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明月,馮智強
(天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300387)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傳記之一[1]。在所有的中國古代詩人當中,林語堂最偏愛的是蘇東坡,他在這位哲人身上看到了“現(xiàn)代精神”,作為中國文化史上影響力極大的“全能冠軍”,這位曠世奇才的人生閃耀著中國文化的古典魅力。在介紹蘇東坡經(jīng)歷的同時林語堂也講述了整個北宋王朝的興衰史,其中涉及宋代人文、社會、政治、生態(tài)、經(jīng)濟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將其英語文本譯成漢語的過程便是一種特殊的翻譯——回譯。
文化專有項指的是“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某些項目,由于在目標讀者的文化系統(tǒng)中不存在對應(yīng)項目或者與該項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原文中的功能和含義轉(zhuǎn)到譯文時發(fā)生翻譯困難”[2]?!昂霌P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智慧、溝通中西文明是林語堂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根本目的。”[3]回譯者的任務(w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將異語作品中的中國文化負載項完璧歸趙,重建原文與讀者間的文化親緣關(guān)系,讓中國讀者重新認識本國的歷史文化。關(guān)于《蘇東坡傳》在中國大陸比較通行的是張振玉先生的譯本[4]和宋碧云女士的譯本[5],本文將依據(jù)回譯的特點和要求,深入比較兩個中文譯本在文化專有項回譯處理上的得與失,其中涉及到的回譯的其他問題也將隨文做進一步分析和闡釋。
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中將語言中的文化信息符號分為五個方面,分別是“語言中的民族意識化符號、語言中的民族聲像化符號、語言中的民族社會化符號、語言中的民族地域化符號和語言中的民族物質(zhì)化符號”[6]。下文將據(jù)此分類具體分析《蘇東坡傳》的兩中譯本對其文化專有項是如何溯源與回歸的。
“語言中的民族意識化符號,包括產(chǎn)生這一文化的民族的一切觀念形態(tài)方面的語言信息,其中有反映該民族的世界觀、哲學觀、道德觀、價值觀以及宗教信仰。宗法制度、典章文物、倫理觀念、思維方式和思維特征的語言信息符號。”[6]130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的序言中評價蘇東坡,“由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和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思想觀念中冶煉出一種新的混合人生觀”[5]4。在講述蘇東坡的宗教思想時,作者多次提到儒家、道家等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觀念。
例1:According to Chinese belief,our present human life is merely a temporary form of existence upon this earth,and though we may not be aware of it,we may have been fairies ourselves in our previous existence and may become fairies again in our next.[1]289
譯文1:根據(jù)中國人的信念,現(xiàn)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間瞬息的存在,自己縱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輩子也會再度是神仙。[4]206
譯文2:依照中國人的信念,此生只是我們在地球上暫時的存在,我們的前生很可能是仙人,來世也會再度成仙,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5]172
張振玉在譯序中提到,“本書雖屬翻譯,但力避卅年代弱小民族自卑心理下之歐化文體”,但是仔細閱讀其譯文可知,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他并沒有完全遵循這一原則,以致有些譯文結(jié)構(gòu)死板,過于直譯。例如該句中,他將“our present human life”,“our previous existence”和“our next”分別譯為“現(xiàn)在的人生”“前生”和“下一輩子”顯得有些啰嗦,而且基本完全按照原文語序翻譯,使得譯文讀起來略有歧義。而宋碧云則調(diào)整了語序并用“此生”“前生”和“來世”三個結(jié)構(gòu)一致的詞語準確簡練地傳達了中國人的生死輪回觀念,這是讀者喜聞樂見的,尤其“再度成仙”一詞比張譯文的“再度是神仙”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也彰顯了其母語文化身份感。
