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軍,王梓桐,王根厚,孟獻真,陳勝男,陶虹,劉洋
(1.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2.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成都 610059;3.安微省地質測繪技術院,合肥 230022;4.廣東省地質建設工程集團公司,廣州 510080;5.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鄭州 450002;6.天津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天津 300170)
甘肅省陽山金礦控礦構造分析及其意義
王行軍1,王梓桐2,王根厚1,孟獻真3,陳勝男4,陶虹5,劉洋6
(1.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2.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成都 610059;3.安微省地質測繪技術院,合肥 230022;4.廣東省地質建設工程集團公司,廣州 510080;5.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鄭州 450002;6.天津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天津 300170)
陽山金礦產(chǎn)于勉陽-略陽板塊縫合帶中,經(jīng)歷了以逆沖推覆構造為主的復雜構造改造。通過構造研究把陽山金礦內的構造分出四期。第一期構造變形表現(xiàn)為由北向南逆沖,為韌性變形,構造置換明顯、完全,形成透入性面理,剪切褶皺、無根褶皺、S-C組構、壓力影、旋轉碎斑、多米諾骨牌、石香腸等構造發(fā)育,構造巖為糜棱巖、超糜棱巖、構造片巖,并伴隨有大規(guī)模的花崗巖巖漿活動,形成于三疊紀末-早侏羅世。第二期構造變形為由南向北的伸展構造,主要表現(xiàn)對第一期面理的改造和再利用,多為韌性變形,可見剪切褶皺、旋轉碎斑等構造,構造巖為糜棱巖,順層張性石英脈的發(fā)育,并伴隨有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形成于侏羅紀末-早白堊世早期。第三期構造為脆韌性變形,為由南向的北逆沖推覆構造,主要表現(xiàn)為對先期構造的改造,使陽山金礦區(qū)南部面理產(chǎn)狀發(fā)生倒轉,形成膝折構造,構造巖為糜棱巖、初糜棱巖,形成于早白堊世晚期。第四期構造為表層次脆性的由南向北的伸展構造,形成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等脆性構造巖,同時有石英脈和方解石脈順斷層侵入,本期構造形成于古近紀。
陽山;控礦構造;逆沖推覆構造;伸展構造
陽山金礦屬甘肅省文縣管轄,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處,2007年被武警黃金部隊發(fā)現(xiàn),累計探獲黃金資源量308噸,屬超大型金礦床。由于陽山金礦的發(fā)現(xiàn),使很多學者的目光聚焦于此地,對陽山區(qū)域構造、控礦構造的研究也比較多,但各家意見很不統(tǒng)一。一部分學者認為,陽山金礦區(qū)位于秦嶺勉略縫合帶上;該縫合帶在文縣一帶由一系列弧形斷裂構成,而陽山金礦帶正位于弧形斷裂轉換調節(jié)地帶的安昌河-觀音壩斷裂帶上[1~5];另外一部分學者則認為,陽山金礦區(qū)處于秦嶺東西向構造帶南緣、松潘-甘孜褶皺系東側與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相交匯部位的文縣弧形構造內[6~10]。隨著陽山金礦區(qū)控礦構造的研究逐漸深入,陽山金礦的控礦構造逐漸明晰起來,但仍存在分岐,主要表現(xiàn)為斷裂控礦和褶皺控礦兩派。持斷裂控礦觀點的學者認為,陽山金礦床主要受安昌河-觀音壩斷裂帶控制,帶內一系列次級層間剪切帶或次級斷裂是金礦體的有利賦礦部位[3,11,12];持褶皺控礦觀點的學者則認為,陽山金礦受控于復背斜,表現(xiàn)為復背斜兩翼成礦,礦體在靠近復背斜核部虛脫部位趨于變厚,到翼部變薄、尖滅[6-10,13-15]。
