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娟 張裴景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鄭州450000)
脊髓損傷患者康復心理護理模式的探討
寇 娟 張裴景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鄭州450000)
目的探討脊髓損傷(SCI)病人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征及護理對策。方法針對SCI病人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及時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結果病人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明顯下降,增強了治病的信心,主動配合康復治療。結論正確分析SCI病人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康復,幫助其盡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脊髓損傷;康復;心理護理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常因各種原因直接傷及脊髓或脊柱骨折脫位造成脊髓受壓甚至完全斷裂,胸腰段損傷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截癱,頸髓損傷造成四肢癱,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損傷。脊髓損傷后早期(即傷后6~12小時)的改變往往僅限于中央灰質出血,橫斷部位常常僅占1/5左右,而白質中的神經軸突尚無明顯改變,因此傷后6小時內是治療的最佳時間,以后可因出血壓迫,水腫缺氧可使損傷加重,若不能6小時內治療,也應在24小時內給予治療(包括手術)。脊髓損傷的中后期將主要是康復治療,可預防并發(fā)癥,減輕殘疾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中我們常見的都是中后期的病人,因此康復治療是脊髓損傷病人康復的重要手段[1]。但是由于病程及治療過程較長,患者多少會產生心理負作用,因此我們在康復治療中注重患者心理的康復,對病情的恢復產生很好的作用。
1.1患者的心理特點經過一定階段后,患者對疾病有了一定認識,生活上也逐漸有所適應,但心理上已有了消極的適應。為了康復,患者每天不停地鍛煉,但進展很慢,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隨之產生。另一些患者,不能面對現(xiàn)實,堅持認為自己還能像以前一樣行走,他們拒絕學習輪椅上的日常生活動作,也不考慮任何家庭改造。少數(shù)患者完全淡漠、高度抑郁,可出現(xiàn)攻擊或孤僻行為。因擔心對自己今后學習、工作、生活、婚姻及前途造成的不利影響,表現(xiàn)為感情淡漠、消沉,強壓內心痛苦,時而高興、時而不樂,意志較為薄弱,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對周圍的事物反應遲鈍,失去生活的樂趣,易受暗示性影響,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通過對患者的臨床觀察,綜合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患者逐步接受患病的現(xiàn)實,患者的心理反應以情緒變化為主,伴有行為和社會功能改變,表現(xiàn):①依賴性增強;②主觀感覺異常;③易激惹、情緒波動;④焦慮、恐怖反應及抑郁情緒相當常見;⑤害怕孤獨;⑥猜疑心加重;⑦自卑感加重。
1.2患者家屬的心理分析脊髓損傷由于外傷等原因使病人突然變成殘疾人,使他們的社會地位下降、經濟收入減少,形象受到損害,給病人及家庭帶來一系列嚴重問題,其治療效果的不明朗性,給病人及家屬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而家屬的態(tài)度對患者的康復起重要作用。家屬的心理素質、護理知識對患者的康復也有很大的影響,如不及時疏導將影響病人的整個治療過程,甚至影響病人的遠期生存質量。研究結果表明[2],家屬的心理普遍存在憂郁情緒,擔心疾病影響患者的婚姻、工作、學習及遠期生活質量,以至于家屬不知怎樣去面對病人,既希望讓病人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與治療,但又怕病人太累,為盡快擺脫困境,對病人采取過度關心愛護,過分疼愛遷就等行為。同時怕病人成為廢人拖累家庭,對患者表示厭煩、抵觸、甚至打罵的心理。
2.1患者的心理治療通過治療師對患者的指導、勸解、鼓勵、安慰和疏導的方法來支持、協(xié)助患者處理問題,適應所面對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度過心理危機的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傾聽患者陳述,協(xié)助分析患者發(fā)病及癥狀遷延的主客觀因素。采用各種指導、勸解、鼓勵、安慰和疏導的方法以支持、協(xié)助患者處理問題,達到改善患者情緒和有益于康復的目的。把患者康復的結局實事求是地告訴患者,并告訴患者從哪方面努力才能實現(xiàn)其愿望,以促進康復進程。臨床中急性期患者較容易接受暗示,只要針對不同的心理反應期,使用合理的醫(yī)療技術和措施,患者的情況能夠獲得改善。重點應該放在減少康復治療中不易為患者接受的方面,減少逃避行為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應首先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3]。脊髓損傷患者其心理創(chuàng)傷往往大于機體創(chuàng)傷,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的基礎[4]。
在康復治療的開始階段,應強調有效行為,用積極、雙向臨時性強化代替自然強化;當患者獲得較多的功能行為,并重新參加家庭和工作活動時,有效行為就容易為患者所采用。