例2:According to this system,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composed of five elements,gold wood,water,fire,and earth.Each of these stands for a principle,such as hardness,growth,fluidity,heat,gravity,etc.,principles which not only to the physical universe but also to life functions and human character and conduct,applicable,for instance,to a matrimonial match.[1]228
譯文1:根據(jù)中國的宇宙論,宇宙中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構(gòu)成。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代表一種性質(zhì),如同堅硬、生長、流動、熱、重等,這些性質(zhì)都具有一種宇宙的意義,不但用以指物質(zhì)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與人的個性行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4]170
譯文2:根據(jù)此一理論,世上一切事物都由金、木、水、火、土構(gòu)成。每一元素都代表一種原則,例如堅毅、成長、流動、熱、重力等,這些原則世界通行,不但可用在物質(zhì)界,也可以用于生命機能、人類性格和行為上,例如婚配就用的著。[5]139
回譯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辨析文化符號的過程。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zhì)觀,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代表一種“性質(zhì)”(principle),張譯文用詞比較準確,宋譯文中的“原則”一詞只翻譯了字面意思。“五行”學說多用于哲學、占卜等方面,哲學中的“宇宙”和“世界”兩詞意義是不同的,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因此張譯文的“宇宙”一詞準確傳達了中國古代的“宇宙本原論”。可見,譯者在詞匯選擇上要努力做到精準,要顧及詞匯的文化屬性,否則雖無礙理解,但終究是缺少了些文化情調(diào)。
“語言音位系統(tǒng)和文字系統(tǒng)都屬于語言中的民族聲像化符號。語言中聲像化符號象征性最強的是數(shù)以萬計的聲色詞、比喻詞、形象性詞語以及其他以聽覺與視覺為感應(yīng)媒介的聲、象、色描摹性詞語、成語諺語、俗語、歇后語、俚語,等等?!保?]130
例3:But to this day,“the lion’s roar”has become the standard reference to a nagging wife.If Su Tungpo had clearly referred to“a lioness’s roar,”the case could be better established.[1]271
譯文1:直到今天,“獅子吼”還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倘若蘇東坡說是“母獅吼”,就恰當多了。[4]196
譯文2:不過,“河東獅吼”至今仍是悍婦的標準形容詞。如果蘇東坡指明“母獅吼”,含義就確定多了。[5]162-163
蘇東坡的好友陳慥隱居龍丘,他的妻子柳氏老家河東(今山西),性情暴躁兇妒,每當陳歡歌宴舞之時就醋性大發(fā),于是蘇東坡作詩嘲笑陳慥“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張譯文將“a nagging wife”按字面意思直譯成“絮絮不休的妻子”,不如宋譯文的“悍婦”一詞準確,人們用“獅子吼”比喻彪悍強勢的婦人而不是嘮叨不休的妻子,而且宋譯文把“l(fā)ion’s roar”譯為“河東獅吼”,成功地調(diào)動了譯者自身的文化認知,將這個成語的來源和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準確地還原了。
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引用了幾百篇蘇東坡的詩詞,但是他在序言中提到,“原文中引用的詩,有的我譯英詩,有的因為句中有典故,譯成英詩之后古怪而不像詩,若不加冗長的注解,涵義仍然晦澀難解,我索性就采用散文略達文意了”[4]12。在這種情況下,英語譯文往往在句式上同漢語前原文相差甚遠,這無疑給譯者的回譯增添了困難。不過“雖然作者對前原文有不同的闡釋和解讀,但這并非憑空而來,而總是基于前原文,或者說是前原文的變體”[7]18。只要是引用的詩文,譯者就一定要準確還原,否則即使再優(yōu)秀的譯文也是存有遺憾的。
例4:“People are only little children.They like to talk about spirits and ghosts,”he said,“The ancient tale of Ch’u is pure fiction.The fairies do not have a sex life.”[1]63
譯文1:他說:“成年之人也仍不失其童稚之心,喜愛說神道鬼。楚辭中的故事神話,全是無稽之談。為神仙而耽溺于男女之欲者,未之有也?!保?]61
譯文2:“世人喜愛神,論說驚幼稚?!彼髟娬f:“楚賦亦虛傳,神仙安有是?!保?]38
這是林語堂譯自蘇東坡的長詩《巫山》里的幾句,宋碧云在譯者序里講到:“某些詩文有篇名或?qū)懽鲿r間可以參考,查起來還不太困難。有的引句除了上下的引號,沒有任何線索可查,只好用笨方法,依照林先生所列的參考書目一本一本、一頁一頁往下翻?!保?]5其實在上下文中,林語堂講到了巫峽和巫山。在這里,宋譯文做到了成功溯源,張振玉可能不熟悉此詩的出處,翻譯時沒有細致地查閱資料,也沒有關(guān)注上下文而是按個人理解親自譯了出來,雖然其譯文古樸典雅但終究不完美??梢姡刈g并不存在不可譯性,只存在溯源難易的問題,譯者要通過文本中提供的各種線索,盡可能地鎖定出處,克服文化傳播過程中發(fā)生的變譯和闡釋。
