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蘭 陳偉國 孫海燕
(1海寧市周王廟鎮(zhèn)農(nóng)技水利服務中心, 浙江海寧 314407; 2海寧市蠶桑技術服務站, 浙江海寧 314400)
烯啶蟲胺(nitenpyram)是一種新煙堿類殺蟲劑,具有內(nèi)吸和滲透作用,低毒、高效、無交互抗性、對作物無藥害等特點,是國內(nèi)新推廣的一種替代高毒有機磷農(nóng)藥的新品種[1];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如蚜蟲、稻飛虱、白粉虱、梨木虱、葉蟬、薊馬的危害,其適用的作物為水稻、棉花、蔬菜、果樹和茶葉等,既可用于莖葉處理,也可以進行土壤處理。近年來,烯啶蟲胺防治水稻飛虱[2-4]、大棚蔬菜煙粉虱[5]、甘藍蚜蟲[6]均有較好的效果。從2012年開始烯啶蟲胺列入浙江省農(nóng)業(yè)廳推薦的主要農(nóng)作物(水稻)病蟲害防治藥劑品種,為明確在糧?;煸詤^(qū)使用烯啶蟲胺對養(yǎng)蠶生產(chǎn)的安全性,我們于2013年秋季開展了相關試驗。
供試農(nóng)藥:10%烯啶蟲胺水劑(AS),農(nóng)藥登記證號是LS20090884,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60%烯啶蟲胺可濕性粉劑(WP),農(nóng)藥登記證號是PD20130674,江蘇豐山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ǎn);80%敵敵畏乳油(EC),農(nóng)藥登記證號是PD85105-2,江蘇省南通江山農(nóng)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均為市售農(nóng)藥制劑。
家蠶品種:白玉×秋豐,浙江省海寧市新興蠶種制造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2.1 烯啶蟲胺對家蠶的急性食下毒性試驗 經(jīng)預備試驗,分別將10%烯啶蟲胺AS和60%烯啶蟲胺WP稀釋成7個等比級差濃度的藥液,取適齡桑葉浸入各濃度的藥液中1 min,取出后自然晾干,將藥液處理后的桑葉置于保鮮盒內(nèi),各處理區(qū)分別飼喂20頭3齡起蠶,在(26.5±1) ℃、相對濕度75%~85%的人工氣候箱內(nèi)飼養(yǎng), 重復3次,以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24 h后改飼新鮮無毒桑葉,繼續(xù)飼養(yǎng)至4齡餉食,每天調(diào)查中毒死亡率。采用DPS(10.15版)統(tǒng)計軟件對藥液質(zhì)量濃度對數(shù)與幼蟲死亡率概率值進行線性回歸分析[7],求出致死中濃度(LC50)和95%置信限。
1.2.2 10%烯啶蟲胺AS對家蠶的熏蒸毒性試驗 以10%烯啶蟲胺AS推薦濃度為中心,設100倍液、500倍液、2 500倍液、5 000倍液和10 000倍液5個稀釋濃度,各取1 mL均勻地涂于培養(yǎng)皿內(nèi),把培養(yǎng)皿放入容積為60 L(高60 cm、直徑36 cm)的聚乙烯塑料桶底部,在距桶底40 cm高處的培養(yǎng)皿內(nèi)放入30頭2齡起蠶,以無毒桑葉飼喂;設80%敵敵畏EC 500倍液、4 000倍液和16 000倍液為農(nóng)藥對照區(qū),另設清水為空白對照區(qū),塑料桶用雙層蓋密封后放置于(30±1) ℃的恒溫室內(nèi),熏蒸24 h后取出,更換新鮮無毒桑葉,每24 h調(diào)查中毒死亡率,飼養(yǎng)至3齡起蠶,重復3次。
1.2.3 60%烯啶蟲胺WP在桑樹上的內(nèi)吸毒性試驗 將60%烯啶蟲胺WP稀釋成2 500倍液(240 mg/L)、5 000倍液(120 mg/L)和10 000倍液(60 mg/L)3個濃度。處理方法分為局部桑葉噴霧和根灌。
桑樹噴霧方法:將桑枝條上半部用透明塑料袋隔離,下半部桑葉分別用3種濃度的60%烯啶蟲胺WP稀釋藥液正反面噴濕,待藥液干后撤除隔離的塑料袋。