本次研究工作,以構造解析理論為基礎,通過大比例尺填圖、剖面測制、鉆孔編寫、平垌的觀察發(fā)現(xiàn),陽山金礦區(qū)地處勉略縫合帶上,構造樣式主要表現(xiàn)為斷裂構造,褶皺構造均屬從屬構造;根據(jù)斷裂構造之間的交切關系,確定區(qū)內斷裂構造可劃分為四期:第一期為由北向南的逆沖推覆構造,第二期為由南向北的伸展構造,第三期為向南向北的逆沖推覆構造,第四期為由南向北的伸展構造。
根據(jù)野外觀察,認為區(qū)內宏觀構造可分為四期:第一期變形最強,表現(xiàn)為自北向南的逆沖,形成透入性面理Sn;第二期變形相對較弱,表現(xiàn)為自南向北的伸展,主要表現(xiàn)為對構造置換面和斷裂的改造和再利用;第三期為自南向北的逆沖,主要表現(xiàn)為對礦區(qū)南部面理的改造,使Sn面理發(fā)生彎折,造成部分地段面理傾向倒轉,并在局部地段形成非透入性面理Sn+1;第四期為自北向南的伸展,主要表現(xiàn)為脆性
變形。前兩期變形構造層次相對較深,應為中深層次的變形;第三、四期變形構造層次較淺,第三期變形為淺層次變形,第四期變形為表層次變形。
1.1 推覆構造
礦區(qū)內所能觀察到的推覆構造,主要為第三期構造的表現(xiàn),其中陶家壩斷裂表現(xiàn)最為明顯。陶家壩斷裂發(fā)育三期斷裂(圖1a)。照片的北側為“片理化千枚巖”(構造片巖),中間為糜棱巖、糜棱巖化灰?guī)r,南側為中厚層灰?guī)r,上部為薄層灰?guī)r(圖1a)。隨著遠離上部斷裂面(第三期斷裂),“片理化千枚巖”之中透入性面理的產(chǎn)狀由向南傾斜逐漸變?yōu)橄虮眱A斜,構成“背形”的假像;薄層灰?guī)r類似于“不整合于”于中厚層灰?guī)r、“片理化千枚巖”之上(圖1a)。第三期斷裂面之上的薄層灰?guī)r發(fā)育尖棱剪切褶皺,依據(jù)褶皺軸向的倒向以及褶皺軸面與斷裂的交角判斷,其為由南向北逆沖推覆構造,斷裂面波狀起伏(圖1a、圖1b、圖1c),斷裂面之下的中厚層灰?guī)r發(fā)育斜歪褶皺,為斷裂構造改造的產(chǎn)物(圖1d)。后期的推覆構造使得千枚巖的面理Sn發(fā)生變位,本來傾向北的面理受后期推覆運動影響倒向南,形成了“背形”的假像;第二期斷裂的斷裂面也被改造,表現(xiàn)為上部斷裂面向南傾,下部向北傾,呈一個倒立的“勺形”,且被第三期斷裂切斷(圖1a)。構造巖為糜棱巖、初糜棱巖。
1.2 伸展構造
研究區(qū)內的伸展構造有兩期,第一期表現(xiàn)為韌性變形,第二期表現(xiàn)為脆性變形。早期伸展構造呈280°延伸,傾向10°,傾角70°~80°,構造巖主要有初糜棱巖、糜棱巖、糜棱巖化灰?guī)r,發(fā)育褐鐵礦化、硅化(圖1e);其中以陶家壩斷裂—勉略縫合帶南緣斷裂表現(xiàn)最為明顯,其切割了透入性面理Sn,并且被第二期的逆沖推覆構造改造,斷裂面由下向上由北傾變?yōu)槟蟽A,而下盤的中厚層灰?guī)r的拖褶顯示其下盤上升,表現(xiàn)出伸展構造的特征(圖1f)。
第二期伸展構造為脆性變形,斷層走向270°~300°,傾向0°~30°,傾角60°~80°,構造巖為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碎粒巖,發(fā)育褐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圖1g)。
研究區(qū)的褶皺主要是從屬構造樣式,為剪切褶皺和膝折兩種。
2.1 剪切褶皺
