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軍+張成林
在高考數(shù)學(xué)理科試題中每年有80%的試卷考查二面角的求解問題,雖然難度不算大,但是真正得滿分的也只有40%左右比例的考生,主要原因是考生找不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計算錯誤.下面介紹一些求解二面角的常用策略.
策略1:定義法
例1 (2013年高考山東理科卷第18題)如圖1所示,在三棱錐P-ABQ中,PB⊥平面ABQ,BA=BP=BQ,D,C,E,F(xiàn)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AQ=2BD,PD與EQ交于點G,PC與FQ交于點H,連接GH.
(Ⅰ)求證:AB∥GH;
(Ⅱ)求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
難度系數(shù) 0.60
分析 第(Ⅰ)問要證明線線平行,可先證明線面平行;由(Ⅰ)可知AB∥GH,而AB⊥平面PBQ,從而GH⊥平面PBQ,于是根據(jù)二面角的定義,我們很容易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Ⅰ)證明:由于D,C,E,F(xiàn)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所以EF∥AB,DC∥AB.所以EF∥DC.
由于EF?埭平面PCD,DC?奐平面PCD,所以EF∥平面PCD.
由于EF?奐平面EFQ,平面EFQ∩平面PCD=GH,所以EF∥GH.
又EF∥AB,所以AB∥GH.
(Ⅱ)解:在△ABQ中,AQ=2BD,AD=DQ,所以∠ABQ=90°,即AB⊥BQ.
由于PB⊥平面ABQ,所以AB⊥PB.由于BP∩BQ=B,所以AB⊥平面PBQ.
由(Ⅰ)可知AB∥GH,所以GH⊥平面PBQ.又FH?奐平面PBQ,所以GH⊥FH.同理可得GH⊥HC.所以∠FHC為二面角D-GH-E的平面角.
設(shè)BA=BQ=BP=2,連接FC.
在Rt△F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FC= ;在Rt△P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C= .
又H為△PBQ的重心,所以HC= PC= ,同理有FH= .
在△FHC中,根據(jù)余弦定理可得cos∠FHC= =- ,即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為 - .
小結(jié) 本題主要考查線面平行、線線平行的相互關(guān)系以及二面角的求法.用定義法求二面角時,首先觀察公共棱是否垂直兩個平面內(nèi)與二面角的公共棱交于同一點的兩條直線組成的平面,或者說兩個平面內(nèi)是否有兩條直線垂直于公共棱.如果有,一般用定義法求解,找出該角組成的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本題的主要扣分點是許多考生沒有先證明AB⊥BQ,特別是在用向量法求解二面角時,若題中沒有明顯的三線兩兩互相垂直的關(guān)系,一般要先證明垂直關(guān)系.本題要用到平面幾何的兩個主要性質(zhì):①若三角形一邊上的中線等于這邊的一半,則這邊所對的角是直角;②重心到頂點的距離等于它到對邊中點的距離的2倍.
策略2:向量法
例2 (2013年高考陜西理科卷第18題)如圖2,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正方形,O為底面中心,A1O⊥平面ABCD,AB =AA1= .
(Ⅰ)證明:A1C⊥平面BB1D1D;
(Ⅱ)求平面OCB1與平面BB1D1D的夾角θ的大小.
難度系數(shù) 0.60
分析 第(Ⅰ)問將線面垂直轉(zhuǎn)化為線線垂直來證明.由于正方形的對角線相互垂直,又A1O⊥平面ABCD,有明顯的建立坐標(biāo)系的條件,用定義法求解不好找,所以選擇用向量法求解.
(Ⅰ)證明:由于A1O⊥平面ABCD,且BD?奐平面ABCD,所以A1O⊥BD.在正方形ABCD中,AC⊥BD,且A1O∩AC=O,所以BD⊥平面A1AC.又A1C?奐平面A1AC,所以A1C⊥BD.在正方形ABCD中,AO=1;在Rt△A1O A中,A1O=1.
設(shè)B1D1的中點為E1,則四邊形A1OCE1為正方形,所以A1C⊥E1O.
