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科
作為一個在廣州居住接近15年的人(我1994年從山東來廣州中山大學讀書,除了赴新加坡國立大學攻博近4年,美國紐約巴德學院執(zhí)教1年,臺灣東華大學客座教授半年,其他時間都在中大),對廣州的熱愛自不待說,甚至還形成了一種對抗性偏見——我覺得中國主流媒體和文化圈遠遠低估了廣州(含嶺南文化圈)的獨特性和文化力量。仿佛提及香港,某些自以為是的北方人/文化人總撇撇嘴,“文化沙漠?!被蛘呤羌词挂庾R到她有文化,但還是認為更多是通俗文化流行,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當道,最多只是文化產業(yè)。
竊以為,廣州自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文化特點,雖然在大一統和一體化的中國大陸文化操控中,她難免打上了主流價值觀的一些色彩,但骨子里卻顯示出不可遏抑的民間特質——比如包容、務實和個性獨具。某種意義上說,文化期刊《粵海風》也打上了類似的廣州文化特質。
身居長期開放的廣州,毗鄰港澳臺,這份期刊帶有明顯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比如主題上的開放性,既有人生百態(tài),熱點現象掃描反思,又有藝苑雜談、文化解剖;既有現實關懷,又有歷史回望;既國際化,又本土化(尤其是結合嶺南特色)等等。同時,也務實犀利,很多議題和專論不虛與委蛇、拐彎抹角,而是單刀直入、酣暢淋漓,讓人拍案叫絕。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所謂的春風化雨、南風旖旎,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尤其是千姿百態(tài)中感受到開放、多元和包容的魅力,甚至提升自我。
時光飛逝,這份文化期刊居然也要100期了,令人感慨歲月的殘忍和堅定。但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歷練和腳踏實地的累積,我當然相信《粵海風》可以繼續(xù)秉承優(yōu)勢傳統,弘揚廣州氣質,但同時,正是因為身處南方,偶爾也難免暖風洋洋,令人慵懶,而文化的建設必須要始終多元薈萃、互溶、對話乃至沖突,為此罡風的粗獷和厚重其實也是一種必須,好比一般意義上所說的南人的靈動中,也需要補充北人的刻苦,這樣才會是真正長遠的聰明、智慧,也才能夠堅持不懈的創(chuàng)造。
我期待《粵海風》可以持續(xù)精彩、造福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