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引言:驢是怎么死的
最近,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
驢耕田回來,躺在欄里,疲憊不堪地喘著粗氣,狗跑過來看它。
“唉,老朋友,我實在太累了?!斌H訴苦道,“明兒個我真想歇一天。”
驢的訴苦在動物間傳遞著,幾經傳遞就變成了“驢不準備給主人干活兒了,它想去別的主人家看看”。
最后傳到主人那里,主人說:“對待背叛者,殺無赦!”
可憐,一頭勤勞而實在的驢,就這樣被傳言“殺”死了。
面對驢之死,大多數(shù)人吸取的教訓有以下兩點:
第一,作為員工,莫跟同事抱怨工作辛苦,免得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第二,作為領導者,不要輕易相信隔墻的傳言,否則你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其實,作為企業(yè)的一把手或者人力資源總監(jiān),我們應該從中悟出更深層次的道理:耳聽為虛,眼見為虛。比如:員工說“我要跳槽了”,也許是他太累了,為了工作更有效率,需要休息;也許是他在領導面前撒撒嬌,并不是真的想要離職;也許是他看到工作中的不公平、不科學之處,希望領導改正;也許他是希望漲一點工資;也許他僅僅是開一個玩笑……
耳聽為虛,眼見亦為虛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誤殺呂伯奢的故事:曹操與陳宮路過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受到呂伯奢的熱情款待,主人殺雞宰豬,忙得不亦樂乎。由于家中無好酒,呂伯奢便出門沽酒,結果曹操就起了疑心,來到草堂觀察動靜,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曹操嚇出一身冷汗說:“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苯又c陳宮一起二話不說拔劍殺了呂家八條人命,可當曹操看到廚房里綁著一頭豬時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好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買酒回來的呂伯奢也一起殺掉,并說出了那句千古奸詐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p>
驢子的一句抱怨經過多次傳遞才到主人耳朵里,難免走了樣,就像企業(yè)中的小報告。曹操之耳聽到的話,直接、真實,但還是讓曹操做出了致命的錯誤判斷。那么,在企業(yè)中,有些員工“以下犯上”的話被領導親耳聽見,這和曹操聽見的“縛而殺之”有區(qū)別嗎?正如佛經里說:“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p>
但是故事并沒有結束,許多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認為,曹操殺呂伯奢的故事是假的,例如《世說新語》中記載:“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薄段簳酚涊d:太祖(曹操)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意思是說,曹操為了躲避董卓的追殺,與隨從路過呂伯奢家,但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伙同賓客盜取曹操的馬和物品,曹操才下手殺了人。
看來,曹操殺呂伯奢還案中有案,不同歷史資料中的記載也互相矛盾,但還原歷史的真實面目是史學家的事。生活中,如果老師講到《三國演義》中的這段故事,老師并沒有說謊,其“謊言”背后也許是文學,也許是讓我們認識“耳聽為虛”的道理,也許是分析曹操的性格,雖然“錯誤的前提+邏輯的推導+狂熱的執(zhí)行=成功的失敗”,但我們不能因此
否定邏輯的作用和執(zhí)行的力量,不能否定老師所授知識的真實性。同樣,企業(yè)里,一句“我要跳槽”真的是發(fā)自內心的不忠誠嗎?
《呂氏春秋》記錄了孔子被困于陳蔡之間的故事: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黎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鬃悠鹪唬骸敖裾邏粢娤染碀嵍箴??!鳖伝貙υ唬骸安豢?,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笨鬃訃@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p>
圣人就是圣人,看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能夠直接批評,也能聽顏回解釋,了解真相后能承認“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還能以此為鑒教導弟子:“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p>
不聾不瞎,不配當家
小報告引發(fā)大問題。許多公司里小道消息漫天飛,員工爭相到領導那里打小報告,領導明知耳聽為虛還是要聽。為什么公司會有小報告文化?這不是因為有愛打小報告的員工,實在是因為有喜歡偏聽偏信的耳朵。
耳聽為虛,眼見也未必為真,但不是讓領導不聽不見、與世隔絕,而是帶上智慧去聽,帶著智慧去見。不聽小報告,不鼓勵提倡小道消息漫天飛的文化,并不是沒有作為,而是大智若愚。乾隆帝曾經說:“不聾不瞎,不配當家。”作為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者也一樣:用人所長,天下無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無可用之人。“聾”,是在不影響大局的問題上“聾”;“瞎”,不能在戰(zhàn)略問題上“瞎”?!安幻@不瞎,不配當家”,首先是因為“高處不勝寒”,領導人不可能真正全面地掌握信息。