研究區(qū)普遍發(fā)育片內緊閉褶皺(圖2a)、片內無根褶皺(圖2b),兩翼減薄至透鏡狀、石香腸狀,軸面與面理平行或以小角度相交,樞紐近東西向,優(yōu)選傾伏向110°。說明本區(qū)曾經(jīng)歷南北向的擠壓作用,形成了巖層南北向上的強烈收縮變形。
研究區(qū)發(fā)育剪切褶皺,據(jù)其軸面與新生糜棱面理的交角,判斷區(qū)內至少存在兩期韌性變形,早期為由向北向南的逆沖(圖2c),晚期為由南向北的伸展(圖2d)。其可能分別代表了區(qū)內的第一期、第二期變形。
2.2 膝折
膝折構造主要發(fā)育于研究區(qū)的南部(即金昌溝斷裂以南),發(fā)生褶皺作用的面為Sn面,樞紐近東西向(圖2e、圖2f)。圖2e中可見到面內石香腸狀石英脈與S2面一起發(fā)生褶皺作用,說明在構造置換作用之后該地區(qū)又經(jīng)受了一次近南北向的擠壓剪切作用,即區(qū)內的第三期變形構造。
3.1 褶皺
3.1.1 緊閉-等斜褶皺
在安壩地區(qū)鉆孔巖芯中,幾乎所有鉆孔均可見鈣質及硅質強硬層呈緊閉-等斜褶皺的現(xiàn)象,夾于泥質軟弱層中;表現(xiàn)為緊閉褶皺、無根褶皺,普遍發(fā)育于“片理化薄層灰?guī)r”、“片理化千枚巖”中。
鈣質強硬層形成了兩翼緊閉的頂厚褶皺,倒轉的翼被拉薄,泥質夾層在轉折端處加厚,兩翼不等長,呈“S”型,判定為左型剪切、向上逆沖,其代表第一期變形(圖3a)。
無根褶皺為強烈構造置換后的結果,硅質強硬層在強烈剪切作用下產(chǎn)物,新生的面理Sn與先存面理完全平行,顯示出左型剪切、向上逆沖的特征,其代表第二期變形(圖3b)。
巖芯中普遍存在的緊閉-等斜褶皺,進一步表明了本地區(qū)強烈的構造置換作用;說明巖層經(jīng)歷了強烈縮短作用,且伴隨剪切變形。
3.1.2 腸狀褶皺
安壩地區(qū)巖芯中常見腸狀褶皺,其是由石英脈或硅質條帶變形而成。腸狀褶皺是由于強硬層與介質的能干性差異很大,巖層經(jīng)受強烈壓扁作用,強硬層翼部旋轉超過90°相互壓緊而形成。
圖1 斷裂構造特征Fig.1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fau lt structure
圖2 褶皺構造特征Fig.2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fo ld
圖3 深部構造特征Fig.3 Cha racte ristics o f the deep struc tu re
石英脈體呈腸狀褶皺,夾于軟弱泥質巖層中(圖
3c、圖3d)。圖3c之中腸狀褶皺一翼倒向明顯,軸面與巖層面理小角度相交。
腸狀褶皺的普遍發(fā)育,也說明了該地區(qū)曾經(jīng)受強烈縮短作用,巖層構造置換明顯。根據(jù)腸狀褶皺的壓扁方向,判定該期主應力σ1與水平面夾角約30°。
3.1.3 撓曲
巖芯中撓曲變形非常常見,主要有兩種性質:一種與構造置換面內剪切褶皺性質相同,反映的運動形式為由北向南的推覆;另一種是順層滑脫形成。第一種所反映的力學性質前面已經(jīng)講述很多,此處不再贅述,主要展示第二種滑脫所形成的撓曲。
圖3e照片采集于ZKN0016深348m處,該撓曲變形疊加在緊閉褶皺之上,緊閉褶皺兩翼同時發(fā)生撓曲變形,運動形式為右行,判定為順層滑脫的結果。該構造樣式的應力場同樣為近南北向,但不是擠壓,而是伸展,其代表第二期變形。說明構造置換之后該地區(qū)經(jīng)歷過近南北向伸展運動。
自2003年9月滬蘇浙兩省一市人民政府在全國率先正式簽署《滬蘇浙共同推進長三角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協(xié)議書》(安徽于2004年加入)以來,三省一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門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在推動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共建新型研發(fā)機構、開展聯(lián)合攻關等方面積極采取有效措施。2016年,三省一市共同簽署了《滬蘇浙皖關于共同推進長三角區(qū)域協(xié)同創(chuàng)新網(wǎng)絡建設合作框架協(xié)議》,在構建區(qū)域協(xié)同創(chuàng)新共同體過程中邁出重要一步。2018年,三省一市聯(lián)合成立了長三角區(qū)域合作辦公室,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第一個跨行政區(qū)劃的官方常設機構。