又BD?奐平面BB1D1D,E1O?奐平面BB1D1D,且BD∩E1O=O,所以由上可得A1C⊥平面BB1D1D.
(Ⅱ)解:如圖3,以O(shè)為原點,以O(shè)A為x軸的正方向,以O(shè)B為y軸的正方向,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則有B(0,1,0),C(-1,0,0),A1(0,0,1),A(1,0,0), =(-1,1,0), =(-1,0,-1), = , = + = + =(-1,1,1).
由(Ⅰ)可知,平面BB1D1D的一個法向量n1 = =(-1,0,-1), =(-1,1,1), =(-1,0,0).
設(shè)平面OCB1的法向量n2 =(x,y,z),則n2 · =0,n2· =0,于是有-x+y+z=0,-x=0,解得x=0,y=-z.取y=1,得z=-1,故n2=(0,1,-1).
所以cos< n1,n2>= = = .
由圖3可知,平面OCB1與平面BB1D1D的夾角為銳角,所以所求的夾角為 .
小結(jié) 用向量法求解二面角時,其基本步驟是:①建立坐標(biāo)系,寫出相關(guān)點的坐標(biāo),一個平面只需寫出不共線的三個點的坐標(biāo).②找出兩個平面的法向量,若不能直接找到,則可以建立方程組求解.在高考試卷中,兩個平面的法向量一般是一找一求.③求出兩個法向量的夾角的余弦值.④根據(jù)圖形判斷二面角的大小與法向量夾角大小的關(guān)系,從而確定二面角的大小.考試中許多考生直接將法向量的夾角當(dāng)成二面角的夾角的大小而丟分,法向量的夾角與二面角的大小是相等或互補關(guān)系,一般要通過圖形來確定.本題最大的難點是B1點的坐標(biāo)寫不出.當(dāng)點的坐標(biāo)不能直接求解時,我們可以通過向量相等或向量的加減法來得到,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策略3:三垂線法
例3 (2013年高考遼寧理科卷第18題)如圖4,AB是圓的直徑,PA垂直圓所在的平面,C是圓上的點.
(Ⅰ)求證:平面PAC⊥平面PBC;
(Ⅱ)若AB=2,AC=1,PA=1,求二面角C-PB-A的余弦值.
難度系數(shù) 0.65
分析 第(Ⅰ)問要證明面面垂直,可將其轉(zhuǎn)化為證明線面垂直來實現(xiàn).解答第(Ⅱ)問時,由圖5,過點C容易作出平面PAB的垂線,所以用三垂線法求二面角比較簡便.
(Ⅰ)證明:由AB是圓的直徑,得AC⊥BC.由PA⊥平面ABC,BC?奐平面ABC,得BC⊥PA.又PA∩AC=A,PA?奐平面PAC,AC?奐平面PAC,所以BC⊥平面PAC.由于BC?奐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PAC.
(Ⅱ)解:如圖5,過點C作CM⊥AB于點M.由于PA⊥平面ABC,CM?奐平面ABC,所以PA⊥CM,則CM⊥平面PAB.過點M作MN⊥PB于點N,連接NC.由三垂線定理得 CN⊥PB,所以∠CNM為二面角C-PB-A的平面角.
在Rt△ABC中,AB=2,AC=1,得BC= ,CM= ,BM= .
在Rt△PAB中,由AB=2,PA=1,得PB= .由于△BNM∽△BAP,所以 = ,即MN= .
在Rt△CNM中,CN= ,則cos∠CNM= ,所以二面角C-PB-A的余弦值為 .
小結(jié) 三垂線法是求二面角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步驟是:①過一個平面內(nèi)的一點作另一個平面的垂線,然后過垂足作出公共棱的垂線,從而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②求出所得直角三角形的兩邊,然后求出二面角.當(dāng)比較容易由一個平面內(nèi)的點作出另一個平面的垂線時,我們通常用三垂線法求二面角更快捷.解答這類問題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面積法求斜邊上的高,二是用三角形相似求邊長.
