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紅
摘 要 目的:了解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及產生原因,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對奉賢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集到的14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抗感染藥物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占總數(shù)的62.8%(93例);其次為中成藥,占總數(shù)的21.6%(32例)。靜脈給藥引發(fā)的藥品不良反應占95.9%(142例),藥品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以皮疹、瘙癢等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為常見。結論:應充分重視藥品的不良反應,加強對藥品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和管理力度,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藥及中藥注射劑,避免或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重復發(fā)生。
關鍵詞 藥品不良反應 抗感染藥 分析
中圖分類號:R97; R9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03-0031-03
Report on the analysis of 148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HUANG Huiho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occurred and their reason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The data of 148 cases of ADR occurred from Jan. 2011 to Dec.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ncidence of ADR of anti-infective drugs was the highest, accounting for 62.8% (93 cases), followed by Chinese medicine 21.6% (32 cases). ADR caus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accounted for 95.9% (142 cases). Skin rashes and itching and other skin damage are the most common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 Conclusion: Sufficien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DR, and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ADR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guide the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infective drug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to avoid or reduce the recurrence of ADR.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anti-infective drugs; analysis
藥品不良反應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量、用法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1]。為了全面了解ADR發(fā)生的情況和上報質量,探討ADR發(fā)生的易感因素,本文回顧性分析奉賢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集的148例ADR報告的資料,探討ADR的特點,以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1年1月-2013年12月由本院醫(y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ADR,以自發(fā)呈報方式上報到藥劑科,經審定篩選后上報到上海市ADR監(jiān)測中心,經確認的ADR報告148例。
1.2 方法
將呈報的148例ADR報告,按患者性別、年齡、藥品種類、ADR臨床表現(xiàn)、因果關系評價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發(fā)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
148例ADR報告中,男性患者69例,占46.6%,女性患者79例,占53.4%,年齡最小5歲,最大93歲,60歲以上所占比例最高,發(fā)生ADR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見表1。
2.2 給藥途徑
148例ADR報告中,靜脈給藥引發(fā)ADR的發(fā)生率最高,有142例,占95.9%,口服給藥4例,占2.7%,靜脈注射1例,占0.7%,肌肉注射1例,占0.7%。
2.3 引發(fā)ADR的種類及構成比
148例ADR報告中,引發(fā)ADR的藥物共涉及8個類別,其中以抗菌藥物和中成藥為主,結果見表2。
2.4 ADR涉及的器官、系統(tǒng)分類及臨床表現(xiàn)
在148例ADR報告中,涉及9個系統(tǒng)和器官,主要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共36例,占總數(shù)的43.9%,消化系統(tǒng)損害16例,占 19.5% ,結果見表3。
2.5 引發(fā)嚴重ADR的藥品、例數(shù)及臨床表現(xiàn)
在148例ADR報告中,嚴重ADR報告有8例,占6%,涉及藥品品種8種,結果見表4。
2.6 轉歸
上報的148例ADR在停用可疑藥品或同時給予對癥治療后均治愈或好轉,其中治愈124例,占84%,好轉24例,占16% 。
3 討論
3.1 性別、年齡對ADR的影響