康復訓練開始時,應將注意力放在每次訓練任務的強度增加方面,同時要認識和找出什么是積極的強化刺激,并在初始階段按1:1的比例連續(xù)的實施;然后,在維持或減少強化刺激的同時,通過增加訓練任務的內容,來增加預期要完成的訓練量。如果收到成效,患者在治療中即可體會到成功的經驗,又可以減少孤立感和由感覺缺失造成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從而進一步強化效果。
當遇到患者出現(xiàn)退縮或攻擊行為時,應設法減弱這種強化刺激。一方面留意患者的日?;顒樱⑺c康復內容結合起來,即可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另一方面還應幫助患者家屬認識配合完成康復計劃的重要性,這種配合既不能過于溫情,也不能過于冷淡,而是要讓患者懂得他們在康復計劃中對進展能起的作用,并能觀察到治療成效。
2.2患者家屬的心理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在幫助患者盡快適應角色轉變的同時,對家屬的心理疏導,讓家屬盡快照顧患者的角色也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因此,病人在住院期間,護士除應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外,對家屬的心理變化亦要關注,通過家屬的心理疏導,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確定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盡快改變角色,進入心理接受期,引導患者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配合治療方案順利進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5],對兩組病例的病人及家屬在入院時SDS評分無差異性(P>0.05),干預后,對照組病人的SDS評分有下降,經統(tǒng)計學檢驗,有差異性(P<0.05),通過對干預組病人家屬的心理疏導,家屬的SDS評分下降,也促使了病人心理狀態(tài)的好轉,所以干預組病人的SDS評分下降較對照組明顯,經統(tǒng)計學檢驗,有差異性(P<0.05),因此,對患者家屬的心理疏導,有利于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
脊髓損傷給患者在精神上帶來了難以描述的痛苦,但大多數(shù)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會勇敢的面對現(xiàn)實。康復的目的是幫助患者重新回到盡可能正常的生活中去。康復工作絕不僅限于功能訓練,還要強調患者在心理社會方面的適應,這包括在悲傷的時候提供必需的社會支持和幫助重塑自身形象,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重新設計未來的計劃,幫助患者在社會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1]南登昆,郭正成.康復醫(yī)學臨床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73-380.
[2]李小金,張小燕.脊髓損傷親屬照顧者的心理狀況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4(24)增:179-180.
[3]中華醫(y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65-273.
[4]何玲萍,凌云霞,肖麗佳,等.脊髓損傷分期護理的探討[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0,20(3):318-320.
[5]成守珍,李小金,謝鳳蘭,等.脊髓損傷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對患者心理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8(4S):126-127.
To Explorer the Psychological Care for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
Kou Juan Zhang Peijing
(Rehabilitation centr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450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pinal cord injury(SCI)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MethodsSCI pati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to take specific care measures.ResultsThe patient anxiety,depression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healing confidence initiative with rehabilitation.ConclusionThe correct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I patients,effectiv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is conducive to the pati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to help them return home as soon as possible,return to society.
Spinal cord injury;Rehabilitation;Psychological care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6.066
:1672-2779(2014)-06-0105-02
張文娟 本文校對:王曉丹
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