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動物權利”概念的法哲學思考

2014-02-19 07:48嚴存生
東方法學 2014年1期

嚴存生

內容摘要:有必要對“動物權利”作認真思考?!皺嗬笔潜簧鐣J可的“自由”,而自由是具有理性能的人特有的。不僅如此,自由還具有社會性,人的自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產生。因為自由有一個正當性問題,它必須得到社會的承認和限制,權利就是被社會認可的自由,它要求自由的使用者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或義務。因此,權利只存在于社會中,只適用于具有道德責任感的人類。動物不具有理性思維能力,其行為不具有道德性,因而不能成為社會的主體,也就不享有社會主體所享有的權利。雖然每種動物都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因而有其存在的價值,應予以善待,但它們不可能享有與人一樣的待遇或權利,否則,就否認了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也會打亂自然的秩序。所以,嚴格說來“動物權利”這一概念是不科學的,應慎重使用,否則會導致思想混亂。

關鍵詞:人 動物權利 權利本質 道德性主體 動物保護

“動物權利”是近些年來西方動物保護主義者提出的一個概念,他們認為要真正地保護動物,就必須改變人與動物的主客體關系,使動物享有人一樣的待遇或“權利”。這一概念也已被國內的一些學者接受和使用。因此,有必要對它作認真思考。筆者認為,“權利”是被社會認可的“自由”,而自由是具有理性能的人特有的,因為只有他們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依之為指導安排自己的行為,爭得某種程度的獨立性,而自由所指的正是一種不受限制的狀態(tài)。不僅如此,自由還具有社會性,人的自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產生。因為自由有一個正當性問題,它必須得到社會的承認和限制,權利就是被社會認可的自由,它要求自由的使用者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或義務。因此,權利只存在于社會中,只適用于具有道德責任感的人類。動物不具有理性思維能力,其行為不具有道德性,因而不能成為社會的主體,也就不享有社會主體所享有的權利。雖然每種動物都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因而有其存在的價值,應予以善待,但它們不可能享有與人一樣的待遇或權利,否則,就否認了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也會打亂自然的秩序。所以,嚴格說來“動物權利”這一概念是不科學的,應慎重使用,否則會導致思想混亂。筆者嘗試對此觀點作一些論述。論述從自然界的秩序和人在其中的位置開始,然后進一步探索“權利”概念的本質,最后剖析“動物權利”概念的非科學性。

一、自然界的秩序和人在其中的位置

(一)自然界的秩序

要正確剖析“動物權利”這一概念,必須從自然的秩序和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談起。地球是宇宙中人們已知的唯一存在著生命現象的特殊行星,這是因為地球上有一個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養(yǎng)育著千千萬萬種的生命體,有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等幾大類,動物的種類也很多,達上千萬。它是一個復雜的種群,有簡單低級的,有高級復雜的;有陸生的、有水生的,還有兩棲的;有天上的飛禽,有地上的走獸,有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還有脊椎動物;有感覺和神經系統低級的,有感覺和神經系統高級的等等。

地球上的千千萬萬物種,它們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每一物占領著種地球的不同領域,遵循其本性而運動,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也保有其獨有的“私域”,如陸生動物占有陸地,海生動物占有海洋,鳥類占領天空,兩棲動物居住在水陸交界之處。陸生動物也因不同的習性生活在陸地的不同地區(qū),或在叢林,或在沙漠,或在平地,或在高山……水生物中的浮游生物、藻類、小魚小蝦和鯨類大型海洋動物,各有其生存的水域等。另一方面,它們又必須與其他物種之間進行物質交換,互通有無,以實現“吐故納新”。因而其存在于其他物種存在著共同的領域,即“公域”。而在這個領域里,它們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一方面,充滿著矛盾和斗爭,許多物種之間甚至存在著你死我活的關系,有些物種是另一物種的克星,因而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斗爭。另一方面,它們又互相依賴,互相補充,共同組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或同一生態(tài)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因而它們之間的運動呈現一種循環(huán)狀態(tài),即游戲中的“老虎、杠子、蟲”的關系,誰也不可能獨自稱霸。雖然一物降一物,一物的存在意味著對另一物發(fā)展的某種遏制,但從總體上說,又一個不可少,就像一個樂隊中的各種樂器缺一不可一樣,大家只有同心協力,和諧相處,才能生存和發(fā)展。

