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蘭
上海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既要關注學生在有計劃、有目的的課程活動中的“學得”,也要關注學生在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中的“習得”。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關注王榮生教授提出的“一般應該教什么—實際上需要教什么”和“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實際上最好用什么去教”的同時,立足于語言形式,以語言形式為出發(fā)點,在教學內容確定后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接受思想和精神成長教育,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
一、抓住突破口,將有序的問題連點成線
語文課堂要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更要關注學生對作品語言內生命的解讀與體驗。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不斷思考:學生讀懂了什么?哪些是沒讀懂的?哪些是讀出好處的?我們想要讓學生在這篇課文中學到什么?在這篇課文進行的過程中,到達這篇課文的終點時學生應形成新的學習經驗是什么?即學生有哪些“得”呢?
《永遠執(zhí)著的美麗》是一篇人物通訊,與消息相比,容量大、表現(xiàn)手法多,對人或事物進行具體形象的描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該以文題中美麗為選材的突破口,用美麗這條線索來結構這篇課文。分析人物因永遠執(zhí)著而美麗,在品讀賞析中讓學生感受“你認為人物的美麗是指什么”?文中哪些語句緊扣美麗?在袁隆平人生的各個階段,哪些詞語體現(xiàn)了這種美麗?
在分析中從“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lián)系起來”“美麗這等詞語都已經成為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并列”“這位享譽世界、功勛卓著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么直接的關系”這分別在前四段的四句話中體會寫袁隆平與美麗沒關系有何作用?這是明顯的先抑后揚的寫法,引出下文,突出表現(xiàn)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品質是美麗的、值得贊揚的。進而分析少年時美麗的記憶——立下美麗的誓言;青年時強化、深化尋找美麗的追求;老年時創(chuàng)造美麗、放飛美麗的夢想!
當然僅僅作這樣的梳理是不夠的,七年級要明白為什么這樣寫?是為了強化袁隆平永遠執(zhí)著的追求。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應該重點讀9~15段,體會美麗與貧瘠、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這才更能顯現(xiàn)袁隆平一往情深的執(zhí)著。尤其是第11段中的“義無反顧的一頭扎進”“幾乎奉獻了自己美好年華中的一切”“沒有什么不是圍著雜交水稻而運轉?!薄坝昧苏麅赡甑臅r間,頂著烈日差不多踏遍了當?shù)厮械牡咎?,前前后后共檢查了14000個稻穗”更是深化了袁隆平對事業(yè)無悔追求的執(zhí)著。后面還有“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始終、依然、無時”等都深化了袁隆平永遠執(zhí)著的追求。
二、關注單元主題,用適切的問題梳理結構
課程、教材與課堂教學對學科育人價值的有效實現(xiàn)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更應該有清醒自覺的學科意識。如果三個年級都上《我看見了我的骨頭》這篇文章,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體現(xiàn)出對不同年級的不同要求:六年級應側重解決告訴了我們什么;七年級應側重解決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明白事例的列舉與文章中心的關系;八年級應側重解決怎樣寫。
我們從單元主題“敢為天下先”以及課后積累“請在了解并記住這幾個事例的基礎上,再收集摘抄相類似的事例和綜合學習《嘗試第一》的必做項目“請在班里交流一下‘我的第一次,談談自己的感受;并以‘我的第一次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記敘文(題目自擬)”不難看出,對于這篇議論性的散文有別于常見的議論文,也可不按一般的議論文來教學。
從單元主題中的“敢為天下先”中不難看出,要有一種科學的精神、發(fā)現(xiàn)的精神、刻苦的精神、努力的狀態(tài)去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而通過《我看見了我的骨頭》標題中的中心詞“看見”和“骨頭”我們能理解作者是在通過“看見”與“發(fā)現(xiàn)”的區(qū)別闡述“發(fā)現(xiàn)”的品質。因此可以將教學目標之一確定為通過區(qū)別“看見”與“發(fā)現(xiàn)”理解對待“偶然的遭遇”的態(tài)度和道理。
而對于文眼“偶然的遭遇”,老師應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前半部分是記敘文,后半部分是議論文,全文結構是先敘述后議論。所以,可引導學生梳理全文的行文結構:敘述故事—引出道理—正反事例—議論道理—引用總結。而依據(jù)七年級學生的學情,我們將另一個目標確定為通過梳理文章的行文結構和通過圈畫、朗讀、交流等方法理解倫琴教授對待“偶然的遭遇”的態(tài)度。
有一位老師利用文眼“偶然的遭遇”設計了在空格處填上適當?shù)脑~語或短句,使文字通俗易懂,合乎情理,從而訓練學生的概述、構句、建段,這對七年級學生來講是有必要的。
在備課中,我們首先要明白用教材來干什么,也就是要有一個方向,必須先明白初中的語文達標要求與各年級的達標要求是什么,然后才能去“用”教材。
當然,我們既要強調精心的預設和預設目標的達成,又要對教學過程中情境生成的新知識、新情境加以關注,不能忽略鮮活課堂上生動情境中動態(tài)生成的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落實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回歸語文學科教書育人的本原。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