3.2 壓力影
壓力影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不均勻巖石中的較堅硬和較軟弱巖質產(chǎn)生差異了變形,在堅硬巖質邊緣相互對應的引張部位,被壓溶作用產(chǎn)生的脈巖所充填的現(xiàn)象。按其所受的外力作用方式,壓力影可分為擠壓型和旋轉型;不對稱的壓力影可以確切反映其所受外力的方向。
圖3f為黃鐵礦壓力影,發(fā)育于“千枚巖”中,黃鐵礦拖尾明顯,但是不對稱性不是很明顯,為擠壓型壓力影。
3.3 旋轉碎斑系
在基質韌性剪切流動的影響下,碎斑及其周緣較弱的動態(tài)重結晶的集合體或碎粒就會發(fā)生旋轉,形態(tài)也隨之改變,形成旋轉碎斑系,碎斑系的拖尾的尖端延伸方向指示剪切方向。
圖3g中旋轉碎斑為石英脈碎斑,拖尾明顯,拖尾顯示出兩期剪切活動;上部旋轉碎斑系為“σ”型,表現(xiàn)為左行剪切,代表第一期變形;下部旋轉碎斑系為“δ”型,表現(xiàn)為右行剪切,代表第二期變形。
3.4 石香腸構造
巖性中石香腸構造非常常見,矩形石香腸、藕節(jié)性石香腸和棱形石香腸均能見到。
巖芯中普遍發(fā)育的石香腸構造,說明巖層曾受到近垂直巖層面理方向的擠壓。
3.5 “S-C”組構
巖芯中也常能見到這種“S-C”組構(圖3j),其中“C”面為糜棱面理,“S”代表構造置換面Sn,“S-C”組構顯示出向上逆沖的特征,代表第一期變形。
3.6 多米諾骨牌構造
多米諾骨牌構造是較強硬的碎斑在遞進剪切作用下,產(chǎn)生破裂并旋轉,每個碎片向剪切方向傾斜,猶如一疊書被推倒,形成類似多米諾骨牌的一種構造樣式,其破裂面與剪切面的銳夾角指示剪切方向。石英脈在剪切作用下,形成石英脈“多米諾骨牌”構造,其破裂面與剪切面的銳夾角指示為左型剪切,代表第一期變形(圖3k)。
巖芯之中“多米諾骨牌”構造的剪切面平行于構造置換新生面理Sn,說明在構造置換南北向擠壓的應力場下,除了推覆運動、巖層強烈縮短作用外,還伴隨剪切變形。
3.7 石英脈及其分期
巖芯中可見大量石英脈,除了大量的剪性石英巖脈以外,還有張性石英巖脈存在。
張性石英脈體中石英顆粒向中心生長,顆粒較大,晶型較好,圍巖綠泥石蝕變明顯(圖3l)。石英脈體發(fā)育在“鈣質條帶千枚巖”中,部分脈體中可見石英生長晶芽,說明石英生長空間為張性,該張性空間是由于巖層受到垂直面理或近垂直面理的壓力而成(圖3m)。需要指出的是,圖3l和圖3m中脈體雖都為張性環(huán)境下形成,但是他們代表的受力狀態(tài)卻是不同的,圖3m中代表區(qū)域上的近南北向擠壓作用,為第三期變形的產(chǎn)物;圖3l代表區(qū)域上的近南北向伸展作用,為第二期變形的產(chǎn)物。
研究區(qū)金礦的主要載金礦物為黃鐵礦和毒砂,巖芯觀察發(fā)現(xiàn)黃鐵礦呈多階段富集作用,與石英脈關系密切。
圖3n照片采集于鉆孔ZKN0016深293m處,第一期石英脈變形強,其中黃鐵礦顏色較暗,放大鏡下看不到完整晶型;第二期石英脈順層產(chǎn)出,其中黃鐵礦顆粒較第一期中黃鐵礦顆粒大,顏色較第一期色黃。圖3o采集于鉆孔ZKN0016深318m處,其上可見三期石英脈穿插;第一期順層產(chǎn)出,與面理平行;
第二期與面理傾向一致,切層高角度產(chǎn)出;第三期與面理傾向相反產(chǎn)出,脈體較細,順張裂縫充填。第二期順層的脈體將第一期脈體切割,第一期石英脈表現(xiàn)出的被錯開現(xiàn)象應該不是其本身發(fā)生錯動,而是第二期順層脈的擴張作用造成了這樣的現(xiàn)象;第三期反向產(chǎn)出的脈體明顯切斷前兩期脈體。