這樣一來,地球上的物種的運動呈現一種有序狀態(tài),其中雖然充滿矛盾和斗爭,但不破壞整體的統一,不會導致某一物種的滅絕而使鏈條斷裂,而且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矛盾和斗爭的解決要遵循自然界的法則。這些法則有無機界的物理法則、化學法則,有有機界的生命法則,如生命延續(xù)中的遺傳法則、適者生存法則;生存斗爭中的實力法則、弱肉強食法則、優(yōu)勝劣汰法則等。這些法則在不同領域和不同狀態(tài)下對不同物種發(fā)揮著作用,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從而導致各種運動的相互轉換,使各種物體運動既呈現差異,又趨于統一,體現了世界的統一性和運動的有規(guī)律性。

(二)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地球上的物種有高下之分,這不僅表現在機體的構成上有復雜程度上的差別,而且表現在動物的神經系統的發(fā)達程度上。而人類是感覺和神經系統最為高級的動物——靈長類動物中最高級的一種,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意識和過著社會生活方式的動物,因而也是地球運動現階段最為強大的物種。如果說地球運動中曾存在一個恐龍時代的話,那么,現在則是人類的時代。這就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對于這一位置,歷史上有許多思想家的論述。如我國古代的《尚書》中說,“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 〔1 〕;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經把天地萬物分成四類,他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2 〕在西方基督教神話里,人是上帝最后所造的唯一具有理性(神性)的動物,而且明確世間其他物品皆為人所用;西方戲劇家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也說:“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瘪R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恩格斯也把人類說成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 〕

筆者認為,這些論述雖然對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基本上是恰當的,雖然略顯抬高一點,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所以,筆者主張把它稍微改一下,稱為“自然之子”。因為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有兩個明顯的缺陷:它抬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特別是到了啟蒙運動之后,更是把人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使人的理性具有“神”的屬性,似乎人無所不知和無所不能。因而認為“人定勝天”,人能戰(zhàn)勝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和物種,甚至能改變或創(chuàng)造新的物種。而我們知道,正是在這一觀念指導下,幾百年來在“現代化”的名義下,大肆開采自然資源,隨意地改變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了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迅速惡化,物種的大量滅絕,使山不再綠、水不再清,藍天白云難以看到,各種怪病相繼涌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環(huán)境保護問題才被提了出來。因此,筆者認為現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與這一觀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或者說歷史實踐已經證明這一觀念是有問題的,必須更新。那么,用什么觀念取代呢?就是“自然之子”。

“自然之子”比較恰當地說明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是自然發(fā)展的產物,自然是人之父母。因此,人不敢妄自尊大,也不會逆自然而行。相反,人對自然必然有敬愛、敬畏之心,在認識和依順自然中求發(fā)展;人對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也不再簡單地視為客體,隨意地采伐和滅殺,而在某種意義上應視為“同胞兄弟”,珍惜和愛護它們,使它們作為一種物種能繼續(xù)存在和發(fā)展。因為它們也為大自然所生,也是自然界一種有價值的物種,地球環(huán)境的維持和改善,離不開它們。更不要說,它們有些還是人類的衣食父母,為人類的生存提供著物質基礎。即便是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無益、甚至有害的物種,由于它們是地球上生態(tài)平衡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而對于維護地球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有不可取代的價值。所以,人類也必須善待它們,給它們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空間。

那么,應如何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應用什么態(tài)度和原則來處理好與其他物種的關系呢?經過思考,筆者認為:

首先,敬畏自然原則。其要求像神一樣敬畏自然界的現象,認為“自然”是天然合理的。毋須置疑的,認識到自然界各種力量是非常強大和非人力所能比擬的,自然界的規(guī)律是神秘莫測的,我們對它們的認識還是非常膚淺和非常片面的。因而人類不要妄自尊大,試圖去征服和駕馭自然,而只能在認識自然規(guī)律和“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的資源。

第二,“合而不同”或差別原則。即應尊重大自然已有的安排,承認各物種之間的差別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天然合理的,所以應區(qū)別對待。由此產生了“差別原則”。它要求我們不能在不同物種之間講“平等”,相反要講差別。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使它們之間互相補充和互相依賴,保持生態(tài)的平衡和統一,維持自然界的秩序,使自然界的物種萬紫千紅和枝繁葉茂。否則,就會使自然界的物種越來越單一,越來越缺乏生機。這就是說,我們應認識每種物體的本性,“依順自然”安排它們在自然界的位置,不可把只適用于人類內部的“平等”原則適用于處理人與其他物的關系中,也不可用它來評價自然界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否則,我們就會錯誤地認為,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吃角馬、斑馬是不公平的。如果我們再錯誤地干預這一行為,那將會導致獅子和草原的滅絕,因為角馬、斑馬等食草動物天敵的消失必然會使它們迅速繁殖起來,最后把草原的草吃光。顯然,我們是在用只適用于人類社會的道德法則錯誤地用于自然界,不懂得自然界自有它的法則。而自然法則是沒有公平、正義之類的觀念的。