(責(zé)任編校/周峰)
在高考數(shù)學(xué)理科試題中每年有80%的試卷考查二面角的求解問題,雖然難度不算大,但是真正得滿分的也只有40%左右比例的考生,主要原因是考生找不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計算錯誤.下面介紹一些求解二面角的常用策略.
策略1:定義法
例1 (2013年高考山東理科卷第18題)如圖1所示,在三棱錐P-ABQ中,PB⊥平面ABQ,BA=BP=BQ,D,C,E,F(xiàn)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AQ=2BD,PD與EQ交于點G,PC與FQ交于點H,連接GH.
(Ⅰ)求證:AB∥GH;
(Ⅱ)求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
難度系數(shù) 0.60
分析 第(Ⅰ)問要證明線線平行,可先證明線面平行;由(Ⅰ)可知AB∥GH,而AB⊥平面PBQ,從而GH⊥平面PBQ,于是根據(jù)二面角的定義,我們很容易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Ⅰ)證明:由于D,C,E,F(xiàn)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所以EF∥AB,DC∥AB.所以EF∥DC.
由于EF?埭平面PCD,DC?奐平面PCD,所以EF∥平面PCD.
由于EF?奐平面EFQ,平面EFQ∩平面PCD=GH,所以EF∥GH.
又EF∥AB,所以AB∥GH.
(Ⅱ)解:在△ABQ中,AQ=2BD,AD=DQ,所以∠ABQ=90°,即AB⊥BQ.
由于PB⊥平面ABQ,所以AB⊥PB.由于BP∩BQ=B,所以AB⊥平面PBQ.
由(Ⅰ)可知AB∥GH,所以GH⊥平面PBQ.又FH?奐平面PBQ,所以GH⊥FH.同理可得GH⊥HC.所以∠FHC為二面角D-GH-E的平面角.
設(shè)BA=BQ=BP=2,連接FC.
在Rt△F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FC= ;在Rt△P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C= .
又H為△PBQ的重心,所以HC= PC= ,同理有FH= .
在△FHC中,根據(jù)余弦定理可得cos∠FHC= =- ,即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為 - .
小結(jié) 本題主要考查線面平行、線線平行的相互關(guān)系以及二面角的求法.用定義法求二面角時,首先觀察公共棱是否垂直兩個平面內(nèi)與二面角的公共棱交于同一點的兩條直線組成的平面,或者說兩個平面內(nèi)是否有兩條直線垂直于公共棱.如果有,一般用定義法求解,找出該角組成的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本題的主要扣分點是許多考生沒有先證明AB⊥BQ,特別是在用向量法求解二面角時,若題中沒有明顯的三線兩兩互相垂直的關(guān)系,一般要先證明垂直關(guān)系.本題要用到平面幾何的兩個主要性質(zhì):①若三角形一邊上的中線等于這邊的一半,則這邊所對的角是直角;②重心到頂點的距離等于它到對邊中點的距離的2倍.
策略2:向量法
例2 (2013年高考陜西理科卷第18題)如圖2,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正方形,O為底面中心,A1O⊥平面ABCD,AB =AA1= .
(Ⅰ)證明:A1C⊥平面BB1D1D;
(Ⅱ)求平面OCB1與平面BB1D1D的夾角θ的大小.
難度系數(shù) 0.60
分析 第(Ⅰ)問將線面垂直轉(zhuǎn)化為線線垂直來證明.由于正方形的對角線相互垂直,又A1O⊥平面ABCD,有明顯的建立坐標(biāo)系的條件,用定義法求解不好找,所以選擇用向量法求解.
(Ⅰ)證明:由于A1O⊥平面ABCD,且BD?奐平面ABCD,所以A1O⊥BD.在正方形ABCD中,AC⊥BD,且A1O∩AC=O,所以BD⊥平面A1AC.又A1C?奐平面A1AC,所以A1C⊥BD.在正方形ABCD中,AO=1;在Rt△A1O A中,A1O=1.
設(shè)B1D1的中點為E1,則四邊形A1OCE1為正方形,所以A1C⊥E1O.