本次通過詳細的地質調查研究,在該區(qū)內識別出兩期逆沖推覆構造、兩期伸展構造。
第一期構造變形表現(xiàn)為由北向南的逆沖,這一期構造形成于中朝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過程之中,主要表現(xiàn)為碰撞構造折返的構造樣式,產(chǎn)生韌性變形,構造置換明顯、完全,形成透入性的構造置換面。伴隨這期構造變形,陽山礦區(qū)內形成斜長花崗斑巖巖脈,并且受到該期構造的改造,巖脈呈透鏡狀產(chǎn)出,形成了石香腸狀構造、無根褶皺;該期的礦物共生組合為黃鐵礦-毒砂-石英,以大量發(fā)育含顯微-次顯微狀自然金的環(huán)帶狀毒砂為特征,石英浸染狀產(chǎn)出,部分呈小細脈產(chǎn)出,石英的顏色不純,呈灰色、乳白色、白色,礦脈規(guī)模較小多呈小透鏡狀。該期構造形成于三疊紀末-早侏羅世。前人取得了此期構造活動較多的同位素年齡數(shù)據(jù)。毛裕年對略陽縫合帶Ar-Ar法年代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其高溫剪切帶活動期為211.9Ma[16]。劉桂閣等對陽山斜長花崗斑巖進行全巖K-A r同位素年齡測試,結果為171~209 Ma,平均值為189.4Ma[14]。杜子圖等對西秦嶺地區(qū)巖漿巖同位素年齡進行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180~220 Ma為巖漿同位素峰值之一[2]。楊榮生等以含礦花崗斑巖脈的獨居石Y-Th-U-Pb含量,獲得表面年齡為200~179Ma,等時線年齡為19±03Ma[17]。齊金忠等對陽山金礦不同類型石英(細)脈中鋯石進行了SHRIMPU-Pb年齡測定,共獲得三組年齡,其中最老的一組為197.6±1.7Ma[18]。齊金忠等對礦區(qū)斜長花崗斑巖脈進行了K-Ar法同位素測年,結果為171~209Ma,5件樣品平均年齡為189.4±7.2Ma;對安壩礦段微細浸染型礦石中的細脈狀石英進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齡測定,測試結果表明石英-黃鐵礦細脈中石英的坪年齡為195.31±0.86M a,其等時線年齡為190.7±2.4Ma(相關系數(shù)r=0.9972);對陽山金礦不同類型石英(細)脈中鋯石進行了SHRIMP U-Pb年齡測定,共獲得三組年齡,其中最老的一組年齡為195.4~200.9Ma[19]。前人的研究結果,表明伴隨著區(qū)內第一期逆沖推覆構造形成了斜長花崗巖斑巖、含礦石英脈,其形成時代為190~200Ma。
陽山礦區(qū)第二期構造變形為伸展構造,主要表現(xiàn)對第一期構造置換面的改造和再利用,二者呈小角度交切或平行產(chǎn)出。該期構造主要在鉆孔巖芯之中識別出來,在露頭上表現(xiàn)不明顯,其表現(xiàn)為順層張性石英脈的發(fā)育、石英細脈的交切、小褶皺的剪切方向的不同。該期構造同樣表現(xiàn)為巖脈、含礦熱液的侵入,該期的礦物共生組合為黃鐵礦-石英,以發(fā)育石英脈為特征,石英脈顆粒較大,顏色較純,為白色。前人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該構造的存在。毛裕年在勉略縫合帶進行Ar-Ar法年代學分析時,獲得了表明這一期構造熱事件年齡為143.5Ma[16];杜子圖等是對西秦嶺地區(qū)巖漿巖同位素年齡進行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100~160Ma是巖漿巖同位素峰值之一[2];姚書振等的研究,表明秦嶺控制金礦成礦的斷裂、巖漿活動年代主要為230~131.7Ma,秦嶺大型金礦成礦主要集中于210~120Ma[20]。前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區(qū)內第二期構造形成于侏羅紀末-白堊紀初,即140~145Ma,并且伴隨著這次構造運動區(qū)域上有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和金礦形成。