第三,和諧平衡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我們人類的行動要與自然界的運動和諧,要維護自然界的平衡。這意味著人應認準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與其他物種應共同享有地球上的資源,在陽光照射下和雨露滋潤下共同成長。人類在自然中不要因自己的強大而稱王稱霸,肆意地虐待、獵殺動物和浪費自然資源,而是要與自然界的各種物體和諧相處,在對它的開發(fā)和利用中要尊重它們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保持合理的度,不要因此導致某一物種的滅絕,不要打破物體間運動的平衡。

第四,合理利用和保護原則。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并不意味著我們與自然物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互不侵犯,更不是意味著人不利用和開發(fā)自然資源,而是說,要關愛自然界的物種,不使其滅絕,要節(jié)約使用自然資源,不奢侈和浪費;也不是說人在自然物面前毫無作為,而是說要正確地認識其規(guī)律,更有效地利用其資源。人還要改造自然環(huán)境,使它變得更優(yōu)美,不僅適宜于人類,而且也適宜于其他動物的生存。

(三)人與動物關系和對動物的保護問題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與其他動物的關系尤為重要,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在對自然的保護中,首先要與其他動物和諧相處,要關愛和保護其他動物。這是從人與它們關系的歷史教訓中人們總結出來的。我們知道,在歷史上,人與其他動物的關系并不協調,而是充滿著斗爭,為爭取生存空間而相互殘殺。在這一過程中,開始時,人類視其他動物為敵人和食品,肆意地加以獵殺。后來人類像把戰(zhàn)俘變?yōu)榕`一樣,飼養(yǎng)和培育一些動物,從而使它們成為家畜和家禽,變?yōu)樨敻坏囊徊糠?,這使一些動物保留下來和有了許多新的品種。也使動物一分為二:一部分是野生動物,另一部分是人畜動物。這也使人與其他動物的關系復雜起來,一部分是成為人類財富的一種形式,變?yōu)槿祟惿鐣母綄倨?,或能直接控制的活的財富;另一部分則仍然與人類保持著一種緊張關系,與人類繼續(xù)著爭奪生存空間的斗爭,有些動物對人類的生存甚至造成某種威害,因而人類對它們,要么作為一種危害而加以獵殺,要么當成一種無主的財富通過捕殺的辦法據為己有。這樣一來,久而久之,特別是人類發(fā)明一系列現代化的武器一來,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急劇減少,許多野生動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進入20世紀以后,由于自然的環(huán)境越來越惡化,作為自然環(huán)境的一部分,人類開始認識到其他動物對人類之重要,認識到它們也是大自然的成員,同樣有“權利”存在于世界之上,人類不能隨意地處置它們。作為自然之長子的人類,不應只顧自己,應該關心它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這才提出了對其他動物的保護問題。怎么保護?有些學者主張使它們享受像人一樣的待遇,因而提出了“動物權利”的概念。這一主張很迅速得到許多人附和,從而成為一種思潮和一種社會運動。這一主張科學嗎?筆者的主張是:它作為一種比擬,似乎還有一點價值。但作為一個指導保護動物的觀念,卻是不科學的,因而起不到保護動物的作用,反而會產生不好的效用。筆者就是想對此觀點作一些闡述。

二、“權利”概念探索

這一闡述,首先得從“權利”開始。因為只有弄清了它的涵義,才能判斷“動物權利”的說法能否成立。

“權利”問題起源于人的特殊性,上文說了在地球上“人”是唯一具有理性意識和過著社會生活方式的動物,這就使人的行為不同于其他物體的運動,不再是盲目的和被動的,而具有某種程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不受制于客觀,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活動。這一特點就叫“自由”。因此,人類是地球上唯一享有“自由”的動物。這是因為“自由”不是胡作非為,不是不受任何限制,而是“被認識的必然”,是人在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遵循客觀規(guī)律對自己行為的一種合理安排,是“依順自然”的結果。而我們知道,地球上只有人類有理性,能達到對客觀規(guī)律的某種意義的認識,因而能爭得某種意義的自由。而“權利”的本質是“自由”,是社會范圍內被認可的“自由”。這是因為“自由”的行使不僅受制于客體,而且受制于其他主體,不能侵害其他主體的同樣“自由”。這是因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必須與他人分工合作,這就產生了正當性的問題?!皺嗬本褪蔷哂姓斝裕蚨玫剿谏鐣毡檎J可的“自由”。這種“自由”從理論上說不會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對自己、對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有價值。

