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要]很多高校對教師授課的要求很多,但其中形式主義的要求很普遍。教師在授課中不排除存在功利主義的心態(tài),而在對教師考評中,其科學性公正性均值得商榷。要屏棄高校中的形式主義,需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走群眾路線,群策群力,讓教師真正參與到教學的管理上,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形式主義 教師 授課
我們要反對形式主義,就要認清什么是形式主義。
我不反對對教師授課時的合理、正當要求,我反對的是要求的形式主義。
高校教師與中學教師在傳授知識、答疑解惑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一、高校教師教授的對象是年滿18歲的成年人,并且是跨出校門就面臨社會及其競爭的人,二、高小教師并不都是像中學教師那樣從師范院校畢業(yè),接受過師范院校那種統(tǒng)一、規(guī)范甚至失去教師自身特色的教學范本般的培訓,而是來自各個不同的大學、和各種專業(yè),具有自身的教學科研特色。因此,在教學中,怎樣讓高校教師發(fā)揮出自身的特色、達到最好的授課狀態(tài),通過不同教師的授課特色,讓學生感受到大學的豐富和多元,進而提升自己,這才是高校教師搞好教學工作所要探討的。
目前高校教學中存在哪些形式主義呢?
教師教學方式上的形式主義
教師上課之初,學生是否應該起立,師生互問“老師(大家)好”?教師上課時是否應該始終站立授課?教師上課時是否可以喝水?等等等等。
我們現(xiàn)在很多高校,對教師要求很多,不乏以上所舉。但,這些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是一種形式?
上課前起立相互問候,在中學很普遍。在大學,有的老師認為應該,原因是通過這一方式表明即將正式開始上課,提醒學生集中精力。這個原因也講得過去,只要老師認為有利于授課,那就行。但是,如果以“必須”的方式在全校強行推行,就形式主義了。因為,在一些老師、學生看來,這是中學的氛圍,特別是大二以上的學生,心理上已經(jīng)開始成熟,年齡上早已是成年人,何況,大學就是要使學生盡快的成熟起來,這樣的做法似乎起不到這樣的效果吧?
很多學校,對教師坐著上課持否定態(tài)度,甚至在對教師績效考評時,也把坐著上課視為不敬業(yè)來看待。我想說的是:只要教師認為坐著上課比站著更能讓他集中精力,更能讓他保持敏捷的思維和授課的質(zhì)量,那就請他坐著上!形式主義很害人的。人與人是不同的,你一定要按一個模子來規(guī)定人的行為,那大學教育最好就電大化。學生上課的時候都看電視,跟著電視上行為規(guī)范都很標準的教師學習吧。
教師上課不能喝水。有的大學有這樣的規(guī)定。我覺得奇怪的是,領導開會做報告乃至匯報工作的時候,還要專門配備茶水和禮儀小姐摻水呢,為什么教師上課的時候不能喝水呢?大學里面一般上一次課就是兩節(jié)聯(lián)上,而且,一天可能要上四到六節(jié)課。教師上課中累了、渴了,喝口水,目的是為了上課的質(zhì)量,怎么就不能喝水了?
教師上課是否應該有很多肢體語言、是否應該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中等等,這些,在我看來,都不重要,如果你認為這些方式能提高你上課的質(zhì)量,并且你也喜歡這樣方式,那你就這樣做,如果作為一種制度、一種要求來強制執(zhí)行,那就是形式主義。
教師教學宗旨上的形式主義
教師教學的宗旨是什么?我認為:一、傳授知識;二、通過自身的示范效應,讓學生成熟起來。切忌一點的是,以功利之心來授課。
授課中的功利思想是什么?那就是,盡量讓學生對自己滿意,不管這種滿意是否是真的對學生好。
比如:上課時生動幽默,是對的,但是,把授課的生動幽默提升到授課質(zhì)量的好壞,就走偏了。教師不應該成為相聲幽默演員。真知卓見并不是在嬉笑中就能傳授的。作為學生,也應該明白,輕輕松松就能掌握的,一定不會是含金量高的東西。真知卓見應該是嚴肅的。當然嚴肅深邃的知識可以用通俗的語言來講述,但這并不等于知識可以與小品相聲化等號。有的課程,可以予教于樂,但多數(shù)課程,特別是理工類的,嚴肅緊張專注遠多于幽默生動吧。
大學學生經(jīng)過四年的學習,就要進入社會,參與競爭。如果我們大學老師在授課時,仍然把學生當小皇帝,如同他們的父母那樣關照他們,以他們的要求和滿意為目的,進而讓自己成為最受學生喜愛的老師,那我只能說,這是不負責任的老師。
大學老師應該明白的是,講臺下的學生,是成年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學習目的和方向,應該懂得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多么的重要,畢竟,今后進入社會,是人來適應社會。因此,教師應該發(fā)揮自己 的講學特色,讓學生來適應你,跟上你的思維,抓住你講課的重點,及時做好筆記。在聽不同特色老師的講課中,既學到了知識,也鍛煉了自己的適應能力。
教師績效考評中的形式主義
如何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考評,各大學都有自己的方法。通常來說,從兩個方面進行:一、學生打評;二、教師以及相關領導聽課后的打評。
其實,在現(xiàn)實工作中,很多工作內(nèi)容是很難量化考評的。只能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
學生對教師進行打分,能做到工整公平嗎?學生有這樣的水平嗎?如果學生能作到,他還是學生嗎?教師上課,又不是商場服務員,要請顧客對服務質(zhì)量打分。何況,為了使自己的得分高,不排除老師上課的功利主義。這樣的方法,結果會是什么?
同行間的相互打分,說起來問題就更多。要么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么就是互斗,搞得教師間矛盾重重??磫栴}的角度、個人的喜好等等,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解讀啊。
領導來打分,就公正了嗎?未必。官位高不等于他在各個領域就是專家泰斗。
既然這樣的考評公正性和意義都不大,為什么樂此不疲呢?形式主義在作祟。
高校在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很多,以上,僅僅是教學中經(jīng)常遇見的。要屏棄這些形式主義,需要從制度上予以解決,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走群眾路線,群策群力,讓教師真正參與到教學的管理上,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zhì)量。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