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井紅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130021)
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眩暈67例
劉井紅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長春130021)
目的探討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的臨床療效,以用于指導臨床治療。方法選擇臨床上確診的眩暈患者134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67例,將治療組用半夏白術天麻湯來治療,而對照組給予歸脾湯來治療,治療后將兩組的療效比較觀察并進行評價。結果治療組顯效38例(56.72%),有效23例(34.33%),無效6例(8.95%),總有效率91.05%;對照組顯效36例(53.73%),有效21例(31.34%),無效10例(14.93%),總有效率85.07%,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處理后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通過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療效顯著,并且不良反應少、副作用小,安全性很高,適于臨床應用。
半夏白術天麻湯;眩暈;中醫(yī)藥療法;經(jīng)方應用
眩暈為臨床常見病證,多見于中老年人,亦可發(fā)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復發(fā)作,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嚴重者可發(fā)展為厥證、中風或脫證而危及生命。臨床上用中醫(yī)中藥防治眩暈,對控制眩暈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較好療效。本文利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有較好的療效,現(xiàn)做如下總結。
1.1一般資料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臨床確診的患者134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67例,男28例,女39例;年齡21~65歲,病程6個月~13年;對照組67例,男31例,女36例;年齡23~69歲,病程7個月至12年,患者有頭暈目?;虬橛袗盒膰I吐,頭疼、耳鳴、胸悶氣短、乏力、頸項不適、四肢麻木等臨床癥狀。兩組患者均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黃柏(酒洗)0.6g,干姜0.9g,天麻、蒼術、白茯苓、黃芪、澤瀉、人參各1.5g,白術、炒神曲各3g,清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蘗面、橘皮各1.5g。加減:痰濁者加遠志6g,石菖蒲10g;瘀血者加丹參15g,郁金10g;項背強痛者加葛根15g,姜黃8g;頭暈、目干、澀者加鉤藤10g,杭白菊10g;舌苔厚膩者加佩蘭10g,藿香10g;肝陽上亢者加石決明30g,生龍牡各30g;呃逆、胸滿悶重者加生牡蠣15g,旋覆花10g;耳鳴重者加磁石30g,蟬衣8g。該藥方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治療1個療程,即2周。
1.2.2對照組對照組給予歸脾湯來治療:取黃芪20g,白術10g,黨參20g,當歸15g,茯神15g,炒酸棗仁15g,木香10g,龍眼肉15g,遠志10g,甘草10g,大棗10枚。將上藥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治療1個療程,即2周。
1.3療效標準[2]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全部消失,半年內(nèi)未復發(fā),生活和工作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減輕或完全消失,半年內(nèi)雖有復發(fā),但歇期明顯延長;無效:服藥后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發(fā)作頻率增高。
1.4統(tǒng)計學處理觀察兩組數(shù)據(jù)并進行比較,采用t檢驗,應用SPSS19.0軟件完成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若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顯效38例(56.72%),有效23例(34.33%),無效6例(8.95%),總有效率91.05%;對照組顯效36例(53.73%),有效21例(31.34%),無效10例(14.93%),總有效率85.07%,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處理后有顯著性差異(P<0.05)。
眩暈病證,歷代醫(yī)籍記載頗多,《內(nèi)經(jīng)》對其涉及臟腑、病性歸屬方面均有記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指出眩暈與肝有密切的關系。眩暈是由于情志、體虛久病、飲食內(nèi)傷、失血勞倦及外傷、手術等病因,引起火、風、痰、瘀上擾清空或精虧血少,清竅失養(yǎng),以頭暈、眼花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1]。
古代醫(yī)書中,眩暈有多種名稱,如掉眩、頭眩、目眩、眩冒、癲眩等。中醫(yī)學認為,眩暈可由風、痰、濕、虛引起,故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無虛不作眩”的說法。
半夏白術天麻湯溫涼并濟,補瀉兼施,補脾燥濕,化痰息風。方中人參、黃芪、白術補脾胃,養(yǎng)元氣;干姜、蒼術、清半夏、茯苓、澤瀉祛寒濕,化痰飲;天麻定虛風,止眩暈;神曲、大麥蘗面、陳皮理脾胃,助消化;黃柏以制蒼術之爆,并能降內(nèi)伏之虛火,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以天麻化痰熄風而止頭眩,二藥合用,為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配合成方,共奏補脾胃,化痰濕,定虛風的功效。《脾胃論》中曾談論到: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為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也;黃芪甘溫,瀉火補元氣;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術俱苦溫甘,除濕補中益氣;澤、芩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diào)中升陽;神曲消食,蕩胃中滯氣;大麥孽面,寬中助胃氣;干姜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發(fā)燥也[3]。通過本文臨床觀察,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療效顯著,并且不良反應少、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適于臨床應用。
[1]馬興德.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癥104例[J].陜西中醫(yī),2011,32(6):694.
[2]唐建新.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76例臨床觀察[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2,9(12):160.
[3]李育明.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眩暈癥56例[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2,33(1):4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6.025
:1672-2779(2014)-06-0042-01
楊 杰 本文校對:崔振海
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