“權利”的社會性決定了它更多的不是人與自然物的關系問題,而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這不僅表現在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里,有些人的“自由”或“權利”包含著對另一部分人的人身“自由”的剝奪或以另一部分人的不自由為代價,而且還表現在“權利”問題大都不會影響到作為客體的自然物,而只是改變主體對它們的隸屬關系,如盜竊、買賣等改變的只是物易其主。由此看來,人的權利不是因為人對某一客體有什么自由,而是指他排斥其他人對它的自由支配。所以,“權利”問題更多的是指人與人的關系問題,是主體之間的關系問題,而不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問題。因為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的解決所依據的是自然法則,而權利問題的解決除了依據自然法則外,還得依據道德法則。

“權利”的社會性還表現在只有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才有資格和能力享有它。因為“權利”的內在本質是正當的自由,而“正當”是個道德觀念,是一種價值判斷。因此,“權利”的享有者必須是有道德性的人,即必須是具有道德責任感和能承擔得起道德義務的人。這意味著只有在社會中具有道德性的人才配享有“權利”,也意味著“權利”與“義務”或責任相伴隨,以“義務”或責任為基礎或前提條件。只有盡了相應的“義務”或責任的人才有資格享有某種“權利”。例如,只有盡了公民義務的人才配享有公民的權利。一個公民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再如,一個無行為能力的人就不能從事某些法律活動,因而也不享有某些法律的自由或“權利”。未成年人不能從事一些商業(yè)活動、不能直接處理其繼承的財產就是一例。這意味著只有具有某種責任能力的人才配享有相應的權利。

由此看來,權利只存在于人類社會,其主體只能是人,只有人才有資格具有行使權利的能力,也只有人才可能承擔因使用權利而產生的義務。人之外的其他自然物,由于它們沒有理性能力,不能認識和正確地利用客觀規(guī)律,因而不享有自由,行動無自主權,不可能成為權利的主體,只能作為權利的客體,即作為受人支配的對象或成為人享受權利的載體。權利的主體與客體是差別很大的,一個是權利的所有者,另一個則是被所有者,所以只能說權利的主體享有自由,而不能說客體享有自由。只能說主體自由,而客體被自由。這就像在奴隸制社會中奴隸主是主體而奴隸是客體一樣。

權利為人類所特有還表現在權利的具體內容和種類上。我們知道,人的權利包括人權和物權兩個方面。狹義上說,人權就是人生存的自由,它包括人的生命不受傷害(生命權)和行為不受阻礙(行動自由)等;物權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上述人權的實現而產生的對外界物的支配自由(權)。由此看來,“權利”只是對人類而言的,為人類所特有,是對人的自由和尊嚴的一種尊稱,因而離開了人類就失去了意義,也變得無法理解。也就是說,如果把客體的狀況也稱之為“權利”,或賦予客體以“權利”,那必然引起主客體關系的倒置和混亂。

三、“動物權利”概念剖析

從上面我們對“權利”概念的探索中,筆者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具有理性思維能力和能承擔道德責任的主體才有可能享有權利。現在筆者據此來剖析一下“動物權利”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者認為要保護動物就得使它們享有與人一樣的待遇或“權利”。這里存在兩個問題:其一,動物有資格和能力享有“權利”?其二,如果給所有動物享有與人一樣的“權利”,會帶來怎么樣的后果,它能達到對動物的保護的目的嗎?