又BD?奐平面BB1D1D,E1O?奐平面BB1D1D,且BD∩E1O=O,所以由上可得A1C⊥平面BB1D1D.
(Ⅱ)解:如圖3,以O(shè)為原點,以O(shè)A為x軸的正方向,以O(shè)B為y軸的正方向,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則有B(0,1,0),C(-1,0,0),A1(0,0,1),A(1,0,0), =(-1,1,0), =(-1,0,-1), = , = + = + =(-1,1,1).
由(Ⅰ)可知,平面BB1D1D的一個法向量n1 = =(-1,0,-1), =(-1,1,1), =(-1,0,0).
設(shè)平面OCB1的法向量n2 =(x,y,z),則n2 · =0,n2· =0,于是有-x+y+z=0,-x=0,解得x=0,y=-z.取y=1,得z=-1,故n2=(0,1,-1).
所以cos< n1,n2>= = = .
由圖3可知,平面OCB1與平面BB1D1D的夾角為銳角,所以所求的夾角為 .
小結(jié) 用向量法求解二面角時,其基本步驟是:①建立坐標(biāo)系,寫出相關(guān)點的坐標(biāo),一個平面只需寫出不共線的三個點的坐標(biāo).②找出兩個平面的法向量,若不能直接找到,則可以建立方程組求解.在高考試卷中,兩個平面的法向量一般是一找一求.③求出兩個法向量的夾角的余弦值.④根據(jù)圖形判斷二面角的大小與法向量夾角大小的關(guān)系,從而確定二面角的大小.考試中許多考生直接將法向量的夾角當(dāng)成二面角的夾角的大小而丟分,法向量的夾角與二面角的大小是相等或互補關(guān)系,一般要通過圖形來確定.本題最大的難點是B1點的坐標(biāo)寫不出.當(dāng)點的坐標(biāo)不能直接求解時,我們可以通過向量相等或向量的加減法來得到,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策略3:三垂線法
例3 (2013年高考遼寧理科卷第18題)如圖4,AB是圓的直徑,PA垂直圓所在的平面,C是圓上的點.
(Ⅰ)求證:平面PAC⊥平面PBC;
(Ⅱ)若AB=2,AC=1,PA=1,求二面角C-PB-A的余弦值.
難度系數(shù) 0.65
分析 第(Ⅰ)問要證明面面垂直,可將其轉(zhuǎn)化為證明線面垂直來實現(xiàn).解答第(Ⅱ)問時,由圖5,過點C容易作出平面PAB的垂線,所以用三垂線法求二面角比較簡便.
(Ⅰ)證明:由AB是圓的直徑,得AC⊥BC.由PA⊥平面ABC,BC?奐平面ABC,得BC⊥PA.又PA∩AC=A,PA?奐平面PAC,AC?奐平面PAC,所以BC⊥平面PAC.由于BC?奐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PAC.
(Ⅱ)解:如圖5,過點C作CM⊥AB于點M.由于PA⊥平面ABC,CM?奐平面ABC,所以PA⊥CM,則CM⊥平面PAB.過點M作MN⊥PB于點N,連接NC.由三垂線定理得 CN⊥PB,所以∠CNM為二面角C-PB-A的平面角.
在Rt△ABC中,AB=2,AC=1,得BC= ,CM= ,BM= .
在Rt△PAB中,由AB=2,PA=1,得PB= .由于△BNM∽△BAP,所以 = ,即MN= .
在Rt△CNM中,CN= ,則cos∠CNM= ,所以二面角C-PB-A的余弦值為 .
小結(jié) 三垂線法是求二面角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步驟是:①過一個平面內(nèi)的一點作另一個平面的垂線,然后過垂足作出公共棱的垂線,從而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②求出所得直角三角形的兩邊,然后求出二面角.當(dāng)比較容易由一個平面內(nèi)的點作出另一個平面的垂線時,我們通常用三垂線法求二面角更快捷.解答這類問題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面積法求斜邊上的高,二是用三角形相似求邊長.