一個人不可能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即使“和盤托出”,聽者也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聽到的都是經過過濾的,長此以往領導便永遠也聽不到實話,也就是“耳聽為虛”;員工都希望讓上級看到他的閃光點,將自己勤勞、善良、陽光的一面展現(xiàn)給上級,但這樣就會使上級很難掌握員工真實的全部,如同佛教中說的“凡屬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事物本身,只是事物的影像而已,即“凡夫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世界的”,也就是“眼見為虛”。
“不聾不瞎,不配當家”,正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員工一點隱私也沒有,一舉一動都被領導看透了,這樣的企業(yè)文化還有凝聚力嗎?因此,老板或者人力資源經理不僅要把握全局,也要學會裝“聾”裝“瞎”,也就是鄭板橋筆下的“難得糊涂”。南懷瑾先生在《易經系列別講》中說:“未來的雖然都已經知道了,但更重要的是‘知以藏往,從內心到腦子里卻是什么都不知道,這才是最高的智慧。什么智慧呢?知道一切,最后到了一張白紙一樣,什么都不知道,這就是圣人的境界,就是‘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一切都歸于沒有,一切
都藏了起來,跟一般人一樣,那才是最高的智慧?!?/p>
引言故事中的主人,如果能夠懂得“耳聽為虛,眼見亦為虛”的道理,也就不會相信傳言了;如果懂得“不聾不瞎,不配當家”的道理,也就不會為那頭驢的一句話而痛下殺手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公天下者莫如堯舜,選賢能以禪讓,太平大同之民主也。”其實,堯舜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他們采用禪讓制傳承國家政權,還在于他們致力于傳授心法,他們傳位的心法只有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意思是說:人心是有危險的,善惡是相對的;做國家領袖,道心是很微妙的。領導人的修養(yǎng)方面是惟一,心性要專一。世間事是相對的,治天下就要把握中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反過來“烹小鮮若治大國”,人力資源管理者必須懂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道理。作為人力資源第一責任人,一定要有“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的智慧。
首先,人心惟危?!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薄疤煜挛跷酰詾槔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眴T工為利而來本無錯,“人心惟?!本褪亲屓肆Y源經理不要以圣人的標準來要求員工,西方重制度管理的前提是假設“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沒有制度的約束就會犯錯誤” 。管人,要從識人開始,而人的本質就是“人心惟?!薄?/p>
其次,道心惟微。不要求別人做圣人,但領導者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聽到小報告時懂得“耳聽為虛”,看到不可思議之事時做到“眼見為虛”,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堵住喜歡偏聽偏信的耳朵,這需要智慧,更需要胸懷。
第三,惟精惟一。耳聽為虛,但領導人不但要聽,而且要用整個身心去聽,要聽到弦外之音;眼見為虛,但領導人必須看,而且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王陽明有個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在教我們“惟精惟一”?!洞髮W》里講“致知在格物”,人能夠做到不受物質世界的影響,內心不跟外物轉,甚至轉變了外物的功能,這稱之為格物?!安幻@不瞎,不配當家”不是裝聾作瞎,而是以主人有著極高的修養(yǎng)為前提的。
最后,允執(zhí)厥中。知道“耳聽為虛,眼見為虛”后,對所聞所見,信還是不信?南懷瑾先生說:“要治天下,有時候要用看似不善的方法來做。如何用看似不善的方法達到善的目的呢?這個就是智慧了?!?/p>
鄭板橋寫的“難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題的一行款跋:“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边@行款跋,當是鄭板橋對“難得糊涂”的解釋了,即對自己處世哲學的一種解釋。離開這段解釋,這其中的“糊涂”就容易聽糊涂了。鄭板橋的難得糊涂是聰明之后再轉入糊涂,“耳聽為虛,眼見為虛”的前提一定是先要知道公天下傳位時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p>
后記:依智不依識
讓我們再回到《呂氏春秋》中孔子被困于陳蔡之間的故事。
試想在一個企業(yè)里,孔老板的員工顏回在煮粥時,發(fā)現(xiàn)有臟東西掉進鍋里,就連忙用湯勺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這時孔老板走進廚房,還以為顏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且無論員工如何解釋也沒用,老板“眼見為實”嘛!結果孔老板炒了員工顏回的魷魚,從此公司缺少了一名優(yōu)秀的員工。
或者孔老板也“佯為不見之”,但卻懷恨在心,從此不重用好員工顏回??桌习濉把垡姙閷崱?,沒炒顏回的魷魚已是“寬宏大量”。許多企業(yè)里,因此不被重用的“顏回”還少嗎?
由此可見,耳聽固然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人世間的許多真相要用至真至誠的心靈才能體察得到,正如佛陀涅槃前告訴弟子那樣“依智不依識”?!爸恰笔抢碇?,更是智慧,“識”就是感情。遇到問題時,領導者頭腦要清醒、有智慧,不可感情用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釋、道都是教我們處理問題時要有智慧?!岸牉樘?,眼見為虛”,就是人力資源管理中“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