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妙珠
劊子之“美”,不僅在于幾位行家將致死的技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也在于他們以一己之力實現(xiàn)司法意志,他們的雙手集中包攬了維系社會公正的血腥。
亂世出行家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有行當,執(zhí)業(yè)者做到“手熟”,都能衍生出職業(yè)美。那么某些令人恐懼的行業(yè)有沒有美感?比如:劊子手。
莫言在《檀香刑》中描述了一位劊子手狀元:趙甲,他在刑部供職30年,親睹咸豐光緒兩朝皇帝之天顏,受過慈禧太后的嘉獎和賞賜,著實為這個行當爭了光。作者這樣寫道:“一個優(yōu)秀的劊子手站在執(zhí)刑臺前,眼睛里就不應(yīng)該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條條的肌肉、一件件的臟器和一根根的骨頭。……執(zhí)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爺?shù)哪>叨逊e起來的血肉筋骨。”書中頂級的劊子手執(zhí)行斬首、二龍戲珠(將犯人顱骨勒碎、眼睛勒出)、凌遲(用數(shù)百刀“魚鱗剮”,剮掉犯人身上的肉)等刑罰,像造就一項行為藝術(shù)一樣,“行刑是一場大戲,由劊子手和犯人聯(lián)袂演出。面對著被刀臠割著的美人身體,前來觀刑的無論是正人君子還是節(jié)婦淑女,都被邪惡的趣味激動著。凌遲美女,是人間最慘烈凄美的表演?!?/p>
當殺人成為職業(yè),它就和其余行業(yè)一樣具有“職業(yè)美”,如:迅速,干凈,手段熟練漂亮,不拖泥帶水,而且觀眾們也懂得欣賞這種斬首之美。在西方,當劊子手在斬首刑中一刀成功,便會拎起頭從各個角度讓觀眾賞看,并像演員一樣致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與劊同出一源,公開行刑即供人們眼睛和神經(jīng)享用的、既腥且鮮的美味。
1793年的法國,夏爾·桑松操縱鍘刀的嫻熟迅捷,便讓他聲名遠播。他在38分鐘內(nèi)處決了21名吉倫特黨人,不到半小時就鍘下15名丹東分子的頭顱。狂熱的法國民眾為桑松和斷頭臺大唱頌歌,斷頭臺成了美和時尚的象征,人們把它做成玩具、木偶、耳墜、戒指、印章、杯盤的裝飾圖案、鼻煙盒的鑲嵌,男人甚至喜歡斷頭臺式樣的避孕套……
令人感到充滿黑色幽默的是,當時劊子手這些在國家機器中擔當重要使命的人,盡管有公民身份,在經(jīng)濟上也能列入中產(chǎn)階層,但總是被劃為異類。他們的工資由國家發(fā)放,這個職務(wù)在政府職員表上卻根本不存在,好像這樣矢口否認,殺人這件事就無影無蹤似的。連行刑工具斷頭臺都要劊子手自己管理,行刑時他支起來,殺完頭他搬走。
劊子手這種職業(yè)通常很難找到接班人,只能代代相傳成為世襲,與他們聯(lián)姻的通常也是其他劊子手家族。桑松一族自17世紀始與斷頭臺結(jié)緣,此后6代人都以行刑為生。當時行刑方式因人而異,貴族的頭用劍砍,平民只能“享受”絞刑、火刑和車輪刑,族中兒孫都各有一門精通的手藝。
歐洲最出色劊子手
幾百年后,另一場大戰(zhàn)令另一個死刑執(zhí)行人得享大名。此人被譽為20世紀歐洲最出色的劊子手,名叫阿爾伯特·皮埃爾伯恩特。
阿爾伯特1905年在英國出生,此時,英美等國處決死刑犯已普遍運用絞刑。與法國桑松家族一樣,阿爾伯特也是世家子弟,父親亨利和叔叔湯姆都是職業(yè)絞刑師。童年時,阿爾伯特就對這項家傳活計表現(xiàn)出天分,他在叔叔家讀到“行刑筆記”后,依靠自己對數(shù)字的敏感,很快推演出筆記中身高、體重與絞索長短之間的比例算式——這是當好絞刑師的關(guān)鍵。17歲時,他在院子里秘密搭了一個絞刑架,利用沙袋反復實驗。1932年,阿爾伯特如愿成為一名助理絞刑師,開始在各監(jiān)獄間穿梭往來。
絞刑執(zhí)行人要做的事,比手執(zhí)鍘刀刀把的桑松們更多,更精細。行刑前,絞刑師要依靠肉眼估算死囚的身高體重,算出所需繩索的長度。繩索既不能太短,令囚犯陷入慢慢被扼死的慘境,也不能過長將囚犯的頭勒掉,因為無論哪種情況,都會被死刑反對論者批評為“不人道”。
絞刑程序如下:行刑日當天上午9點,死囚在室內(nèi)祈禱等待,絞刑師、助手與驗尸官等人立于室外靜聽鐘鳴。當?shù)诰畔络娐暻猛辏g刑師進入囚室,將死囚的手背過來捆住,帶他走向一側(cè)的絞刑室,捆住他的腳踝,把一個白布頭套罩在他頭上,用套索套住死囚的脖子,最后扳動機械杠桿,死囚腳下的兩塊活動踏板瞬間分開,犯人身體懸空在重力的作用下作自由落體運動,搖晃幾下,斃命。行刑結(jié)束后,絞刑師還要負責為犯人清洗、入殮。
進入這個職業(yè)之后,阿爾伯特的天賦很快凸顯出來,他行刑時格外干凈利落,而且他對不同犯人所需繩索長度的估算極度準確,可以讓犯人的第二頸椎椎弓與第三頸椎椎弓瞬間斷開,造成輸往腦部的血液被切斷,令犯人在最短時間內(nèi)因腦缺氧而死亡。
史料記載了阿爾伯特在倫敦監(jiān)獄上演的一出“溫酒斬華雄”。其時為1941年10月17日,犯人是當年轟動英倫的“樹干謀殺案”兇手托尼·曼奇尼,此人將一名懷孕女子殺死后肢解,分藏在干枯的樹干中。行刑那天,有人專門手執(zhí)秒表為阿爾伯特計時。犯人曼奇尼在絞架下面站定后,竟然朝阿爾伯特喊了一句“加油”。阿爾伯特迅速嫻熟地完成一切程序,木板訇然中開,曼奇尼抽搐了幾下,安靜下來。法醫(yī)趨前查看,宣布囚犯死亡。計時的人按下秒表,整個過程僅用時7秒半,大大超過阿爾伯特的父親亨利創(chuàng)下的13秒紀錄,阿爾伯特也甚感得意,與助手開玩笑說:“看來他們(其余絞刑師)是沒有機會趕上啦?”
