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丹 支曉陽 許偉瑩 戈睿佗 吳鑫虎 林雪峰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冠狀動脈病變引起慢性心肌缺血、壞死,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纖維化或硬化,導致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為特征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心力衰竭是ICM主要臨床特征,是各種心血管病的最終歸宿,也是最重要的死亡原因[1]。血漿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作為心力衰竭診斷的一項敏感的實驗室指標,它是由心室肌合成、分泌,具有促進排鈉、排尿和較強的舒張血管作用的循環(huán)激素,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及治療效果的評估[2~4]。心房纖顫(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fā)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且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纖顫發(fā)生率達40%[5]。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AF是影響血漿NT-proBNP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6]。慢性心房纖顫患者BNP水平明顯高于無心房纖顫患者,表明其參與了心房纖顫發(fā)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還顯示,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纖顫者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未合并心房纖顫者[7]。目前關于心力衰竭與血漿NT-proBNP水平的關系報道較多,而關于心房纖顫對ICM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變化的影響罕見文獻報道。本研究將探討心房纖顫對ICM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的影響及相關因素。
1.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6月~2013年6月筆者醫(yī)院心臟內(nèi)科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64~81歲,平均年齡69±8歲。所有病例均符合缺血性心肌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具體確診依據(jù)是:①有明確的冠心病證據(jù);②有明顯的心臟擴大(經(jīng)X線及超聲心動圖證實);③反復心力衰竭發(fā)作;④排除其他心臟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臟擴大或心力衰竭[8]。所有患者按是否存在心房纖顫分為心房纖顫組(n=56)和非心房纖顫組(n=64),其中心房纖顫組心房纖顫發(fā)作持續(xù)12個月以上者入選,非心房纖顫組為未患過心房纖顫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病情嚴重程度上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抽取肘靜脈血4ml,用離心機分離出血漿,取1ml血漿用電化學發(fā)光雙抗體夾心法測定血漿NT-proBNP含量(正常參考值<300pg/ml),檢測儀器為羅氏公司Elecsys2010全自動測定儀,試劑盒由美國羅氏公司生產(chǎn)。入院24h內(nèi)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心臟超聲專科醫(yī)生利用飛利浦公司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按面積長軸法測量患者左心房內(nèi)徑(LAD)、左心室內(nèi)徑(L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每人測量2次,取平均值。
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雙變量相關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兩組血漿 NT-proBNP水平及 LAD、LVD、LVEF值比較: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纖顫組血漿NT-proBNP水平、LAD和LVD高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纖顫組患者,而LVEF值低于非心房纖顫組患者,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血漿NT-proBNP水平及LAD、LVD、LVEF值比較
2.心房纖顫組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及與患者年齡等因素的關系:采用Pearson雙變量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纖顫組患者血漿NT-proBNP 水平與患者年齡(r=0.768,P <0.01)、心房纖顫持續(xù)時間(r=0.789,P <0.01)、左房內(nèi)徑(r=0.757,P <0.01)、左心室內(nèi)徑(r=0.819,P <0.01)呈正相關,而與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r=-0.82l,P<0.01)呈負相關。
缺血性心肌病(ICM),亦稱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患者可無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等臨床表現(xiàn),而以慢性心力衰竭為主要臨床特征。由于心肌缺血、壞死、纖維化,最終形成心力衰竭,并導致各種心律失常,尤以心房纖顫多見,而心律失常又可誘發(fā)或加重心力衰竭。
近年來,我國心房纖顫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占很大比例[9]。調(diào)查顯示,50~59歲人群心房纖顫發(fā)生率為0.5%,60~69歲為1.8%,70 ~79 歲為4.8%,80 ~89 歲為 8.8%[10]。研究表明[11],在心功能正常的患者患有心房纖顫時,血漿腦鈉肽水平升高,心房纖顫恢復為竇性節(jié)律后,血漿腦鈉肽水平降低,表明腦鈉肽與心房纖顫發(fā)生、發(fā)展有關。另有研究結(jié)果顯示[12],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并心房纖顫時,血漿腦鈉肽水平明顯高于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竇性心律組,與本研究結(jié)論相近,提示NT-proBNP不但與心功能有關,也與有無心房纖顫密切相關,其機制可能是由于心房纖顫時心房組織嚴重肥厚、纖維化,心房擴大,容量負荷過重,引起心房組織釋放BNP也增加,也可能是由于心房纖顫時導致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引起心室組織釋放BNP增多[13,14]。
國內(nèi)外研究證實,患者年齡、左心房內(nèi)徑(LAD)和左心室內(nèi)徑(LVD)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纖顫患者血清BNP升高的獨立預測因素,慢性心房纖顫患者BNP升高與LAD相關,BNP與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呈顯著負相關。本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結(jié)論。筆者認為,隨著患者年齡增大,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均下降,心室功能不良,促進了腦鈉肽釋放。另外,本研究也表明,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纖顫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與左心房內(nèi)徑和左心室內(nèi)徑呈正相關,而與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呈負相關,提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纖顫時,左心房和左心室進行性擴大和重構促進了NT-proBNP的分泌。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纖顫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與心房纖顫患病時間長短有關,提示長期的持續(xù)心房纖顫可能更易于導致心臟結(jié)構的改變,從而導致血漿NT-proBNP水平升高。
1 Huang BS,Ahmad M,Tan J,,et al.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and cardiac dysfunction post-Ml:different impact of specific CNS versus general AT1 receptor blockade[J].J Mol Cell Cardiol,2007,43:479-486
2 Panagopoulou V,Deftereos S,Kossyvakis C,et al.NTproBNP:an important biomarker in cardiac diseases[J].Curr Top Med Chem,2013,13(2):82-94
3 孫鴻.血漿腦鈉肽前體N末端片段對心衰和呼吸困難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5):832-834
4 張婉,鄢盛愷,婁晉寧.B型利鈉肽/氨基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的實驗室檢測及在心力衰竭的臨床應用[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3,42(4):15-30
5 羅志雄,鐘偉.心力衰竭超聲指數(shù)在慢性心房顫動心功能評價中的作用[J].醫(yī)學新知雜志,2011,21(6):431-433
6 李霞,陳欣,薛金紅.心房顫動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利鈉肽水平變化的研究[J].天津醫(yī)藥,2011,39(5):465-466
7 崔惠康,張葉.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顫發(fā)生及左室重構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1):41-44
8 王鳴和,王駿.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近況[J].國際心血管雜志,2007,34(1):1-4
9 黃從新,張澎,馬長生,等.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2010[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0,3(14):328-369
10 胡大一.老年人心房顫動的抗凝治療[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0,14(4):183
11 馬林,劉曉潔,李楠,等.房顫轉(zhuǎn)復患者血漿腦鈉肽水平的變化[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4(4):363-367
12 沈劍耀,任品芳,王翔.房顫復律前后血 BNP水平變化及復發(fā)的相關因素[J].浙江醫(yī)學,2013,35(4):280-282
13 耿寧,劉興利,孫兆清,等.孤立型心房纖顫患者的血漿腦鈉肽水平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4):1591-1592
14 潘文志,鞏雪,周京敏,等.心房顫動對不同心功能分級的患者血漿腦鈉肽水平的影響[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9,13(3):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