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
摘 要: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學會言語。在運用語言中學習語言的運用,這是閱讀教學的本體需求。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這樣,讓每個學生朝著“語文”的方向茁壯成長。而文本細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就落實了這方面的“實踐性”,讓語文教學濾盡浮華,立見真淳。
關鍵詞:言語;細讀;文本
最近,我們高年級組的三位語文老師進行了教學課堂展示,那巧妙地示范、追問,深入地交流、比較,引導著學生一次次與文本智慧碰撞。其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言語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鍛煉。而老師一遍遍的情境策劃與智慧引領,更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馳騁。課后,我們高年級教研組就“如何進行文本的有效細讀”進行了激烈的研討。
三堂研討課給我?guī)砹松钌畹挠|動。我們校長的一席話語更讓人振聾發(fā)聵,醍醐灌頂。確實,對文本進行有效的細讀,不僅能使語文教學本身得以濾盡浮華,立見真淳,而且更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實實在在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之舉。
一、抓關鍵詞句,讓文本“說話”
對文本進行細讀,關鍵是尋找文本的“切入點”。這個“點”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我覺得抓住課文中關鍵的詞、句進行文本細讀,就是為解讀文本打開了一扇大門,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效率,還從各方面鍛煉了孩子的能力。
例1.《姥姥的剪紙》教學片段
師:(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鄙鹤杂勺x這句話。師:這看似平淡的一句話,有一個字卻用得很傳神,你認為是哪一個?生:拴。師:拴東西,一般用什么拴?生:用繩栓。用繩栓了還要打一個結。師:文中是用繩子拴嗎?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生: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拴住了我那顆貪玩的心。
以上案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感悟“我”和姥姥濃濃的親情。便抓住課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字,來引導學生體悟“拴”的傳神,引出剪紙怎樣“拴”住了上學前的“我”。這里的“拴”正是文章中的關鍵詞。抓住這個關鍵詞教學,然后引導學生“入乎其內”:拴住作者的是什么樣的剪紙?答案是姥姥剪的“牛馱小兔”“牛和小兔一起吃草”的作品。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也自然而然明白了原來是姥姥借著祖孫倆的生肖特征將自己對外孫的疼愛剪進了紙里,剪出了富有童趣的美好圖畫,把童年的“我”深深吸引。
二、“絕知此事要躬行”——移情中走進文本
記得特級教師王崧舟曾經說過:“文字不是躺在紙面上的符號,它是有生命的。當你的心靈敞開的時候,它是會跟你說話的?!倍ㄟ^移情體驗,創(chuàng)設積極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導兒童在情緒、情感及理智上位于他人的視角來思考問題,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揣摩問題、解決問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心理體驗,從而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產生一致心理的反應,更是立體地細讀文本的實踐互動過程。
例2.《珍珠鳥》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請把自己當成小珍珠鳥,用心去讀一讀第四自然段,玩著珍珠鳥的所玩,想著珍珠鳥的所想,那是多么美好的感覺呀!師:我想請三只可愛的小珍珠鳥來讀一讀這個自然段,誰愿意?生:讀文。師:小珍珠鳥,你好!我就是馮驥才,我注意到了你的三個“一會兒”了,非常想知道你為什么做這幾個動作,你到底在想什么?生(小珍珠鳥)1:哦,是這樣的,我想到你的桌上玩,但是心里沒底,不知道你是個怎樣的人,所以一會兒飛到這,一會兒飛到那,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試探試探你呀!師:好一只機靈可愛的小珍珠鳥!師:你經過試探,得到什么信息?生(小珍珠鳥)2:你還是蠻友好的,我喜歡你!師:你很想喝我杯子里的茶,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來喝呢?為何還要瞧瞧我的反應?生(小珍珠鳥)2:我可不傻,我對你還沒有完全放心呢,所以還要試探和考驗你!師:的確如此,防人之心不可無呀!師:你剛開始離我那么遠,現在你離我這么近,我撫摸你的絨毛,你怎么也不怕呀?生(小珍珠鳥)3:經過這幾次的試探與考驗,我發(fā)現你很喜歡我,一點都沒有傷害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放心了,完全信任你了,已經把你當成我的好朋友了!師:告訴你吧,從一開始,我就很喜歡你,信任你。真沒想到,用我的信任能夠贏得你對我的信任!信賴,不就能——(生齊讀中心句“創(chuàng)造美好的境界嗎?”)
以上案例中,教師沒有去設計一個又一個毫無意義的圈套誘引學生往里“跳”,而是設法將學生放在“前臺”,設法讓他們入情入境,設法調動他們強烈的情感因素,引導他們設身處地地在移情中體驗。在一步步的抽絲剝繭之中將“逐步”分解,將“信賴”內化,將“逐步信賴”融入“馮驥才”與“小珍珠鳥”的平等對話之中。一切顯得是那樣的自然和諧,渾然一體。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的言語能力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增值,師生心靈之花也隨之美麗綻放,而主體生命的發(fā)展,是那樣的自由、充分、和諧,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三、“映階碧草自春色”——融情于想象
對文本的細讀,就要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悟,而對課文的感悟理解離不開合理的想象。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想象,引導學生體會言語所表達的情感,這對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美好細膩的情感乃至語言的表達能力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于文本“空白”處,引導學生想象;于概括抽象處,引導學生展開推測、構思;通過組織言語實踐活動,還原出文本中具體可感的鮮明形象,以便讓學生深化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
例3.《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七小節(jié)充分運用了“虛”的寫法,“又”“重新”“多少次”“一回又一回”等語句的大量使用便可見一斑。如何讓這些平面的文字變得立體?如何讓抽象的語言躍動生命的旋律?如何實現內蘊和外顯的交融?需要一個充滿感性的支點,一個富有張力的憑借。于是,我想到了“讓我們順著作者的思路,展開更加大膽的想象,倘若這株柳樹會張口說話,在他經歷過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被凍死又復蘇過來,會說些什么?在他經受多少次雷轟電擊的摧毀,枝干被劈斷了之后又會說些什么?”之所以搭建這樣一個“說”的平臺,就是要將學生的情感植入柳樹的靈魂深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文字的價值背后,讓學生經歷一次與柳樹心靈對話的過程,經歷一次豐富的情感體驗過程,經歷一次自內而外的語言表達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想象中走入文本,實現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
在運用語言中學習語言的運用,這是閱讀教學的本體需求。而細讀文本,千方百計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只有落實了這個“實踐性”,才會讓每個學生朝著“語文”的方向茁壯成長。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立足于學生的現在,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跟文本對話,優(yōu)化我們的閱讀教學,這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永遠的追求。
參考文獻:
賀夢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