桑樹根灌方法:分別取3種濃度稀釋藥液澆于盆栽桑根部的周圍泥土,注意不污染桑葉,每盆藥液量為500 mL。盆栽桑泥土質(zhì)量為10 kg,折合每盆泥土中烯啶蟲胺有效成分:2 500倍液處理為120 mg、5 000倍液處理為60 mg、10 000倍液處理為30 mg。再設60%烯啶蟲胺WP 10 000倍稀釋藥液100 mL根灌處理,即每盆泥土中烯啶蟲胺有效成分6 mg,與根灌500 mL的比較根灌不同藥液的內(nèi)吸毒性差異。
桑樹噴藥和根灌處理后次日起每間隔1 d采葉養(yǎng)蠶,分別采摘3個農(nóng)藥濃度的枝條下部噴藥、上部不噴藥和根灌3種不同類型的桑葉,共9個組合處理,以新鮮無毒桑葉為對照,每處理30頭3齡起蠶,重復3次,飼養(yǎng)至4齡餉食,逐日調(diào)查記載各小區(qū)死亡蠶頭數(shù),直至不再出現(xiàn)中毒癥狀為止。
1.2.4 10%烯啶蟲胺AS對家蠶的殘毒期試驗 將10%烯啶蟲胺AS稀釋成417倍液(240 mg/L)、834倍液(120 mg/L)、1 668倍液(60 mg/L)3個濃度藥液,分別噴于10年生農(nóng)桑14號桑樹。噴藥后次日起每間隔1 d采摘各處理區(qū)的桑葉飼喂3齡起蠶,以新鮮無毒桑葉為對照,每區(qū)各飼喂20頭蠶,重復3次,逐日調(diào)查記載各小區(qū)死亡蠶頭數(shù),直至不再出現(xiàn)中毒癥狀為止。
1.2.5 烯啶蟲胺對家蠶的中毒癥狀觀察 將60%烯啶蟲胺WP稀釋成5 000倍液(120 mg/L),取成熟桑葉在藥液中浸漬1 min,取出后自然晾干,分別飼喂3齡起蠶和5齡第3天蠶,觀察記錄中毒癥狀。
從表1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10%烯啶蟲胺AS和60%烯啶蟲胺WP對3齡起蠶添毒24 h的LC50分別為14.411 5 mg/L和12.937 4 mg/L,表明2種供試烯啶蟲胺制劑對家蠶的急性食下毒性基本接近。
表1烯啶蟲胺對3齡家蠶的急性食下毒性
農(nóng)藥品種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shù)(r)LC50(mg/L)95%置信限(mg/L)10%烯啶蟲胺ASY=0 2513+4 0983X0 992414 411513 3791~15 518060%烯啶蟲胺WPY=0 8475+3 7348X0 998112 937411 5305~14 3822
10%烯啶蟲胺AS 100倍液、500倍液、2 500倍液、5 000倍液和10 000倍液5個稀釋濃度熏蒸處理2齡起蠶后,飼養(yǎng)至3齡起蠶均無中毒癥狀和死亡,試驗區(qū)發(fā)育進度與清水對照區(qū)無差異,表明10%烯啶蟲胺AS在常規(guī)使用濃度下無熏蒸毒性。而對照農(nóng)藥80%敵敵畏EC 500倍液、4 000倍液和16 000倍液3個稀釋濃度熏蒸處理2齡起蠶后,24 h內(nèi)全部死亡,表明該農(nóng)藥的熏蒸毒性強。
從表2可以看出,60%烯啶蟲胺WP 3個稀釋濃度直接噴藥處理桑樹枝條下部桑葉后間隔不同天數(shù)后采葉飼喂3齡起蠶,60%烯啶蟲胺WP 10 000倍液藥后13 d無中毒蠶死亡,5 000倍液、2 500倍液分別為藥后17 d、19 d無中毒蠶死亡;枝條上部未直接噴藥處理的桑葉飼喂3齡起蠶,間隔1 d、3 d、5 d后采葉喂蠶均無中毒癥狀,表明60%烯啶蟲胺WP通過桑葉內(nèi)吸傳導作用不明顯。
表260%烯啶蟲胺WP在桑樹上不同使用方法、藥后不同天數(shù)對家蠶的毒性及桑樹的內(nèi)吸毒性
處理方法稀釋倍數(shù)噴藥后不同天數(shù)的家蠶死亡率(%)1d3d5d7d9d11d13d15d17d19d21d23d25d噴藥桑葉?250010010010010096 6763 3343 3336 676 670500010010010096 6723 3323 3310 006 67001000010053 3350 0043 3313 336 670000不噴藥桑葉※2500000500000010000000根灌500mL25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93 3386 6756 6726 670500010010010010010010010083 3373 3366 6720 0020 0001000033 3310010010010073 3333 3316 6700000根灌100mL10000000對照0000000000000
