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景華
摘 要:文章旨在結合管殼式換熱器中間管板脹接的相關工藝技術進行探討。在結合中間脹接技術的原理及特點的基礎上,從工藝評定試驗方案、樣品焊接裝配以及其工藝試驗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希望能夠提供人們一些意見參考。
關鍵詞:中間管板脹接;中央空調;管殼式換熱器
1 中間脹接技術的原理及特點
1.1 基本原理
氣動脹管機驅動深孔脹管器擠壓中間管板處銅管,在脹管器的滾珠不斷擠壓下,銅管受擠壓壁厚減薄,內徑增大,外壁與管板孔內壁及密封槽達到牢固再緊密的接觸,脹接后管板處于彈性狀態(tài),銅管發(fā)生塑性變形殘留壓應力,達到脹接密封效果。
1.2 中間脹接技術的特點
包括:(1)能夠應用于深度脹接的換熱器,解決傳統(tǒng)脹接帶來的復雜設計問題。(2)脹接穩(wěn)定性好,可靠性高,相互系統(tǒng)竄氣量少。(3)在中央空調多系統(tǒng)螺桿機組上,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2 工藝評定試驗方案
2.1 準備試驗樣件
制造由殼體、管板、換熱管等零件組成的換熱器樣件(如圖1),樣件用于模擬產品在正常生產狀態(tài)下的中間脹接,其結構形狀與產品完全一致,作為確定脹接參數(shù)、氣密檢驗和解剖檢驗,及拉脫力檢驗的工藝評定使用。
圖1 雙系統(tǒng)換熱器試驗樣件
2.2 制定檢驗操作標準
試驗前要做好資料準備、工藝方案、編制實驗記錄表格,如脹接記錄,試壓報告等。同時對脹接人員和質檢人員進行培訓,確保脹接人員熟悉脹接工藝操作過程,質檢人員必須會使用測量工具,熟悉填寫各項記錄。
3 樣品焊接裝配
根據(jù)設計及圖紙要求,加工和焊接裝配與產品相似管殼式換熱器,對于組對換熱器樣件提出兩種方案,一是組對中管板與兩節(jié)筒體后,先穿銅管再組對左右管板;二是組對中管板、兩節(jié)筒體和左右管板好后,再穿銅管,但必須保證3塊管板孔同軸??紤]現(xiàn)場生產條件不同,可以綜合選擇哪種方案更適合生產。
此外,還要求樣件中間管板厚度不得少于產品的厚度,管孔加工技術要求參數(shù)與產品一致, 且管板在組對焊接前,管板油污,雜質要清洗干凈,尤其是中間管板要提前清洗,中間管板與兩節(jié)殼體組對焊時,須有工裝保護中間管板不受焊接飛濺污染。
4 工藝試驗
4.1 試驗工藝流程
具體流程如下:(1)脹前測量銅管內外徑和壁厚并記錄,要求銅管外表不得有重皮、裂紋等缺陷,脹接管端有麻點等缺陷時,缺陷深度不得超過管子公稱壁厚的10%。(2)測量拉伸樣件和試驗管板的管孔內徑,并進行管孔編號和參數(shù)記錄,清洗管板孔管子,管板孔不得有縱向刻痕、大量螺旋紋等。(3)選取銅管中間段再拉伸樣件脹接,測量得到氣動脹接的扭矩和減薄率,并把所得脹接接頭做拉脫力實驗。(4)根據(jù)樣件減薄率對應的扭矩、脹接緊固力和殘留應圖,在減薄率5~8范圍選取合適的初始參數(shù)。(5)利用初始參數(shù)對管殼式換熱器樣件進行脹接,檢驗脹后銅管的外觀、測量脹后尺寸并做好記錄。(6)對管殼式換熱器試驗件進行氣壓肥皂檢驗和氦氣檢驗,若無脹漏、外觀成形好,作為代表實驗理想值。(7)根據(jù)實驗理想值,力矩與減薄率圖,分析確定最終的脹接參數(shù)。
4.2 試件脹接
試件脹接模擬產品真實狀態(tài),要求試件的材料,加工方法,技術參數(shù)必須與產品完全相符,其中拉伸樣件開孔數(shù)量盡量不少于10個孔,管殼式樣件需要2個,包括由中間管板、左右管板和殼體組成,以及由中間管板與右管板組成的管殼式換熱器。