陽山金礦區(qū)第三期構造為由南向北的逆沖推覆構造,在露頭上表現(xiàn)明顯,在陶家壩、葛條灣等均可觀察到本期構造的形跡,主要表現(xiàn)陶家壩地區(qū)上覆灰?guī)r與下覆“片理化千枚巖”之間的斷層接觸關系,整體上表現(xiàn)為由南向北逆沖的形式,斷層之上的薄層灰?guī)r相對下盤的中厚層灰?guī)r向北運動,斷層面附近上盤薄層灰?guī)r發(fā)育尖棱狀的小褶皺,“片理化千枚巖”發(fā)育膝折構造;同時亦表現(xiàn)為對陽山金礦區(qū)南部的早期構造置換面的改造,致使礦區(qū)南部早期透入性面理發(fā)生了倒轉,傾向變?yōu)橄蚰?,造就了礦區(qū)北部面理基本向北傾、南部面理基本向南傾的局面;該期構造在鉆孔之中亦反映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石英細脈高角度反向切斷早期的石英細脈;在鉆孔聯(lián)井剖面中則表現(xiàn)為水平褶皺(構造置換面褶曲形成)的樣式;該構造期同樣有成礦熱液的侵入,礦物共生組合為黃鐵礦-黃銅礦-毒砂-石英,礦化發(fā)育于石英脈中,脈體完整,受后期構造破壞不明顯。該構造同樣在礦區(qū)及區(qū)域均有構造巖漿活動的反映,毛裕年在勉略縫合帶進行Ar-Ar法年代學分析時,獲得了表明這一期構造熱事件年齡為122.3Ma[16];齊金忠獲得石英(細)脈
SHRIMPU-Pb同位素年齡126.9±3.2Ma[18];齊金忠陽山金礦區(qū)微細浸染型礦體內細石英脈進行了SHRIMP U-Pb同位素測年,第二組年齡結果為121.4~137Ma,平均126.9±3.2Ma[19]。前人對巖脈的同位素測年研究工作表明,區(qū)內在120~130Ma時間段發(fā)育巖漿熱液活動,同時伴隨有第三期斷裂構造的形成。
陽山金礦區(qū)內第四期構造為表層次的伸展構造,主要表現(xiàn)為脆性斷裂活動,對先期構造的改造破壞,同時形成石英細脈和方解石細脈,該期的主要礦化為黃鐵礦化、輝銻礦化,礦化物共生組合為黃鐵礦-輝銻礦-石英-方解石,同樣該期礦化發(fā)育于石英脈中,礦體完整。前人的研究亦明確說明該期構造的存在。毛裕年在瑪曲-略陽斷裂北盤的拉爾瑪獲得的中酸性脈巖的年齡為58.2~40.8Ma,該斷裂在喜馬拉雅期還有活動[16]。齊金忠等在對陽山金礦內石英(細)脈研究時,獲得石英(細)脈SHRIMPUPb同位素年齡51.2±1.3Ma[18]。齊金忠對陽山金礦區(qū)微細浸染型礦體內細石英脈進行了SHRIMPU-Pb同位素測年,第三組年齡結果為48.1~55.3 Ma,平均51.2±1.3Ma[19]。前人的同位素測年結果主要集中50 Ma左右,這說明陽山金礦在古近紀仍有成礦熱液活動,同時形成了第四期斷裂構造;礦區(qū)的勘查表明第四期構造對陽山金礦的進一步富集具有促進作用。
陽山金礦區(qū)地處勉陽-略陽板塊縫合帶之上,是一個以逆沖推覆構造為主一個復雜的構造體系,水平方向的縮短明顯。本次研究工作,在陽山金礦區(qū)內共識別出四期構造。
(1)第一期構造變形表現(xiàn)為由北向南的逆沖,形成于中朝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構造折返時期。該期構造表現(xiàn)為韌性變形,構造置換明顯、完全,形成透入性的構造置換面,其形成時代為190~200Ma。
(2)第二期構造變形為由南向北的伸展構造,表現(xiàn)為韌性變形,主要表現(xiàn)對第一期構造置換面的改造和再利用,二者呈小角度交切或平行產(chǎn)出,該期構造形成時代為140~145Ma,并且伴隨著這次構造運動區(qū)域有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和金礦形成。