*—為同1株桑樹枝條下半部噴灑3種濃度稀釋藥液的桑葉,※—為同1株桑樹枝條上半部未噴灑藥液的桑葉。
用60%烯啶蟲胺WP 2 500倍和5 000倍稀釋藥液500 mL根灌盆栽桑樹,藥后25 d飼喂3齡起蠶無中毒死亡,比在桑葉上直接噴灑相同濃度處理的殘毒期明顯延長,表明烯啶蟲胺在土壤中比較穩(wěn)定,而且通過桑根內(nèi)吸向上傳導至桑葉的作用較強;60%烯啶蟲胺WP 10 000倍液根灌處理后1 d對3齡起蠶的死亡率為33.33%,藥后3 d的死亡率上升到100%,可能是藥物質(zhì)量濃度較低,桑根內(nèi)吸后傳導至桑葉的藥物量有一個累積過程,60%烯啶蟲胺WP 10 000倍液藥后17 d對3齡起蠶無中毒死亡。我們還對60%烯啶蟲胺WP 10 000倍稀釋藥液根灌500 mL與根灌100 mL進行了比較,根灌100 mL的間隔1 d、3 d、5 d后采葉喂蠶均無中毒癥狀,說明根灌的藥液量對內(nèi)吸傳導毒性的強弱影響很大。
由表3可以看出,10%烯啶蟲胺AS 1 668倍液(60 mg/L)噴于桑葉后飼喂3齡起蠶,5 d后蠶無中毒反應;10%烯啶蟲胺AS 834倍液(120 mg/L)和417倍液(240 mg/L)在噴藥后11 d對3齡起蠶無毒性作用??梢哉J為10%烯啶蟲胺AS在桑葉上的殘毒期較短,但對照表2數(shù)據(jù),在同等質(zhì)量濃度下,60%烯啶蟲胺WP 3種稀釋濃度藥液噴于桑葉后的殘毒期明顯延長,10 000倍液(60 mg/L)、5 000倍液(120 mg/L)、2 500倍液(240 mg/L)分別在噴藥后9 d、17 d和21 d對3齡起蠶才無毒性作用,表明不同劑型的烯啶蟲胺在桑葉上的毒性降解存在較大的差異。
表310%烯啶蟲胺AS噴藥后不同天數(shù)的桑葉對家蠶的殘毒期
稀釋倍數(shù)噴藥后不同天數(shù)的家蠶死亡率(%)1d3d5d7d9d11d41710010010043 3333 33083470 0060 0056 6733 3320 000166836 676 670000對照000000
60%烯啶蟲胺WP 5 000倍藥液浸漬桑葉后飼喂3齡起蠶和5齡3 d的蠶,觀察家蠶中毒癥狀;添毒20 min左右,3齡起蠶有拒食現(xiàn)象,隨著家蠶中毒的加重,蠶頭胸抬起、略有搖擺,胸部膨大,吐少量褐色污液,繼而頭胸向腹部鉤起,尾部上翹向背部彎曲,蠶體呈“S”形,1 h左右有少量的蠶死亡,可見烯啶蟲胺對小蠶的毒性表現(xiàn)很快;飼喂5齡3 d家蠶的,中毒的蠶頭胸搖擺和爬動幅度較大,吐液量較多,2 h左右蠶體略有縮短,并有麻痹癥狀,至蠶死亡時間2 d左右。
本試驗測定了烯啶蟲胺2種制劑對3齡起蠶的急性食下毒性,10%烯啶蟲胺AS和60%烯啶蟲胺WP的LC50分別為14.411 5 mg/L和12.937 4 mg/L,按照對家蠶常用急性毒性分級方法屬于高毒[8];崔新倩等[9]測定的10%烯啶蟲胺EC,對家蠶2齡幼蟲96 h的LC50為0.445 mg/L,對家蠶的急性毒性為劇毒。兩者結果的差異可能與試驗方法的不同有關。
烯啶蟲胺在水稻、蔬菜等作物上的使用濃度大致的有效成分是25~100 mg/L[2-6],與對3齡起蠶的LC50值之比為2~8,參照毒性比評價法可認為烯啶蟲胺對家蠶有較高的風險[10],即烯啶蟲胺供試濃度藥液直接噴灑桑葉,會導致家蠶中毒死亡。
不同劑型的烯啶蟲胺在桑葉上的殘毒期差異較大,10%烯啶蟲胺AS 834倍液(120 mg/L)噴藥后11 d對家蠶3齡起蠶無毒,60%烯啶蟲胺WP 5 000倍液(120 mg/L)噴藥后17 d對家蠶3齡起蠶安全;在本試驗濃度下烯啶蟲胺對家蠶的安全間隔期短于毒死蜱和殘殺威等桑園專用農(nóng)藥[11-12],也短于多數(shù)大田常用殺蟲劑的殘毒期[13-15]。
