往,于是我把話題引出來:“小寶,你今天穿了憤怒小鳥的衣服,太酷了,你要和朋友們分享嗎?”這個時候其他小朋友都注意到了,有人開始和小寶說話,小寶就進入狀態(tài)了。所以說,我們要對孩子的需求作出判斷,對他提供合適的引導。
如果我對他過于急躁,催促他:“你快去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你看多好玩啊。”這并不是有用的鼓勵,或者我不能覺察到他的需要,不知道他想要和小朋友互動而苦于不知道怎么開始,那他就會經(jīng)常產(chǎn)生挫折感。這樣的長期影響,會讓小寶覺得當他有困難了,也無法從他身邊重要的大人那里獲得幫助,也就可能會發(fā)展成“出去玩就黏人,不敢嘗試”的孩子。
小結:
孩子的發(fā)展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不要只關注眼前的。當我們了解了他們每個階段的特點和發(fā)展重心,我們也就能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并且提供必要的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