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毅
說起孔乙己、于勒、菲利普夫婦,大家都很熟悉,但一提到小伙計和若瑟夫,印象就多少有點模糊了,因為孔乙己、于勒是文學畫廊中的經典人物,是小說中的“紅花”,而作為“我”的小伙計和若瑟夫只是以“綠葉”身份出現。其實,若只關注文本中的“紅花”,而疏漏了襯花的“綠葉”,那就是對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的極大閑置。
小說教學不能疏漏 “我”。
一、不能疏漏作品中的“我”
這個“我”有兩個身份:一個是故事的敘述者,一個是故事的參與者。
1.故事的敘述者
專家認為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情況,最大的問題是忽視小說虛構的文本規(guī)定性,混淆“真實作者”和“隱含作者”和“敘述者”幾個關鍵的敘述學概念,這種混淆使中學語文教學在小說文本的理解上長期停留在比較粗放的層面上。當然,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很難用敘述學理論對每個文本的敘述者和敘述視角進行詳細的分析,但有必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在相互比較中講述初中教材選文中所涉及的敘述者和敘述視角。
《我的叔叔于勒》沒有刪節(jié)前是一個故事套故事的敘事結構,刪節(jié)后則由“非人物敘述者”變成了“故事內人物敘述者”。小說中“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tài)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拔摇辈皇侵魅斯?,只是以“我”的見聞來展開情節(jié),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我”是線索性的人物。
2.故事的參與者
“我”作為一個敘述者在文中出現,除了敘述故事這個作用之外,“我”還是故事的參與者,因為是次要人物,在教學中就容易被疏忽?!段业氖迨逵诶铡分械娜羯蚓褪且粋€容易被疏忽的“我”。
若瑟夫,他不像父母那樣利欲熏心、冷酷無情。當他發(fā)現賣牡蠣的老水手就是他的親叔叔時,竟能不受父母的影響,去仔細觀察叔叔那“滿是皺紋的臉”,還在心里默念著,“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深切地表達了“我”對于勒叔叔的同情,對父母認錢不認人的迷惘不解,以致在付牡蠣錢時,自作主張地給了于勒十個銅子的小費。小說就是通過這個“我”讓我們反思金錢之外的東西,要求我們的靈魂從現實的、物質的、金錢的關系中升華出來,提醒我們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和同情,提醒我們把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系所異化。小說以一個少年人的眼睛和心靈,觀察和感受著成人的世界。
教學《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應重視小說的敘述方式以及小若瑟夫這個形象,從這里入手,或許能更接近藝術和人性的秘密。
二、不能疏漏作者的“我”
布斯在他的《小說修辭學》中提出:一篇小說里有 “敘述者”“真實作者”和“隱含作者”,“隱含作者”是作者的一個“隱含的替身”。雖說一個作者在他的作品中表現的思想、信念、規(guī)范、感情和他在實際生活中不完全一樣,但 “真實作者”和“隱含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疊,他們的重疊,使得我們不加以區(qū)分也不影響對文本的解讀,讀小說,就有必要讀出這個隱含的作者?!段业氖迨逵诶铡返淖髡吣瓷>褪且晃慌鞋F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第二個自我就隱含在小說的人物中,我們教學時也不能疏漏這個隱含作者的“我”。
1.從若瑟夫處讀“我”
若瑟夫是小說的亮色所在,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對人性、人情的期待和信心。小說里被編者刪了的結尾中若瑟夫還強調:“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睆闹?,我們不難看到作者偉大的人道主義情懷,這讓我們在看到社會黑暗、感到人際關系冷酷的同時,更看到、感受到一種來自人性深處的潔白和溫暖。讓學生感悟到這一點,比讓他們只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可鄙,意義更為深遠。
2.從菲利普夫婦處讀“我”
誰不希望衣食無憂,親人團聚,生活幸福?菲利普一家人當然也是如此。菲利普一家生活窘困的情況顯而易見:“家里樣樣都要節(jié)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比欢Ь降纳畈⒉粫缛藗儗γ篮蒙畹南蛲?,所以接到于勒在海外發(fā)財的來信,全家人的喜出望外也就不言而喻了。于勒發(fā)財的消息,成了他們擺脫窘迫生活的救命稻草,成了他們生活的精神支柱。后來在輪船上遇上無臉歸來的窮困潦倒的于勒,菲利普夫婦不愿也不敢相認,實在是出于生活所迫,萬般無奈,為了避免生活更加窮困,為了避免女兒好不容易得來的婚姻因此夭折。小說實實在在道出了小人物的辛酸。
3.從于勒處讀“我”
于勒,其實不過是菲利普夫婦灰色人生的一抹亮色,是他們?yōu)樽约洪L夜漫漫的人生點燃的唯一一盞長明燈罷了。人生是需要一個夢來支撐的,像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該到哪里去尋找這樣的一個夢呢?在無可奈何之中,于勒的出現便成為一種契機,成為菲利普夫婦要死死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作者就是想讓于勒成為一個符號,一種并不明亮的精神寄托,一個處于社會底層人物的灰色人生必然要仰望又必然要破滅的夢。
三、不能疏漏讀者的“我”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遵循閱讀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的前提下,學生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興趣愛好對文本進行某個角度或多個角度探究的過程,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
有些文章對《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讀,否認了小說批判金錢至上的人際關系,有些課堂一開始就直接解讀“灰色小人物的灰色人生理想的必然幻滅”,新是新了,但顯然是疏漏了這個讀者的“我”。作為一個初三的學生,他首先讀出來的一般都會是批判金錢至上的人際關系,我們應該在尊重學生這個閱讀體驗的基礎上再慢慢引導學生讀其他的。那么該如何重視學生這個讀者的“我”?
