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燦 容小翔 卓秋玉
(廣西民族醫(yī)藥研究院,廣西 西寧 530000)
壯醫(yī)認為,濕不僅僅是“邪”,更是一種“毒”,稱為濕毒,是痧、瘴、蠱、毒、風、濕六“毒”之一。濕毒包括外濕毒和內濕毒,外濕毒主要為淋雨下水、居處潮濕、冒受霧露等所致,內濕毒因水道失運,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化為濕毒,或因多食油膩、嗜酒、飲冷等而形成。歷代廣西地方志對濕毒致病有所記載,壯族民間也有一些口傳資料,但缺乏系統(tǒng)的整理。近年來,廣西中醫(yī)藥管理局專門立項,對壯醫(yī)濕毒理論進行深入的發(fā)掘整理,現對壯醫(yī)濕毒理論概述如下。
壯醫(yī)認為,外濕毒和內濕毒的產生都與地方氣候密切相關。廣西壯族地區(qū)處于亞熱帶,四季之中炎熱的時間長,且潮濕多雨,易滋生濕毒。關于廣西壯族地區(qū)多濕毒,歷代文獻有較多的記載,如: 《嶺南衛(wèi)生方》說到: 南方地卑而土薄,土薄故陽氣常泄,地卑故陰氣常盛,陽氣泄,故四時?;ǎr雪,一歲之中,暑熱過半,人居其間,氣多上雍,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返本而然。陰氣盛,故晨昏多霧,春夏雨淫,一歲之間,蒸濕恒多,衣服皆生白醭,人多中濕,肢體重倦,成腳氣等疾,蓋陰常盛而然?!端鍟氛f到: 自嶺已(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濕,皆多瘴厲,人尤夭折?!稄V西通志》說到: 太平為粵西極邊,地愈卑土愈薄,濕燠尤甚。(廣西)氣候與中土迥異,四五六月濕熱之氣幾榻間,如風霧薰蒸,秋無清涼之氣,冬天亦煦燠,深山密菁,蟲蛇草木之毒郁蒸成瘴,溪壑間如絲如縷,如霧如云,或香酸,或飯氣焦臭,皆瘴氣也。在廣西這樣氣候炎熱的地方,人們貪冷喜飲,更易損傷谷道,濕從內生,聚而成毒。可見,濕毒是與地方氣候密切相關的一種毒邪。
一是濕毒重滯。重為沉重、重著、重濁之意。濕毒致病引起的癥狀特點為頭部感覺沉重、周身困重、四肢沉重、肌膚麻木不仁等,均為重滯的表現,由于濕毒重滯,重者趨下,易見大便溏爛、或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混濁,或婦女帶下黃臭過多,或濕疹浸淫流水、皮膚糜爛久不收口等。
二是濕阻氣機。濕毒壅滯,最易阻滯氣機,濕留關節(jié)肌肉,阻滯關節(jié)肌肉的氣機,則為風濕痹病。濕留皮膚,阻滯氣機,則為濕疹、黃水瘡等,濕留谷道,阻滯氣機,則為消化吸收不良的疾病。濕留水道,阻滯氣機,則為水液輸布失常的疾病。
三是濕毒難化。由于濕毒的性質,濕毒致病往往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如痹病、濕疹、慢性腹瀉等。
四是熱化寒化。濕毒內侵,還與人的體質狀況有關,陽盛者,濕易從熱化,成濕熱之毒,陰盛者,濕易從寒化,成寒濕之毒。
濕毒致病,目診可見“勒答”(眼睛)脈絡混濁,望診可見面色黃、舌胖、苔膩。甲診見指甲增厚,凹凸不平,甚至胬肉甲。詢診時可有口苦或口甜,渴不欲飲,關節(jié)重著,脘腹脹滿、小便溏爛等。濕毒致病的癥狀視其侵犯的部位不同而不同。濕毒滯留于肢體關節(jié)骨肉,可見肢節(jié)疼痛,頭身困重,倦怠,關節(jié)酸痛重著、頭重如蒙等,即為痹病。若濕毒滯留于谷道,可見食少納呆、胸悶、腹脹、泛惡嘔吐、黃疸、水腫、腹瀉、痢疾,濕毒滯留于水道,可見浮腫、小便清長或小便短少或小便不利等。濕毒滯留于皮膚,可見瘡口膿水淋漓,濕疹反復發(fā)作,婦女濕毒內蘊,可見帶下增多、臭穢等。濕毒病,若見口苦、或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或大便臭穢,小便黃赤,或黃疸黃色鮮明,可辨為陽證,若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關節(jié)腫痛但濕溫喜按,大便稀爛,小便清長,或黃疸黃色晦暗,可辨為陰證。
