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
說到對松茸的推崇,似乎并不是古已有之的事。這種出產(chǎn)不多、至今無法人工栽培的菌子,在藥食兩道都被視為極品,人稱“藥食奇珍”、“菌中之王”,與靈芝、冬蟲夏草和牛肝菌并列“四大菌王”。在我國,由于長期的大量采收、植被破壞等原因,使得野生松茸愈來愈少,甚至已被列入了國家二級瀕危保護物種。雖說物以稀為貴,松茸的經(jīng)濟價值由此不斷攀升,但上品松茸可遇不可求,卻也是日漸明顯的事實。
在美國美食作家Harold McGee那部磚頭般厚的食材寶典《On Food and Cooking》中,世上的所有菌子都可以劃分為兩大種類:其一是可以在肥料、稻草和土壤混合的培養(yǎng)土中人工培育的,比如喜聞樂見的蘑菇、香菇、金針菇等;另一種則是所謂的“共生型”,要么必須長在一大片森林的喬木上,要么對環(huán)境有著近乎玄妙的苛刻要求,那些兼具美味與珍貴的菌子,如松茸、松露、羊肚菌等,都屬于后者。這似乎也反照出了人們對于美食的某種心態(tài)—頂級的食材一定是求諸山野之中,汲取天地靈韻方能長成的,而在人工環(huán)境中即使能夠培育,也難免缺乏了一分靈性。
松茸之所以始終“野性難馴”,主要是因其特殊的成長方式—不是依賴基質(zhì)和土壤生活,而是在樹木的細根上長出外生菌根,并通過菌根直接吸取樹木通過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營養(yǎng)而生長。這注定了松茸的生長環(huán)境幾乎無法像其他食用菌類那樣,通過人工條件加以復(fù)現(xiàn)。要求苛刻不說,松茸的生長過程也極為緩慢,一株松茸長成要耗費五六年的時間。因為種種原因,即使從上個世紀初研究至今、處于世界科技前沿的日本,“人工栽培松茸”也依然只是個美麗的夢想而已。
要成就一株松茸,需要如此多的巧合,加上無法人工培養(yǎng),松茸在地球上的分布注定是相當(dāng)稀少的。有一種說法認為,松茸是亞洲地區(qū)的特有物種,因其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鮮半島和我國的香格里拉、楚雄、延邊、臺灣等地,美國和歐洲雖有變種,但源頭仍在亞洲,且產(chǎn)量和品質(zhì)都未成氣候。
作為不多的幾個原產(chǎn)地之一,日本人大概是最早炒熱松茸的人群,事實上“松茸”之名原本就來自日文漢字,意為“松樹下長的蘑菇”。早在759年前后的日本最早詩歌合集《萬葉集》中,便記載了采摘松茸的和歌:“這不是夢/松茸成長/在山腹?!庇纱丝磥?,日本人吃松茸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日本人吃松茸極講究,對味道、鮮度、色澤、形狀都很在意,迷戀中透露出幾分虔誠的意味。由于國土緯度跨度較大,日本本土的早松茸一般在六七月就能吃到,北海道則要到8月中旬,而在九州,則要11月中旬才上市。為了保證松茸的新鮮度,往往都是早上采,中午、晚上就上餐桌。運輸時帶泥、不能用水洗、切割須用竹刀……這都是松茸特有的“禁忌”。
在日本人看來,最好的松茸須用松木烤制,烤制的工具也有特殊要求。比如必須是某個地區(qū)產(chǎn)的炭(那種炭燃燒時不會冒煙),為了保證受熱均勻,放置方式亦大有講究,連鐵絲網(wǎng)的尺寸也有規(guī)定。烤制時若要翻動松茸,不能用筷子,必須用手翻,要用指尖的神經(jīng)去感知松茸的受熱程度??就旰螅紫纫钗豢跉?,感受一下整個屋子里“秋天的味道”,接著再將松茸撕成菌蓋和菌柄兩部分,蘸取特制的醬料食用。日式傳統(tǒng)吃法認為,菌體的頭部最為清香細嫩,適合撒鹽和檸檬,味道能迅速進入褶子;菌身則爽朗有質(zhì)感,適合搭配日式醬油。