(3)第三期構造為由南向的北逆沖推覆構造,表現(xiàn)為脆韌性變形,在露頭上表現(xiàn)明顯,該期構造主要表現(xiàn)為對先期構造的改造,使陽山金礦區(qū)南部面理產(chǎn)狀發(fā)生倒轉(面理傾向由北變?yōu)槟?,該期構造形成于120~130Ma。
(4)第四期構造為表層次的由南向北的伸展構造,主要表現(xiàn)為脆性斷裂活動,主要表現(xiàn)對先期構造的改造破壞,本期構造形成于50Ma。
(5)第一期構造即構造置換期將陽山金礦區(qū)的礦體透鏡體,使單個礦體變小,礦體連接性變差;第三期構造使陽山金礦區(qū)南部礦體的總體產(chǎn)狀倒轉,造成了陽山金礦區(qū)以金昌溝為界北側礦體向北傾、南側礦體南傾,形成了復式背斜的假象。
(6)第三期構造對礦體的影響隨著向地下延深會變弱,陽山金礦區(qū)南部的礦體產(chǎn)狀亦會變?yōu)楸眱A。
致謝:本文是“甘肅陽山金礦帶深部構造控礦規(guī)律研究”項目的集體成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級研究生—劉軍平、白春東、張紅亮、魯慶偉、孫丹青,2008級研究生—趙中寶、張建強,2009級研究生—何海軍、張文婷、馬福政參加了野外工作。在野外地質調查工作過程之中得到了武警黃金部隊第十二支隊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1]葛良勝,武玉海.板塊構造環(huán)境對金礦成礦的控制作用[J].黃金地質,1996,2(3):6-13.
[2]杜子圖,吳淦國.西秦嶺地區(qū)構造體系及金成礦構造動力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145.
[3]郭俊華,毛世東,陳衍景,等.甘肅文縣陽山金礦田地質特征及控礦地質因素分析[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9,33(2): 243-252.
[4]張國偉,董云鵬,賴紹聰,等.秦嶺-大別造山帶南緣勉略構造帶與勉略縫合帶[J].中國科學(D輯),2003,33(12): 1121-1135.
[5]張國偉,程順有,郭安林,等.秦嶺-大別中央造山系南緣勉略古縫合帶的再認識-兼論中國大陸主體的拼合[J].地質通報,2004,23(9-10):846-853.
[6]齊金忠,袁士松,李莉,等.甘肅省文縣陽山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研究[J].礦床地質,2003,22(1):24-28.
[7]齊金忠,袁士松,李莉,等.甘肅省文縣陽山特大型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分析[J].地質論評,2003,49(1):85-92.
[8]袁士松,李文良,張勇,等.甘肅省文縣陽山超大型金礦床成礦作用及成礦模式[J].地質與資源,2008,17(2): 93-101.
[9]李建忠,劉洪波,張億其,等.甘肅省文縣陽山金礦帶控礦構造特征及找礦方向[J].地質學報,2008,28(1):13-17.
[10]郭俊華,齊金忠,孫彬,等.甘肅陽山特大型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黃金地質,2002,8(2):15-19.
[11]盧海峰,馬保起,劉光勛.甘肅文縣北部北東東向斷裂帶
新構造活動特征[J].地震研究,2006,29(2):143-146.
[12]楊貴才,齊金忠.甘肅省文縣陽山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物質來源.黃金科學技術,2008,16(4):20-24.
[13]袁士松,張繼武,齊金忠.甘肅陽山金礦構造控礦模式[J].黃金地質,2004,10(4):23-27.
[14]劉桂閣,王恩德,常春郊,等.川陜甘地區(qū)陽山金礦礦床成因及成礦背景.黃金,2010,31(5):10-15.
[15]余金元,李建忠,李勇.甘肅省文縣陽山金礦床成因探討[J].地質學報,2010,30(2):170-173.