4.1 常用技法: 壯醫(yī)常用于除濕毒的技法有藥線點灸、藥物竹罐拔罐、針挑、刮痧、藥熨、藥浴、敷貼等,可根據具體的濕毒病癥選用。如濕毒留于關節(jié),關節(jié)腫痛,可選用藥物竹罐局部拔罐或藥浴、熱熨。濕毒留于水道之泄瀉,可用藥線點灸臍周四穴、食背穴、足三里、大腸腧、三陰交等。
4.2 常用藥物: 壯常用于除濕毒的藥物有60 多種,具體有葉下紅、土茯苓、馬齒莧、三白草、人字草、八角楓、九龍?zhí)?、羊耳菊、白簕、九節(jié)風、鳳尾草、大葉千斤拔、金線草、草果、苦參、蛇床子、滿山香、翻白草、鋪地蜈蚣、大風艾、白花菜、麻骨風、過江龍、白紙扇、巖黃連、三姐妹、白英、藍花柴胡、田基黃、腎茶、卷柏、十大功勞、三角風、野蕎麥、蛇藤、路路通、大風子、薜荔、一匹綢、鬼畫符、九節(jié)木、龍船花等。
4.3 驗方舉隅
4.3.1 楓荷二藤湯。組成: 半楓荷50g、當歸15g、雞血藤15g、牛膝9g、楓樹寄生15g、海風藤15g、豆豉姜15g 。功用除濕: 祛風,活血止痛。主治: 濕留關節(jié)肌肉的風濕骨痛。癥見肢體關節(jié)疼痛,酸軟無力,或麻木不仁,屈伸不利,遇天氣變冷則加劇,舌淡苔白等。
4.3.2 十兩功勞蒲雞板藍湯。組成: 十大功勞15g、蒲公英15g、雞骨草20g、十兩葉20g、南板藍根15g 。功用: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主治: 濕毒內蘊的黃病。癥見全身發(fā)黃,其色如金,小便短赤,肋痛,脘腹脹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發(fā)熱口渴,舌紅苔黃。
4.3.3 酸藤根馬蓮鞍湯。組成: 酸藤根15g、馬連鞍15g、六月雪10g、山蒼子根10g、杜仲10g、茅莓10g。功用: 除濕解毒,通“道”止瀉,主治: 濕留谷道的泄瀉,癥見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或清稀,或為水樣,或夾雜糜谷,或如溏泥等。
對濕毒病的預防,一是要杜絕濕從外入,針對壯族地區(qū)潮濕多雨的特點,要注意少冒雨涉水,保持居住環(huán)境的通風干燥。歷史上,壯族人多住干欄式房屋,對預防濕從外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資借鑒。二是要預防濕從內生,飲食方面少食滋濕食物,少食肥甘厚味之品,適量吃有除濕功效的食物,如扁豆、紅豆、赤小豆、薏苡仁、茯苓、羊蔥、水芹、冬瓜、南瓜、魚、茵陳、馬齒莧、砂仁、白豆寇等。
綜上所述,壯醫(yī)對濕毒致病有一定的理論認識,對濕毒致病的特點、濕毒所致病癥的治療及濕毒的預防等均積累有一定經驗,對壯醫(yī)濕毒理論進行挖掘并整理提高,對充實壯醫(yī)理論體系內涵,細化壯醫(yī)理論內容,提高壯醫(yī)理論學術水平有積極的意義。
[1]黃漢儒,等. 中國壯醫(yī)學[M].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2011.
[2]鐘鳴,等. 中國壯藥學[M].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
[3]龐宇舟.壯醫(yī)毒論淺議[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