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勝
陳文勝,天津市南開區(qū)教育中心數學教研員,天津市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課堂內外雜志社《高考金刊》特約編輯;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應邀在全國各地的高考研討會上做高考試題分析和復習策略講座、新課標高中數學教學方法輔導講座百余場,并做觀摩課30余節(jié),受到廣泛好評。承擔了多項“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及天津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發(fā)表論文數十篇。應邀參加了《勝券在握第三輪用書》《高考試題解法研究與點撥評析》《天津市高考總復習》等三十余部書的編寫工作。主編《大教育·高效創(chuàng)新學習》等多部學法指導書。
生成教育是以追求個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以及真善美的統(tǒng)一為基本價值取向,在主體的、和諧的關系中,通過真實的實踐、交往、體驗和理解機制,讓學生充滿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義、實現文化生成的教育。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縱深發(fā)展的趨勢就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升,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則是教師的教學必須從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入手,服務于學生的“學會”“會學”“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與之一脈相通的生成教育理念可以成為該教學實踐的指導理論。
布魯納的認識發(fā)展理論認為學習本身是一種認識過程,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認識的生成過程。其程序是:人們通過已知的內部認知結構,對獲取的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儲存,從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最有效的舊知識來吸納新知識,使新、舊知識在頭腦中產生交叉、契合,發(fā)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和形成新的聯(lián)系,促使原有知識結構的不斷分化和重新組合,由此獲得新知。可見,拓展和遷移知識的能力是學習的基本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拓展和遷移知識的能力,教師要啟發(fā)引導學生“追根求源”“溫故知新”,開拓思路;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對知識的分析、判斷、選擇和運用,把握知識的內涵。這樣,才能從“已知”向“未知”擴展,從“過去”向“未來”遷移,從模仿替代向創(chuàng)新求異發(fā)展,從而引導學生實現將已有的知識點建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實現對知識的理解、運用、拓展和遷移。
變式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拓展和遷移知識能力的有效方式。變式教學是對教學中的定理和命題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化,以暴露問題的本質,揭示不同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及差異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獨到功效是從數學的“基本型、基本法”入手,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本法則和技能,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提升應變能力。從歷年的高考試題看,絕大多數題目源于課本,綜合性強的題目略高于課本。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課本,精選典型例題、習題,通過“變數、變式、變圖、變法”,充分運用“一題多變”“由問生變”等各種變化方式進行挖掘、延伸、改造。變式教學注重剖析“破題思路”,優(yōu)化課堂結構,溝通知識和知識的聯(lián)系,展示知識的形成、發(fā)展、演變過程,同時還能發(fā)現和解決思維障礙,提高思維品質和應變能力,從而提高復習效率。
反思是一種以審慎的、吸收和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行為、方法、策略,并以一種開放的、積極的、頓悟的思維去思考,促使自身得到不斷發(fā)展的思維方式。這種思想行為在解題中的應用就是“解題反思”。根據元認知理論,解題反思是對數學解題過程及解題后的再思,是對解題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的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它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反思是高效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在高考復習中非常重要。
解題后的反思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同化和順應過程,也是思辨能力的生成過程,是綜合能力強化的過程和思維價值提升的過程,是學生認知情感、認知能力逐步成熟發(fā)展的最佳時機。學生反思能力的生成是通過長期教學實踐逐漸培養(yǎng)建立的,更是教師妙用教學智慧“點石成金”的結果。起初由教師設計的“預成”開始,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反思,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生對學后反思有了體驗、感悟,特別是感覺受益匪淺之后,會逐漸從被動轉向自主體驗,最終升華為自我校正的“養(yǎng)成”,在行動中養(yǎng)成、養(yǎng)成中發(fā)展,使學生獲取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反思的“初級階段”往往是“知識是否理解、掌握”;然后是進行知識結構的反思,“是否挖掘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異同”;最終為“是否建立了合理的知識體系和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等。采取的具體方法是設計合理的自我提問單。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個人學習情況量身定制切實有效的“自我提問單”。