1.讀文
語文課就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讓學生在文字釀造的美好中學語文,小說的閱讀,就是 “對話”。讀文,就是讓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是讓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已經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把結果講給學生聽。
2.讀人
塑造人物是小說表現主題的重要手法,讀小說,人物性格的分析應該是重點。以下是九年級一個學生課堂上自我閱讀《我的叔叔于勒》后關于人物分析的課堂筆記:
菲利普夫婦:自私、庸俗、貪鄙、冷酷、虛偽而且很愛慕虛榮,他們是小市民的典型,說明金錢的腐蝕與毒害讓人們變得麻木墮落。
于勒:年輕時輕浮、放蕩,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惡習,吃喝玩樂,行為不正,糟蹋錢,花光了父母留給他的遺產。
若瑟夫:天真單純,入世未深。雖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發(fā)財歸來,但他同情于勒,認為于勒還是“我的叔叔”。
女兒、女婿:他們的行為說明在社會里,金錢勢力無孔不入,滲透到社會的每個毛孔里,愛情也是以金錢為轉移的,愛情也浸透了銅臭。
這些,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從文章中讀出來的,也應該是作品主要想表現的東西。這些基本的內容是大部分學生需要讀也是能讀出來的,我們教學時應該尊重學生的最初閱讀體驗,然后再去讀“于勒”那“兩封信”,讀“若瑟夫”那“十個銅子”,以此去拓寬閱讀視野。
3.讀細節(jié)
王榮生教授曾說:“語文的教學就是字詞的教學。”對細節(jié)的品讀就往往要落實到對具體字詞的品析上。例如對菲利普夫婦的分析就需要去讀這樣的細節(jié):“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一聲長長的嘆息“唉”,我們感受到了菲利普內心深深的失望;一個“竟”字讓我們體會到就連菲利普自己也不相信于勒會在這只船上。菲利普一家從來就沒有驚喜過,從故事的一開始就透露出一個信息:對于于勒能夠“在這只船上”,菲利普并不抱希望。而當這句話重復了十年的時候,這個本就談不上希望的希望,就更加渺茫得成為一個遙遠的童話了。
再如:“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鄙⒉?,這對菲利普來說應該是一件奢侈的事了,這每一個星期日的“衣冠整齊”的散步,表達的乃是窮人家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在這散步中,在這短暫的悠閑和莊重里,菲利普一家可能找到了生命的一種尊嚴。后文還有菲利普無法抵擋“高貴的吃法”的魅力,渴望自己能夠成為請漂亮女士吃牡蠣的先生,他需要這種“鄭重其事”的生命感受,他們的心里還有一種對生活之美的渴望,于勒就成了這種渴望的一個符號。
學生不是讀不出這樣的細節(jié)的內涵,而是缺少發(fā)現這樣細節(jié)的心。我們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學生這個讀者的“我”,引導他們慢慢學會從細節(jié)中去讀,從而增加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贊可夫曾說:“教師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彪m然現在的語文課堂已逐步走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閱讀,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所引導的走向,依舊對學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把切入點指向誰,學生的思維也就聚集在誰的身上,其他的對象和內容就有可能被疏漏。我們不能眼里只有紅花,而沒有綠葉,不能疏漏文中作為“綠葉”的“我”,不能疏漏“隱含作者”的“我”,更要高度重視作為讀者的“我”,努力地去激勵、喚醒、鼓舞,那么在學生閱讀的原野上,個性的花蕾就會綻滿花枝。
參考資料:
1.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2.王富仁《語文教學與文學》,廣東教育出版社。
3.粟瀛龍《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語文學習》2005年第5期。
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則鏟之;讒諛之徒至,則卻之。
——〔明〕吳麟征《家誡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