首先,讓我們看第一個問題,即動物有資格和能力享有與人一樣的“權利”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現在的科學研究證明,雖然在一些高等動物中有低級的或萌芽狀態(tài)的意識,也有一些類似人類的道德行為,但它與人類無法相比。所以它們沒有能力享有這種“自由”,也不會正確地使用這種“權利”。

上文說過,地球有上千萬種的物種,這些物種雖然有統一性,如動物都是由蛋白質細胞構成的,因而能相互作用和轉化,組成一個統一的自然界,形成一個生命的鏈條,保持著生態(tài)的平衡。但由于它們在結構、功能上存在巨大差異,因而在自然界所處的位置是不同的,它們之間有高下之分,大部分物種神經系統不發(fā)達,即使高等動物,其智力也很低,不具有人類一樣的智力,也不過著人類似的社會生活,它們不會像人類那樣分工合作和友好相處,而是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和斗爭,有些物種之間甚至相克相生。它們只是從總體上組成一個統一體、一個生態(tài)系列。但從物種之間、個體之間來說,卻充滿著生存競爭。因而,自然界各種物種之間通行的是自然法則或叢林法則,不是人類社會內部通行的道德法則。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之間的最大差別是不講平等之理,只講差別之理。也就是說,不同的物種之間各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間,不追求同一,只追求差別。有差別才能生存和發(fā)展,才能保持種的繁衍。既然如此,那么在人類與動物之間講平等,讓動物享有人一樣的待遇或權利,就是否認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就是要它們像人一樣的生活,這顯然是荒唐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沒有像人一樣的智力,也不可能像人一樣過一種社會生活,更不可能具有人的行為的道德性品格。不僅如此,權利從結構上有主體與客體之分,如果動物享有權利,也就是說它們是權利的主體。那么,權利的客體是什么?是人?那就意味著人降為動物的奴隸,喪失了人的尊嚴和地位,這一想法顯然是荒誕的;是植物?也有些說不通。因為有些動物,如食肉動物,并不吃草,不需要這種權利。而且因為植物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也是需要保護的,按照環(huán)保主義者的邏輯,也應成為“權利”的主體。是另一部分動物?例如食草動物或另一部分肉食動物,因為一些大的肉食動物是以小的肉食動物為食品的。它們需要的正是這種權利。但這在邏輯上就產生了問題,即“動物權利”只是部分動物享有,其他動物不僅不享有,還成為權利的客體,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在邏輯上也是不徹底的。

其次,讓動物享有人一樣的權利會產生怎么樣的后果呢?其一,是讓它們也過人一樣的生活,使它們變成人,這不僅不可能,而且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即使世界的物種由多樣而變?yōu)閱我?,即只有一種動物——人。那么,我們要問,人怎么生活,吃什么?停止肉食生活的習慣嗎?因為所有的動物與你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同樣的生存權。還有,如果把這種權利適用于所有的動物,會是什么結果呢?會使食肉動物統統餓死。因為食草動物與它們是平等的,也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再如果把這一原則貫徹到底,使一切自然物都平等地享有生存權。那么,植物會向食草動物提出生存權要求……這意味著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大家和平相處,孤立地生存和發(fā)展,不進行任何的物質交換,也無法進行新陳代謝和吐故納新活動。這樣一來,它們還能存在和發(fā)展下去嗎?回答是肯定的,大家都停止一切運動、都等待死亡。

筆者認為,“動物權利”概念的錯誤有四:其一,抹殺了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區(qū)別,試圖把人降低為一般動物,或把其他動物提升為人。其二,對“權利”概念缺乏深刻全面的認識,不懂得權利的本質是自由,因此只有人類才享有,自由或權利是社會生活中生成的,是具有道德性的主體才可以享有的,而不是可以隨意地賦予其他動物的。其三,也沒有真正地理解“平等”觀念的含義和適用范圍。即不懂得“平等”原則只適用于同質事物內部,而不適用于不同種的物體之間。即只存在和適用于具有道德觀念的人類中。因為人類具有道德人格,它是人行使權利的精神前提。所以追求人格平等是其社會生活的首要價值。否則,無“自由”和“權利”可談。奴隸的無人格最能說明這一點。另外,自然界中不同物種有本質的差異,必須區(qū)別對待,照顧它們的差別。因為不同物種有不同的生存空間、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需要,只有滿足它們的這些特殊需要,才能使它們繼續(xù)發(fā)展。否則,一視同仁,平等相待,只會置它們于死地,這就像把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放在一起喂養(yǎng),必然使它們致死一樣。其四,在邏輯上也是混亂的和不徹底的。因為實際上只是堅持給一部分與人有類似意識的動物以“權利”,因而使“動物權利”名不副實。而且,由于只主張給動物以權利,不談給其他環(huán)境因素的平等問題。所以,所謂的平等權利待遇,對一部分動物來說成為特權;而對另外的物種來說,則變成特權的對象或客體,不像享有權利的動物那樣,是權利的主體。顯然,這一邏輯的混亂是脫離實際空想的結果。