4.3 拉伸樣件脹接
結合脹接經驗,拉伸樣件分別選取氣動脹管機扭矩70、80、90、100、110、120kg.cm進行脹接,并測量每一個管孔脹后尺寸,計算出減薄率:
其中,de是銅管外徑,di是銅管內徑,dim是銅管脹后內徑,df是管板孔內徑。扭矩與減薄率關系如下:
表 1 拉伸樣件脹接參數(shù)
4.4管殼式樣件脹接
根據(jù)圖2、圖3,可以知脹接緊固力達到一定程度后會下降,而且產生的殘留壓應力達到最大,因此考慮脹接采用銅管能補脹,且強度脹接減薄率為4%~8%,力矩為95kg·cm。
圖2 緊固力與減薄率關系 圖3殘留力與減薄率關系
脹接操作方法(圖4):脹管頭從右管板一邊伸入銅管,抵達中間管板與銅管交界處脹接,測量2~3根銅管減薄率,試脹后,對各脹口進行比較全面檢查,檢查脹接部位是否有缺陷,脹接過度是否圓滑。
圖4 脹接操作示意圖
4.5 檢驗
脹接后進行氣密檢驗、拉伸試驗、解剖檢驗和氦氣檢驗,檢驗密封質量和宏觀分析,驗證最佳脹接參數(shù)合理性。
(1)拉脫力檢驗
結果如表2。拉脫力檢驗是為了檢驗最佳的參數(shù)是否滿足最小拉脫力要求,根據(jù)不同拉脫參數(shù)對應扭矩繪成圖5。
表2 拉伸試件的拉脫力實驗值
(2)解剖檢驗
解剖試脹的樣件(圖6)切開后,檢驗脹口外觀質量、密封槽、銅與鋼接觸等。
(3)氣密檢
脹后肥皂水氣密檢驗:往殼程打入試驗壓力,往中間管板處脹口灑肥皂水,10min后無氣泡冒出為合格;串氣檢測方法:一系統(tǒng)加壓到氣體試驗壓力,檢測另一系統(tǒng)壓力是否下降,并且手涂泡沫在注氟嘴上,如在規(guī)定20min內注氟嘴沒有冒氣泡和降壓,或壓強<0.2MPa,表示系統(tǒng)間不串氣,反之則表示兩系統(tǒng)間串氣。
發(fā)現(xiàn)銅管脹漏后,先分析是否存在過脹(欠脹)現(xiàn)象,并逐級增加力矩進行補脹,脹接減薄率應<8%規(guī)定值,避免過脹和殘留力下降。
(4)氦氣檢驗
氦氣檢驗:往一個系統(tǒng)沖入1.3MPa空氣與0.2MPa氦氣的混合氣體,打置所需的壓力,靜置2h,從另一系統(tǒng)用氦氣檢測儀檢測氦氣的泄漏率,合格驗收率?芨2.2×10-5mbar1/s,約3g/y。
4.6參數(shù)分析
結合圖2、3、5,緊固力、殘留力和拉伸力都會隨扭矩(減薄率)的增大而上升,當達到波峰最大值后,則隨扭矩(減薄率)的增加而下降,因此,最佳的扭矩需滿足幾個條件:
(1)最小拉脫力必須大于標準要求,根據(jù)試壓壓力計算出拉脫力≥13.4KN。
(2)最佳參數(shù)脹接銅管經過氣密檢驗要求無發(fā)現(xiàn)有脹漏現(xiàn)象,脹口外觀好,脹接應在減薄率4%~8%范圍內選取合適脹接參數(shù)。
(3)工藝評定可以確認所需脹接參數(shù)T,當產品發(fā)生變化時,可在端面管板驗證脹接力矩參數(shù)T0,考慮力矩隨脹接長度而損失,因此,中間脹接扭矩取0.5~1%的補償,即T=T0 +0.5~1%T0。
5 結束語
我公司采用6道密封槽進行管板設計,用于加強中間脹接密封性;并將中間脹接工藝技術廣泛應用于多聯(lián)機組和螺桿機組當中,目前大多數(shù)中央空調大機產品均有所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B151-201管殼式換熱器[C].北京:國家技術質量監(jiān)督局,2012:70-71.
[2]汪雅芬.薄壁管脹接工藝及其應用[J].壓力容器,2003,(0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