松茸在日式料理中的地位大概類似松露之于法餐。日本大城市中常見的月山燒烤、月山料理,最講究的食材就是松茸。而說起日本人對松茸的執(zhí)著,東亞食文化中的“以形補形”說大概起了不小的作用—松茸獨特的外形,實在是很適合作為生殖崇拜的對象。
除此之外,另一種說法則頗富傳奇色彩。傳說“二戰(zhàn)”期間,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所有的生物消失殆盡,幾成廢墟。然而幾年之后,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這片被嚴重輻射的土地上,首先復(fù)蘇的正是他們喜愛的松茸。日本人認為松茸有抗輻射、防癌癥的功效,自此對它推崇備至。
雖然這后一種說法頗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但無可否認的是,“海里的鯡魚籽,陸地上的松茸”這種說法在日本古代就流傳甚廣。松茸也是老百姓向貴族和天皇進貢的珍品之一,擁有它乃是高貴身份的象征。
在中國,雖然云南、吉林延邊等地區(qū)都出產(chǎn)松茸(云南省香格里拉的松茸年產(chǎn)量占全球1/3,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龍井被譽為“松茸之鄉(xiāng)”,境內(nèi)的天佛指山為國家級松茸保護區(qū)),但直到十幾年前,除卻外銷作用之外,松茸也還只是若干種“可以吃的野生菌”之一。這或許是因為松茸的味道并非頂級的人見人愛,羊肚菌、美味牛肝菌、雞油菌甚至云南人最愛的干巴菌都較之更勝一籌;也許是因為松茸極易散失香味,造成了烹調(diào)手法上的困難;亦或許是因為在美食上可選擇的余地太多,對于日本人吃松茸時感恩戴德的心態(tài)便很難產(chǎn)生共鳴。
但無論如何,隨著松茸的營養(yǎng)成分、藥用價值日益受到重視,在國人之中,對松茸的喜愛也確實慢慢地流傳開來。就連松茸那種獨特的刺激性味道,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覺:有人說是菌香,有人認為類似松油,甚至有人覺得是一種“金屬口感”,烹調(diào)方式也因此而千奇百怪起來。
除了烤松茸外,日本人還偏愛做法樸素的松茸飯—把切成薄片的松茸和米飯攪和在一起煮,飯成之后,滿室濃香。而出現(xiàn)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宴菜單上的,則是一道以松茸為配料的湯品—瓜盅松茸湯。炮制山珍自有心得的云南人,干脆用松茸加上蜂蜜、砂仁、棗、胡蘿卜、三股筋等配料來泡酒喝,或者用錫箔紙包上松茸,放到溫度極高的鹽巴堆里焗熟,也有人用小米辣椒油來涼拌它,取其營養(yǎng)又掩蓋了其并非人人喜愛的特殊味道。在麗江納西族聚居地,松茸是納西族人婚宴上的傳統(tǒng)菜肴之一。
就目前研究已知的成分而言,松茸能促進腸胃致癌毒物的排泄,抑制致癌物的吸收,對胃腸癌有防治作用。其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為菌中之首,有防治化學(xué)放射物、致癌物誘生腫瘤的作用;其菌體蛋白、菌糖、甘露聚糖又有美容養(yǎng)顏祛斑的功能。中醫(yī)則認為松茸“味甘、性平”,有滋補健腦、益氣養(yǎng)陰、滋胃厚腸、行氣排毒、理氣化飲的功效。由于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年產(chǎn)量稀少且無法人工栽培,松茸擁有全球性學(xué)術(shù)組織—世界松茸協(xié)會,在天然滋補品類中,這也算獨一無二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