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該如何保護那些瀕臨滅絕的大象呢?人們采取了各種方法,其中有些讓人不可思議。
在津巴布韋,原本大象是屬于全體國民的,村民們只能通過向觀看大象的游客收費來獲得收入。但是后來,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保護大象的方法——把大象分給村民,并且只要獵人繳納一定費用,就可以獵殺大象。
“這太荒唐了!”這幾乎成了人們面對這項政策的第一反應。質疑的聲音不斷傳來——打獵不可能保護大象,因為這會鼓勵人們對大象的獵殺。
但是,人們慢慢發(fā)現(xiàn),村民的行為發(fā)生了變化,開始更多地關心大象,希望大象越多越好,這樣就能夠向游人收取更多的費用。于是他們積極地為大象留出生存地帶,積極配合警察阻止那些企圖偷盜象牙的捕獵者。
為什么會這樣?經(jīng)濟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并給出了正確的解釋。這和雞的存在是一個道理,人們喜歡吃雞肉,這就給那些飼養(yǎng)雞的人很多動力。新方法讓津巴布韋的村民們可以從活著的大象身上得到更多的好處,而不是無助地面對死象。
雖然偷獵者會拼命捕殺他所遇到的每一個動物,可是如果大象的所有權歸村子所有,而不是歸國家所有,人們保護大象的積極性會明顯提高,因為獵殺大象畢竟只是一種短期致富、長期崩潰的行為。
在津巴布韋,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實行這樣的產(chǎn)權分配政策,盡管允許捕獵,可實際上,津巴布韋的大象數(shù)量一直在上升。1979年,這里的大象最少的時候僅剩下2萬頭,5年間減少了70%。然而隨著新政策的實行,到1989年,津巴布韋的大象已經(jīng)有6.8萬頭,盡管同一時期非洲所有的大象總數(shù)由于偷獵而下降了一半,可津巴布韋的大象數(shù)量卻在增加,而且掙扎在貧困線上的村民,已經(jīng)用大象賺來的錢修建了學校和醫(yī)療站。
這樣的政策并不完美,可是它讓我們在津巴布韋看到了更多的大象。
(摘自《應該讀點經(jīng)濟學》 中信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