[16]毛裕年.川甘陜“金三角”成礦區(qū)微細浸染型金礦的主要成礦特征[J].四川地質學報,1992,12(S1):36-42.
[17]楊榮生,陳衍景,張復新,等.甘肅陽山金礦獨居石Th-U-Pb化學年齡及其地質和成礦意義[J].巖石學報, 2006,22(10):2603-2610.
[18]齊金忠,李莉,袁士松,等.甘肅省陽山金礦床石英脈中鋯石SHRIMP U-Pb年代學研究[J].礦床地質,2005,24(2): 141-150.
[19]齊金忠,楊貴才,李莉,等.甘肅省陽山金礦床穩(wěn)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和成礦年代學及礦床成因[J].中國地質, 2006,33(6):1346-1353.
[20]姚書振,丁振舉,周宗桂,等.秦嶺造山帶金屬成礦系統(tǒng)[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2,27(5):599-604.
Ore-controlStructure Analysisand Significance of the Yangshan Gold Deposit,Gansu Province,China
WANGXing-jun1,2,WANGZi-tong2,WANGGeng-hou1,MENGXian-zhen3,CHENSheng-nan4, TAOHong5,LIUYang6
(1.SchoolofGeoscienceandResource,ChinaUniversityofGeology,Beijing100083,China;2.CollegeofEarthSciences, 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engdu610058,China;3.GeologicalSurveyingandMapping InstituteofTechnology ofAnhuiProvince,Hefei230022,China;4.GeologicalConstructionGroup ofGuangdongProvince,Guangzhou, 510080,China;5.GeophysicalExploration CenterofCEA,Zhengzhou,450002,China; 6.Tianjin Center,ChinaGeologicalsurvey,Tianjin,300170,Tianjin,300170,China)
Located at M ianyang-Lueyang plate suture zone,Yangshan gold deposit experi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lex structuralsystem that themain structural featureswere the thrust-nappe structures.According to route geological survey and drill core record,we divided the structural period of Yanshan gold deposi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mall structure and identified four structural periods.Faultswere themain structure and folds were subordinate structure in Yangshan gold deposit.The firstperiod of structuraldeformation was ductile deformation and thrusted form north to south.There were obvious and complete transposition structures,and a lotof ductile deformed structures,such asshear folds,rootless folds,S-C fabrics,pressure shadows,rotatingmortar systems,dom ino structures,and boudinage.The first deformed period formed in Late Triassic-Lower Jurassic, which tectonitesweremylonites,ultramylonites and tectonic schists aswell asmassive granitemagmatism.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second period was extensional structure,trending north to south direction,which changed and reuseed the firstperiod foliation structures.The structures of two period were small-angle cross-cutting or paralleloutput.The structuresof the second period showed ductile deformation that formed shear folds,fotatingmortar systems,which tectoniteswasmylonites.Bedding tensional quartz veins developed aswellas massive granitemagmatism.The second period structures formed in Late Jurassic-early Lower Cretaceous.The structuresof the third period were brittle-ductile deformation showed thrust-nappe structure inverse rushed form south to north.The structuresmainly show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arly structures,and specific performed the reverse of the foliation attitude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Yanshan gold deposit,(i.e.foliation tendency changed from north to south),formed kink structures.The third deformed period form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Lower Cretaceous, which tectonitesweremylonites and protomylonites.The structuresof the fourth period were surface-levelbrittle deformation,which was extensional structure trending south to north direction.Structural breccias cataclasites, bedding tensional quartz veins and calcite veinsalong the period faults formed.The structures of the fourth period formed in the Paleogenecentry.
Yangshan;ore-controlstructure;thrust-nappe structure;extensionalstructure
P618.51;P613
:A
:1672-4135(2014)04-0256-08
2014-06-20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綜合綜合研究項目:甘肅陽山金礦帶深部構造控礦規(guī)律研究項目(1212011220663-4)
王行軍(1970-),男,高級工程師,博士,2012年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構造地質學專業(yè),主要從事區(qū)域地質礦產(chǎn)調查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構造地質學,Email:wxj1861@163.com。通訊作者:王根厚(1963-),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構造地質學專業(yè),主要從事構造地質學的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構造地質學,Email:wgh@cug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