利用烯啶蟲胺的內(nèi)吸作用,王萍等[16]用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根灌防治黃瓜蚜蟲,持效期較長,每株用藥量為2 000倍稀釋液200~560 mL,與本試驗每株盆栽桑用藥量500 mL接近;本試驗表明,烯啶蟲胺可通過桑根從土壤中吸收向上傳導至桑葉,飼喂家蠶后導致中毒死亡,但當稀釋10 000倍、灌注藥液量減少到每株100 mL時,對家蠶無毒性作用,而局部桑葉噴藥也未表現(xiàn)出葉部內(nèi)吸傳導作用;由此可見,當桑樹土壤或桑葉的持藥量少以及藥液供試濃度較低時,未直接受藥的桑葉毒性低于家蠶的反應劑量。
綜上所述,供試的2種烯啶蟲胺制劑對家蠶的急性食下毒性較高,在桑葉上的殘毒期中等偏短,無熏蒸作用,但可通過桑根內(nèi)吸向上傳導到桑葉。綜合評價,烯啶蟲胺對家蠶的安全風險中等偏小,應避免在噴藥時飄移到附近的桑葉上,或通過水體進入桑園土壤。
[1] 李敏,成四喜,李海屏,等.新煙堿類殺蟲劑烯啶蟲胺述評[J].農(nóng)藥研究與應用,2012,16(2):1-5.
[2] 束兆林,孫庭東,張芳,等.烯啶蟲胺對水稻褐飛虱田間控制效果[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0,22(9):89-90.
[3] 許小龍,徐廣春,徐德進,等.烯啶蟲胺對水稻的安全性評價及對褐飛虱的生物活性[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1,23(4):72-74.
[4] 王增平,朱煒亮,劉鑫,等.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灰飛虱和稻薊馬試驗[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0,(4):44-46.
[5] 李月紅,姚淑英,陳桂華,等.烯啶蟲胺、吡蚜酮及啶蟲脒防治煙粉虱田間藥效試驗[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8,(2):202-203.
[6] 費春華,俞建明,陸致平.10%烯啶蟲胺水劑防治甘藍蚜蟲藥效試驗[J].上海蔬菜,2009,(4):76.
[7] 唐啟義,馮明光.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327-330.
[8] 王利靜,胡玲玲,胡翠瓊,等.殺蟲劑對家蠶的毒性與安全性評價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29):12 776-12 777.
[9] 崔新倩,張騫,姜輝,等.新煙堿類殺蟲劑對家蠶的急性毒性評價與中毒癥狀觀察[J].蠶業(yè)科學,2012,38(2):288-291.
[10] 馬惠,王開運,劉亮,等.農(nóng)藥對家蠶的毒性及安全性評價研究進展[J].農(nóng)藥科學與管理,2005,26(5):15-17.
[11] 吳福安,余茂德,程嘉翎,等.桑園治蟲新藥40%“樂桑”乳油對家蠶的殘毒期測定[J].蠶業(yè)科學,2005,31(4):471-473.
[12] 陳偉國,錢銀川,孫海燕,等.不同季節(jié)8%殘殺威可濕性粉劑對家蠶的殘毒期[J].蠶桑通報,2009,40(4):17-19.
[13] 陳國祥,陳偉國,錢銀川.大田常用農(nóng)藥對家蠶的殘毒試驗[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0,(3):660-662.
[14] 陳偉國,孫海燕,董瑞華.氰氟蟲腙對家蠶的毒性[J].蠶桑通報,2012,43(1):20-21.
[15] 沈忠明,陳偉國,孫海燕.農(nóng)藥啶蟲脒對家蠶的毒性試驗[J].蠶桑通報,2013,44(2):34-36.
[16] 王萍,周福才,陳學好,等.烯啶蟲胺灌根對大棚黃瓜蚜蟲的控制效果[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9,(6):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