既然如此,那么,通過賦予一部分動物以人的權利的辦法,顯然達不到真正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結果,只會導致思想的混亂,用這一不科學的觀念指導保護環(huán)境工作,也只會破壞自然界的正常秩序。因為它會使人類停止一切活動,處于完全消極的狀態(tài),人類不吃、不喝、不做,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和科學文化活動,因為這些活動都必然會侵犯其他物種的“權利”。而這意味著實際上取消了人的生存權,把人類從地球上驅逐出去,讓動物中的一些成員成為地球的主人,享受當今人類所有的權利。這一想法,顯然是荒誕的,是嚴重違背地球運動的現實的。當然,這樣一來,對人類來說,什么自然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保護問題將不復存在,的確是徹底解決了!

綜上所述,作為自然環(huán)境重要一部分的動物,由于人類的錯誤觀念 〔4 〕和由此引起的錯誤行為——肆意捕殺和對其生存環(huán)境嚴重破壞,其生存狀況非常惡劣,有許多種類已經滅絕或瀕于滅絕。因此,在對環(huán)境的保護中對動物的保護就必然地被提了出來,并被付之于實踐,人們在逐漸改變對野生動物的認識和態(tài)度,采取了許多措施,摸索人與有些動物和諧共處的經驗,創(chuàng)造和諧共處的新模式。例如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把有些動物從人類的食譜中勾銷;為搶救某些瀕臨絕境的動物而進行科學研究和劃定保護區(qū),使其繁殖創(chuàng)造較好的自然環(huán)境;禁止或限量捕獵有些動物,對偷獵者以嚴厲的懲罰;不準瀕臨滅亡的動物進入市場,禁止銷售其產品(肉類和工藝品);禁止虐待動物和禁止用殘忍的方式捕食動物;人工飼養(yǎng)一些瀕臨滅亡的動物,并把它們放歸自然,以利于其繁衍再生;等等。

可以看出,以上的種種措施從總體上說就是要改變人對動物的觀念,壓制人們的有害動物生存的欲望,調整人的行為,給動物的生存和發(fā)展留下必要的或更大的空間。在這之中,總的思路是:人得縮小自己的活動范圍,創(chuàng)造動物生存和發(fā)展的優(yōu)良環(huán)境,或者說約束人的霸道行為,給動物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這里的關鍵是人的不為和禮讓,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要相信自然的恢復力,只要給動物留下足夠的空間,動物就會通過各種途徑生存和發(fā)展起來。人不為,動物才能有所為。地球只有一個,如果所有的空間都被人占領了,動物當然就沒有生存的余地了。但動物的保護并不意味著人的完全無為或完全處于消極態(tài)度,人作為自然之長子,不僅不應殘害自己的兄弟,而且有義務扶持和保護弱小者和為動物的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但不是通過給予動物以人的待遇,使其享有人的權利的辦法。這樣做不僅行不通,而且必然破壞自然界的秩序。一句話,“權利”屬于人類社會的道德法則中的觀念,不適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的動物。所以,試圖用賦予“權利”的辦法保護動物是行不通的!

一個概念或詞匯有它特有的涵義和適用范圍,超出了這一范圍使用它,頂多只具有比喻意義,否則會使人們感到亂用概念,并會導致思想混亂。因而,把僅用描述人的尊嚴和協調人際關系的“權利”概念,擴大適用于整個動物界,但又依人類享有權利的特殊理由(有某種意識或有某種感知力和道德責任感)為標準,顯然會陷入更大的混亂之中。因為動物并不具有這種意識,只有少數高等動物才有這種意識的萌芽,不足以為憑據。

长岛县| 高唐县| 克拉玛依市| 周宁县| 五家渠市| 景洪市| 郓城县| 古交市| 花莲县| 莲花县| 拉孜县| 耿马| 荥阳市| 昂仁县| 库伦旗| 博罗县| 阳东县| 义乌市| 龙里县| 静宁县| 体育| 贡嘎县| 合江县| 北流市| 星子县| 江华| 喀什市| 英德市| 托克托县| 锦屏县| 杨浦区| 富民县| 广灵县| 夏邑县| 元谋县| 中阳县| 宁津县| 三原县| 图木舒克市| 永宁县|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