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臣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文化中心,成都 610041)
明·趙開美復刻宋本《傷寒論》自《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五》至《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共計10篇,“差”字凡13處,注釋各家將“差”字義訓為“痊愈”,字音訓為chài。如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講義》五版詞解為“不差:謂病不愈。”實際上《傷寒論》中“差”字當讀chā,字義當為病情減輕,現(xiàn)考證如下。
其實《說文解字》中還錄一“瘥”字并云:“瘥,楚懈切,瘉也。”可知東漢末“差”、“瘥”兩字并存,一表“病減輕”,一表“病痊愈”。眾所周知,《傷寒論》以行文科學嚴謹著稱,張仲景如果想表達“病痊愈”,他書寫時一定會用“瘥”字,其書中使用“差”字是用來表達“病減輕”之意無疑。而后世《廣韻》[3]中“差”的音義是“楚懈切,釵去聲”“病除也”,《集韻》[4]中“差”的音義是“楚懈切,釵去聲”“愈也”。 《廣韻》全名《大宋重修廣韻》,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等人奉詔修訂成的一部韻書,《集韻》則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由丁度等人奉詔修訂成的一部韻書?!稄V韻》因其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修的韻書,影響深遠,而研究《傷寒論》醫(yī)家自宋代開始鼎盛,故多遵從其說。結果“差”字變化成一多音字chài,字義變?yōu)椤安∪?,也就是說讓“差”字代替了“瘥”的音義,其東漢成書時的chā音、“病減輕”之義反而被忘記。
從醫(yī)理來看,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比绻础安徊睿褐^病不愈”來解釋此條,就是“……先給病人服用小建中湯,如果病沒有痊愈,就給病人開小柴胡湯。”這樣解釋就與臨床實際嚴重不符,豈有治病時處一方則必使疾病痊愈,不然即輕易改弦易轍之理!臨床實際是:腹痛吃了小建中湯,如果病有減輕可再服,效不更方,如果病沒有減輕,則就處以小柴胡湯。此外 “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第92條);“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第141條);“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第311條);“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第312條);“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第367條)等6條與第100條道理相同。
再看第395條“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蹦迪牆蔀a散方中含有商陸根、葶藶子、蜀漆峻烈藥物,清熱利水、軟堅散結較強,各醫(yī)家以方測證,公認此種腰以下水氣較為嚴重。那么有如此嚴重水腫癥狀,絕對不可能算作大病愈后。如果按“差”的原義解釋成:大病減輕后,存在較嚴重的腰以下水氣癥,用牡蠣澤瀉散治療,則更為合理。第203條可以佐證395 條“病差”問題:“陽明病,本自汗出,醫(yī)更重發(fā)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陽明病熱證本自汗出,理應直接清熱生津,醫(yī)者不識,繼續(xù)以治太陽病法發(fā)汗退熱,津液丟失,造成大便鞕的腑實證,明明是誤治之法,張仲景不可能言其能使病痊愈。如果解成:雖發(fā)汗錯,但熱已經(jīng)有所減輕,則更符合臨床事實。另外若“差”作痊愈講,條文中“已”字之后使用了“尚”字,即“還有”的意思,這就如讓張仲景造類似下面的一句話:“工程已經(jīng)全部完工,還有兩條路沒有鋪設”,顯然前后矛盾,語法錯誤。經(jīng)上兩條分析“病差”應作“病減輕”義。此外“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第396條);“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第393條);“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第394條);“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第12條);“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第398條)等5條道理與第395條道理相同。
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是比文獻還準確、生動的真實載體。經(jīng)考察,在內蒙赤峰方言中“行、可以”叫做“中”,“不可以、不行”叫做“不中”,這與《傷寒論》 “小柴胡湯不中與之”一致。而在赤峰方言中“病減輕了”恰恰叫做“病差了”,“病大為好轉”叫做“差多了”。赤峰市處于河北、遼寧、內蒙古三省交界,交通和文化相對閉塞,很好地保留了古代的發(fā)音、字義[5],且其中多為山東、河南、山西、河北、陜西漢族音義。這是因為赤峰漢語方言的形成,與歷史上戰(zhàn)亂造成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 以及遷都、移民、屯田、戍邊等有著密切的關系[6]。代代相襲、流傳至今的赤峰方言字詞,是古代某些字詞真正的發(fā)音、含義準確保留、記錄和反映。
綜上三方面考證可見,《傷寒論》“差”字發(fā)音當為chā,字義當為病情減輕,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張仲景具體條文的本義,把握其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從而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1] 漢·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67.
[2] 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147.
[3] 宋·程鵬年.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49.
[4] 宋·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67.
[5] 張會.古疑母和影母在赤峰地區(qū)方言中的表現(xiàn)[J].語文學刊, 2000,4:47.
[6] 顧會田. 赤峰漢語方言的形成及歸屬[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