從表1的數(shù)據(jù)來看,年齡構成比顯示,148例ADR報告中患者年齡最小為5歲,因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過程,對藥物具有特殊的反應性和敏感性,因此,控制兒科患者的輸液量,提倡能口服盡量不注射的理念對降低10歲以下患者的ADR發(fā)生率很關鍵。60歲以上年齡組ADR的構成比最高,占41.2%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用藥群體,人體器官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腎臟的排泄功能、肝臟的代謝功能及血漿蛋白含量均降低,血漿蛋白與藥物的結合力下降,易發(fā)生ADR;而且超過60歲的老年人因藥物治療而發(fā)生ADR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2.5倍。148例ADR報告中有1例老年人使用依達拉奉治療急性腦梗死而出現(xiàn)急性腎功能衰竭,依達拉奉用于改善急性腦梗死所致的神經癥狀,不包括出血性腦血管病、顱腦外傷等疾病。本病例老人在用藥前腎功能處于臨界狀態(tài),用藥5 d后尿素氮和肌酐急劇升高致急性腎衰,經停藥治療后好轉。日本厚生省曾對依達拉奉發(fā)出警報,發(fā)現(xiàn)有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報道[2],要求限制在無腎功能障礙患者中使用,對應用依達拉奉的老年患者要進行嚴格腎功能方面的監(jiān)測,因此,臨床用藥時需慎重評估老年患者的肝、腎功能,謹慎選擇藥物及用法用量。
3.2 給藥途徑與ADR
導致ADR的主要給藥途徑是靜脈給藥,148例ADR中,靜脈注射引起的有142例,占95.9%。靜脈給藥途徑相對其它途徑給藥,發(fā)生ADR的頻率最高。首先,這是由于靜脈滴注時藥物直接進入人體,無首過效應,作用及ADR較口服迅速而強烈。其次,靜脈注射液的濃度,pH、滲透壓、藥物微粒和內毒素等均可成為引發(fā)ADR的因素[3]。同時,藥物配制、藥物的濃度、藥液放置時間、滴速等也是引發(fā)ADR的因素。所以,要控制輸液,加強輸液配制的無菌操作,減少放置時間,避免不合理配伍等,以有效降低ADR的發(fā)生。因此,建議臨床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病情,能口服給藥達到治療目的的,原則上不使用靜脈給藥,能以小劑量分次給藥的,不要以大劑量一次性給藥,從而減少不必要的ADR發(fā)生。
3.3 抗菌藥物類別及其ADR
從表2可見, 抗菌藥物引起的ADR最多,可能與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有關,其中以頭孢類居首,其次是喹諾酮類。近年喹諾酮類藥物因廣譜、高效、安全而廣泛用于臨床,喹諾酮類藥物除會引起常見的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外,可能會引起變態(tài)反應,如皮疹、紅斑、瘙癢、光敏反應等,還須注意少見的嚴重ADR——癲癇發(fā)作。其作用機制為喹諾酮類具有脂溶性,組織滲透力強,并且可以透過血腦屏障,顱內腦脊液中濃度高,抑制遞質γ-氨基丁酸(GABA)與其受體結合的作用,從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 [4],因此,在臨床應用時要詢問患者有無癲癇病史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史。中藥注射劑ADR報告較多與我院是一家中醫(yī)醫(yī)院,使用中藥注射劑頻率高有關, 148例ADR報告中有2例血塞通注射液和熱毒寧注射液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可能與中藥制劑成分復雜、作用機制不明、藥材質量參差不齊、質量標準不高、生產工藝不穩(wěn)定有關。因此,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須遵循中成藥臨床使用基本原則,嚴格掌握適應證、辨證用藥、嚴格掌握用法用量、嚴禁混合配伍等,特別是要加強用藥監(jiān)護。
3.4 ADR涉及的系統(tǒng)或器官及臨床表現(xiàn)
從表3可見, ADR引起的各系統(tǒng)、器官癥狀,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多,有81例次,占54.7%,可能是由于皮膚損害的臨床表現(xiàn)易于觀察和診斷,而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148例ADR報告中,皮膚損害有一個嚴重的ADR,由口服醋甲唑胺片引起表皮松解剝脫, 醋甲唑胺是含有磺酰胺基的碳酸酐酶抑制劑,臨床上以口服給藥用于治療青光眼及眼科術后降眼壓,醋甲唑胺說明書中提到對磺胺少見的嚴重ADR會造成死亡,包括Stevens-Johnson綜合征、表皮溶解壞死[5]。因此,臨床應重視用藥前詳細詢問藥品過敏史, 一般在發(fā)生ADR后的處理過程中,應停藥或給予抗組胺藥物、激素等藥物處理。
4 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強ADR監(jiān)測是臨床必不可少的工作,盡管一部分ADR具有不可預測性,但是大多數(shù)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加強對臨床醫(yī)生的宣傳,藥師嚴格審方,同時把ADR反饋給醫(yī)生,還須加強對臨床醫(yī)生進行藥物知識的培訓,全面了解藥物的藥理機制及其ADR, 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及時上報,從而真正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 邵家榮. 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254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上海醫(yī)藥, 2012, 33(3): 19-20, 25.
[2] 彭濤, 王林. 日本厚生省對依達拉奉發(fā)出警報[J]. 國外醫(yī)學: 藥學分冊, 2003, 20(2): 126.
[3] 何娟, 方潔, 陳冰, 等. 我院187例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中國藥房, 2011, 22(14): 1312-1313.
[4] 吳子杰. 藥品不良報告分析[J]. 現(xiàn)代醫(yī)院, 2011, 11(14): 64-65.
[5] 閆成, 蔡長春, 薛洪源. 醋甲唑胺致Stevens-Johnson綜合癥及中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癥文獻分析[J]. 醫(yī)藥導報, 2013, 32(2): 270-271.
(收稿日期: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