質疑思維是指在原有事物的條件下,通過“為什么”等問題的提出,綜合應用多種思維方式改變原有條件或結論而產生新事物(新觀念、新方案)的思維?!秾W記》中有句名言:“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比绻_爾文沒有對“特創(chuàng)論”的懷疑,就不會有“自然選擇學說”的確立。人類社會的文明正是于“不斷質疑─求知─獲解”的過程中積淀起來的,是在不斷的辨析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根深葉茂的。
質疑是創(chuàng)新人才最可貴的素質。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彼季S往往是由問題激發(fā)的,一個好的問題能使思維得以產生、持續(xù)和深入?!皢栴}式”教學已成為一種現代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現代教育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問題走出課堂。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發(fā)現新問題,是鼓勵教師在教學中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精心設計各種精妙問題,其教育生成令人振奮。教學中具體的做法:一是要求學生對教科書、資料及教師課堂所講的結論和方法不迷信、不盲從,要敢于提出疑問和自己的想法。學生的想法只要有合理因素,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它往往是生成創(chuàng)新成果的“星星之火”。二是有意設疑?!按鹨刹淮穑F在啟發(fā)”,這是教學答疑的一個技巧。
針對題目關鍵或難點周密設計一系列循序漸進的階梯式問題啟迪學生,激勵學生獨立探索解答,前一個問題解答了就為解答后一個問題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一系列問題依次解答了,題目就得到圓滿解決。在探索中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其教育生成往往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成創(chuàng)新思維是指尋求對問題全新的、獨特性解答的思維過程。知識在不斷擴展、更新,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還包括求知的過程和方法?!瓣P于方法論的知識是最重要的知識。”掌握方法規(guī)則是為了運用、更新、突破知識,進而實現對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完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先從開拓思維入手,鼓勵“不拘一格”“多發(fā)奇想”“推陳出新”,打破思維慣性和思維定勢。學生一旦發(fā)現自己可以參與到知識的創(chuàng)作中,就會信心十足,興趣盎然,極大地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創(chuàng)意得到共享,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實現個體生命內在潛質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
當運用習慣思路和模式不能解決問題時,必須突破習慣的束縛,尋找新的途徑和方法;在問題解決后,主動尋找其他解法,在多種解法中尋找最簡單、最優(yōu)化的解法;在解題時要能順利地從正向思維轉變?yōu)槟嫦蛩季S,在正向聯(lián)結的同時建立逆向聯(lián)結。這是思維的轉換能力,其具體的體現就是解法的多樣化及積極尋求解法的最優(yōu)化。和其他學科比較,“一題多解”的現象在數學中表現很突出。如,圓錐曲線的綜合問題,運算量大,涉及知識多,一直困擾著學生,使學生望而生畏。教學中,抓住典型題,在解法探究上下工夫,實現解法的多元化和優(yōu)化。這一探究過程中包含了圓錐曲線、參數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數、函數最值等知識點,既加強知識之間內在聯(lián)系,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養(yǎng)成靈活的思維習慣。其效果不論從教育價值還是數學思維價值都遠勝于多做幾道題。
總之,以生成智慧和健全人格為目標的生成教育理論,對提升高中數學教學效率有積極遠大的指導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探索運用生成教育理論以激活、發(fā)掘學生個人內在的多方面潛能,提升已有的知識價值和思維價值,提供巨大的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空間,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不斷生成中得到發(fā)展,使課堂的“生成”遠大于“預設”,從而產生高效益。若從學生的學習情感和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衡量,其生成更是效益豐厚、意義深遠。
專家評介:
數學特級教師陳文勝老師的論文《芻議高中學生數學能力的生成策略》值得精讀、值得細研、值得深研。陳老師站在“以生成智慧和健全人格為目標的生成教育理論”高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特點,是一篇既有理論深度又勇于開展新課程改革實踐的好文章。讀后使人耳目一新,親切具體,有示范,有啟示。
啟示一:時代呼喚優(yōu)秀教師,時代呼喚高水平的數學教學。以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為主旋律的數學教學應該是什么樣?從陳老師的論文中能找尋到一些答案。我們從陳老師論證的四個視角中能“呼吸到很多新鮮空氣”,其中的任何一個標題都可以成為教學科研的大手筆文章。
啟示二:“觀念不變,原地打轉”,不少教師以“忙”為借口,不重視教學理論的學習,不能自覺地把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新成果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還“不以為然”,看不到自己已“落后”。不少教師仍站在狹隘的“應試視角”,滿腦子僅僅是“知識點、考點”,目中無人(學生),無視人的發(fā)展,怎么能教出高水平的現代數學教學;有些“好教師”仍停留在“備好課,把備的內容都落實了”,腦中沒有“教學的預設與生成”這個“基本命題”,這樣的“好教師”怎能教出高效益?
啟示三: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通過傳承人類文化的精華促進年輕的生命健康成長的土地,生成教育理論是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樸實無華的回歸教育本源的人本化教育理論。教師參考陳老師的論述和理解,在四個視角的任何一個方面做勇于實踐的有心人,教師的數學教學定會開辟出一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新天地。我認為陳老師所論,原則上也適用于其他學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