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陶短房 英國廣播公司(BBC)25日報道稱,烏克蘭示威者當天敲掉議會大樓頂上象征蘇聯(lián)時期的五角星標志。BBC評論稱,烏克蘭是一個酷愛城市雕塑的國度,卻也是個酷愛推倒城市雕塑的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城市雕塑往往涉及政治人物,一旦改朝換代或時過境遷,“活人”就很可能殃及青銅或大理石雕塑的“死人”。 百年來烏克蘭城市雕塑經(jīng)歷過幾輪“大拆大建”:沙俄時代,烏克蘭城市街頭遍布4位沙皇和首相彼得·斯托雷平的雕像;十月革命和隨后的戰(zhàn)爭,讓這些沙俄時代的政治人物雕像幾乎看不到了;1991年烏克蘭獨立運動興起,獨立運動人士又將清理的目標,對準蘇聯(lián)時代在各城市到處樹立的列寧雕像。 不過這個“去列寧化”的城市雕像清理運動在烏克蘭進行得并不平衡。在西烏克蘭,列寧雕像幾乎看不到了,在中部仍有一些,東部則拆得不多。“去列寧化”的方法也有很大差異,許多地方是直接推倒,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改頭換面”,如“偉大的十月”紀念碑,就被改成“斯拉夫女神紀念碑”,紀念碑頂端圓球上的列寧雕像被“斯拉夫女神”雕像所替代。 此次烏克蘭政治危機過程中,中部一些列寧像成為“斗爭目標”,如基輔城中原存最大的一尊列寧像就被示威者推倒,一度代以一個“金馬桶”,但正擬改以60個“小金人”替代。 沙俄的沙皇像當年被列寧像替代,如今用什么替代列寧?在利沃夫,有人提出,用烏克蘭民族詩人舍甫琴科和二戰(zhàn)期間烏克蘭獨立黨派領袖斯捷潘·班杰拉取而代之。 但如今人們更關心的,是一些更知名的蘇聯(lián)時代標志性雕塑的命運,尤其是建成于1967年、為紀念二戰(zhàn)中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而建造的“祖國母親”(當時世界上最高的紀念碑),和建成于1982年的“基輔城市落成紀念碑”。 如果僅看雕塑,它們并沒有過多政治元素,但推倒列寧像的許多人,也并非真的憎恨列寧或列寧主義,而僅僅是將其當作“大俄羅斯”的“壓迫象征”推翻的。照這個邏輯,真對“祖國母親”下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