(責(zé)任編校/周峰)
在高考數(shù)學(xué)理科試題中每年有80%的試卷考查二面角的求解問題,雖然難度不算大,但是真正得滿分的也只有40%左右比例的考生,主要原因是考生找不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計算錯誤.下面介紹一些求解二面角的常用策略.
策略1:定義法
例1 (2013年高考山東理科卷第18題)如圖1所示,在三棱錐P-ABQ中,PB⊥平面ABQ,BA=BP=BQ,D,C,E,F(xiàn)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AQ=2BD,PD與EQ交于點G,PC與FQ交于點H,連接GH.
(Ⅰ)求證:AB∥GH;
(Ⅱ)求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
難度系數(shù) 0.60
分析 第(Ⅰ)問要證明線線平行,可先證明線面平行;由(Ⅰ)可知AB∥GH,而AB⊥平面PBQ,從而GH⊥平面PBQ,于是根據(jù)二面角的定義,我們很容易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Ⅰ)證明:由于D,C,E,F(xiàn)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所以EF∥AB,DC∥AB.所以EF∥DC.
由于EF?埭平面PCD,DC?奐平面PCD,所以EF∥平面PCD.
由于EF?奐平面EFQ,平面EFQ∩平面PCD=GH,所以EF∥GH.
又EF∥AB,所以AB∥GH.
(Ⅱ)解:在△ABQ中,AQ=2BD,AD=DQ,所以∠ABQ=90°,即AB⊥BQ.
由于PB⊥平面ABQ,所以AB⊥PB.由于BP∩BQ=B,所以AB⊥平面PBQ.
由(Ⅰ)可知AB∥GH,所以GH⊥平面PBQ.又FH?奐平面PBQ,所以GH⊥FH.同理可得GH⊥HC.所以∠FHC為二面角D-GH-E的平面角.
設(shè)BA=BQ=BP=2,連接FC.
在Rt△F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FC= ;在Rt△P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C= .
又H為△PBQ的重心,所以HC= PC= ,同理有FH= .
在△FHC中,根據(jù)余弦定理可得cos∠FHC= =- ,即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為 - .
小結(jié) 本題主要考查線面平行、線線平行的相互關(guān)系以及二面角的求法.用定義法求二面角時,首先觀察公共棱是否垂直兩個平面內(nèi)與二面角的公共棱交于同一點的兩條直線組成的平面,或者說兩個平面內(nèi)是否有兩條直線垂直于公共棱.如果有,一般用定義法求解,找出該角組成的三角形,然后解三角形.本題的主要扣分點是許多考生沒有先證明AB⊥BQ,特別是在用向量法求解二面角時,若題中沒有明顯的三線兩兩互相垂直的關(guān)系,一般要先證明垂直關(guān)系.本題要用到平面幾何的兩個主要性質(zhì):①若三角形一邊上的中線等于這邊的一半,則這邊所對的角是直角;②重心到頂點的距離等于它到對邊中點的距離的2倍.
策略2:向量法
例2 (2013年高考陜西理科卷第18題)如圖2,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正方形,O為底面中心,A1O⊥平面ABCD,AB =AA1= .
(Ⅰ)證明:A1C⊥平面BB1D1D;
(Ⅱ)求平面OCB1與平面BB1D1D的夾角θ的大小.
難度系數(shù) 0.60
分析 第(Ⅰ)問將線面垂直轉(zhuǎn)化為線線垂直來證明.由于正方形的對角線相互垂直,又A1O⊥平面ABCD,有明顯的建立坐標(biāo)系的條件,用定義法求解不好找,所以選擇用向量法求解.
(Ⅰ)證明:由于A1O⊥平面ABCD,且BD?奐平面ABCD,所以A1O⊥BD.在正方形ABCD中,AC⊥BD,且A1O∩AC=O,所以BD⊥平面A1AC.又A1C?奐平面A1AC,所以A1C⊥BD.在正方形ABCD中,AO=1;在Rt△A1O A中,A1O=1.
設(shè)B1D1的中點為E1,則四邊形A1OCE1為正方形,所以A1C⊥E1O.