憑借精湛的技術(shù),阿爾伯特的名聲冉冉上升。終有一天,他被帶到了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面前。名留史冊的機會到來了。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1945年11月20日,國際軍事法庭在德國紐倫堡市法院大廈開始審判納粹戰(zhàn)犯,有13名納粹軍官被判處絞刑。宣判結(jié)果一公布,當時出任駐德英國占領(lǐng)軍司令的蒙哥馬利元帥便放言要讓世人看看,英國的絞刑才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蒙哥馬利揶揄稱:美國人總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都搞不定一次絞刑,而俄國人則干脆讓犯人在絞架上蕩秋千。
阿爾伯特到達德國后發(fā)現(xiàn),時間緊任務(wù)重,原本處決一個犯人需要兩天時間,新挑戰(zhàn)是他要在一周時間內(nèi)了結(jié)13個納粹戰(zhàn)犯。為了提高行刑效率,他安排讓先體重較輕的女犯上絞架,后來又設(shè)計出一次可為兩人行刑的絞架。
接下來的4年中,阿爾伯特在英國、德國和奧地利之間往返25次,為大約200個戰(zhàn)犯執(zhí)行了絞刑。記者們候在他家門口拍照,新聞報道使他家喻戶曉。正像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夏爾·桑松一樣,阿爾伯特儼然成了對納粹執(zhí)行正義的英雄。
屠刀下的哀愁
但阿爾伯特很快發(fā)現(xiàn),隨著這場令他聲名鵲起的戰(zhàn)爭的結(jié)束,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絞索。
1953年,阿爾伯特奉命為一個19歲男孩賓利執(zhí)行絞刑。賓利患有癲癇,在二戰(zhàn)德軍空襲倫敦時頭部受傷,智力程度低于常人。某晚,他和一個16歲男孩克雷格闖入一間倉庫,被警察發(fā)現(xiàn),克雷格掏出槍將警察打死,但由于他年僅16歲,未達法定處死年齡,被判終身監(jiān)禁,可憐的賓利卻被判絞刑。其實他的心理年齡只有11歲,而且他根本沒有開槍殺人。
賓利被判絞刑的消息傳出后,民眾紛紛為他鳴不平,但內(nèi)政部不為所動。絞死賓利后,阿爾伯特遭到了人們的咒罵,一夜之間,他從國家英雄變成了千夫所指的“殺人犯”。這讓他備受煎熬。后來,他還絞死了英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女死刑犯露思·埃利斯,她被控于1955年7月13日企圖射殺情夫戴維·布萊克里(此案至今仍有爭議)。在那之后,阿爾伯特以“不滿薪水”為由向內(nèi)政部提出辭職。到1956年退休為止,他在22年絞刑師生涯中共處死608名囚犯。9年后,英國廢除死刑,由他創(chuàng)下的7.5秒絞死一人的紀錄,永不會再有人打破。
劊子手們是否會為殺人所苦?夏爾·桑松說:“我被心靈的悲痛折磨得死去活來。我詛咒那些愚蠢的民眾,他們只會看著受難者死去,一動不敢動。我還要詛咒那照耀這一切的太陽?!辈粌H如此,劊子手還得承擔不應(yīng)得的屈辱與罵名,與賤民為伍。1789年,法國某政治家談到此事時說:“死刑是根據(jù)法律來判決的,死刑執(zhí)行人只是服從法律的要求。如果法律對這個人說:你來做這件事情,卻又說,如果你做,你將蒙受恥辱,這是多么荒謬!”
1974年,阿爾伯特出版自傳,在書中寫道:“死刑不能解決任何事,只是一種陳腐的、原始的報復意識的殘余:以一種簡單的方式,把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
從殘忍的火刑、剮刑、砍頭,到人道主義出現(xiàn),行刑工具的變化與職業(yè)興廢,亦是文明進化之標尺。也許有那么一天,我們終將忘掉劊子手的丑陋與美麗。
【責任編輯】谷 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