又BD?奐平面BB1D1D,E1O?奐平面BB1D1D,且BD∩E1O=O,所以由上可得A1C⊥平面BB1D1D.
(Ⅱ)解:如圖3,以O(shè)為原點,以O(shè)A為x軸的正方向,以O(shè)B為y軸的正方向,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則有B(0,1,0),C(-1,0,0),A1(0,0,1),A(1,0,0), =(-1,1,0), =(-1,0,-1), = , = + = + =(-1,1,1).
由(Ⅰ)可知,平面BB1D1D的一個法向量n1 = =(-1,0,-1), =(-1,1,1), =(-1,0,0).
設(shè)平面OCB1的法向量n2 =(x,y,z),則n2 · =0,n2· =0,于是有-x+y+z=0,-x=0,解得x=0,y=-z.取y=1,得z=-1,故n2=(0,1,-1).
所以cos< n1,n2>= = = .
由圖3可知,平面OCB1與平面BB1D1D的夾角為銳角,所以所求的夾角為 .
小結(jié) 用向量法求解二面角時,其基本步驟是:①建立坐標(biāo)系,寫出相關(guān)點的坐標(biāo),一個平面只需寫出不共線的三個點的坐標(biāo).②找出兩個平面的法向量,若不能直接找到,則可以建立方程組求解.在高考試卷中,兩個平面的法向量一般是一找一求.③求出兩個法向量的夾角的余弦值.④根據(jù)圖形判斷二面角的大小與法向量夾角大小的關(guān)系,從而確定二面角的大小.考試中許多考生直接將法向量的夾角當(dāng)成二面角的夾角的大小而丟分,法向量的夾角與二面角的大小是相等或互補關(guān)系,一般要通過圖形來確定.本題最大的難點是B1點的坐標(biāo)寫不出.當(dāng)點的坐標(biāo)不能直接求解時,我們可以通過向量相等或向量的加減法來得到,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策略3:三垂線法
例3 (2013年高考遼寧理科卷第18題)如圖4,AB是圓的直徑,PA垂直圓所在的平面,C是圓上的點.
(Ⅰ)求證:平面PAC⊥平面PBC;
(Ⅱ)若AB=2,AC=1,PA=1,求二面角C-PB-A的余弦值.
難度系數(shù) 0.65
分析 第(Ⅰ)問要證明面面垂直,可將其轉(zhuǎn)化為證明線面垂直來實現(xiàn).解答第(Ⅱ)問時,由圖5,過點C容易作出平面PAB的垂線,所以用三垂線法求二面角比較簡便.
(Ⅰ)證明:由AB是圓的直徑,得AC⊥BC.由PA⊥平面ABC,BC?奐平面ABC,得BC⊥PA.又PA∩AC=A,PA?奐平面PAC,AC?奐平面PAC,所以BC⊥平面PAC.由于BC?奐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PAC.
(Ⅱ)解:如圖5,過點C作CM⊥AB于點M.由于PA⊥平面ABC,CM?奐平面ABC,所以PA⊥CM,則CM⊥平面PAB.過點M作MN⊥PB于點N,連接NC.由三垂線定理得 CN⊥PB,所以∠CNM為二面角C-PB-A的平面角.
在Rt△ABC中,AB=2,AC=1,得BC= ,CM= ,BM= .
在Rt△PAB中,由AB=2,PA=1,得PB= .由于△BNM∽△BAP,所以 = ,即MN= .
在Rt△CNM中,CN= ,則cos∠CNM= ,所以二面角C-PB-A的余弦值為 .
小結(jié) 三垂線法是求二面角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步驟是:①過一個平面內(nèi)的一點作另一個平面的垂線,然后過垂足作出公共棱的垂線,從而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②求出所得直角三角形的兩邊,然后求出二面角.當(dāng)比較容易由一個平面內(nèi)的點作出另一個平面的垂線時,我們通常用三垂線法求二面角更快捷.解答這類問題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面積法求斜邊上的高,二是用三角形相似求邊長.
(責(zé)任編校/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