張振玉反對歐化譯文,他在著作《翻譯學概論》中多次講到以目的語為導向的翻譯方法。在《蘇東坡傳》的譯序中,他提到:“人說話時,先寫某某道,不先寫對白,然后再補注某某說;一個人說話,不先說半句,中間腰斬,補入誰說道,下面喘口氣再補半句,這種洋說法也完全避免?!保?]6他在《蘇東坡傳》類似上文的翻譯中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民族社會化符號十分豐富,例如,“反映民族習俗與風情以及人際的、社會的、階級的、群落的慣用稱呼、服飾、體語、行為特征、活動形式、生活方式的詞語”[6]131。
宋代官制、皇帝年號、稱呼輩份以及教育制度等冗繁復雜,譯成英語時困難頗多,再回譯成漢語時更是困難重重。張振玉在譯序里說:“翻譯此書時查證中文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官衙名、引用詩文等費時費事,難之又難,飽嘗其苦?!保?]5-6
宋碧云也提到,“因為背景是中國,專有名詞不能音譯,也不能意譯,必須查處中文的原名”[5]4。
在翻譯中,兩譯者基本上能準確還原這些中國文化專有項,這里重點討論二者各自失誤之處,見例5(表1)。
表1 宋譯文的不妥之處
在上例中,張譯文準確地還原了文化意象的本來面目?!皉ed-light district”對 應(yīng) 的 中 譯 文 應(yīng) 該 是 “勾 欄 院”,在 北 宋時,市民階級不斷擴大,由于文化娛樂的需要而出現(xiàn)了“勾欄”,這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可容納觀眾數(shù)千人,相當于現(xiàn)在的戲院?!癴loating horse”(秧馬)是種植水稻時,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從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張譯文重建了宋代的這種社會人文氛圍,使讀者能夠置身于歷史環(huán)境之中,而宋碧云譯文只是對這些文化詞語進行了字面翻譯,沒有追根尋源,反而被字面意思牽走了。
同樣,張譯文中也有翻譯的不妥之處,見例6(表2)。
表2 張譯文的不妥之處
“有些地名以及歷史人物屬客觀存在的專有名稱,應(yīng)還原到漢語中公認的書寫狀態(tài)?!保?]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頻繁使用威妥瑪形式表示一些人名、地名等文化詞匯,因其與我們現(xiàn)今通用的漢語拼音有很大不同,因此譯者在識別這些詞匯時會遇到障礙?!懊线_”是三國時期東漢人,本為劉璋部下,后降劉備,宋譯文做到了人名的準確還原。此外,宋譯文的一大特點就是在翻譯地名時,采用括號注釋的方法,將一些地名的古今名稱都譯出來,比如“Nanking”-“南京(金陵)”,“Huaiyang”-“淮陽(陳州)”,“Kwangtung”-“廣東(汀州)”,“Shangchiu”-“商丘(南都)”等。
林語堂在其英文原作的附錄中詳細列出了宋朝年譜,公元1064是宋英宗在位時期,宋仁宗在位時間是(公元1023-1063)。張振玉在翻譯時可能有些大意,導致誤譯,這對于回譯者來說是應(yīng)該竭力避免的?!半S著時代的變遷,屬于一個時代的器物、體制等可能會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而且時空阻隔和歷史沉淀使得譯者對于本國文化知識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播和演變變得陌生?!保?]15回譯的難處就在于如何復現(xiàn)過去的那些文化意象。
民族地域化符號是指“反映操某一種語言的民族或群落的自然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氣候條件與特征、山川、市鎮(zhèn)稱號等等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6]131。在傳記的開頭,林語堂詳細描述了蘇東坡出生之地——眉山的景色。
例7:At Loshan,then,as now,a traveler couls go up the Polikiang,or Glass River,in a junk to Meishan.The river received its name from its colour,for it was a deep crystal blue in winter,while in summer the torrents coming down from the mountains turned it into a murkey yellow.The river was a branch of the Min River,and as Meishan lay halfway between Loshan and the capital of the province,Chengtu,travelers who wanted to go to the capital had to pass through the towm.[1]21
譯文1:在樂山,當年也和現(xiàn)在一樣,旅客可以乘一小舟自玻璃江逆流而上直到眉山。玻璃江因其水色而得名,因為在冬季,水色晶瑩深藍;夏季之時,急流自山巒間奔流而至,水色深黃。玻璃江為岷江一支流,因眉山位于樂山與四川省會成都兩地之間,凡赴省會之游客,必須經(jīng)過眉山。[4]28-29
譯文2:在古代,游客可以和現(xiàn)在一樣,由樂山上溯玻璃江,乘帆船到眉山。玻璃江是岷江的支流,冬天呈透明的深藍色,夏天山上來的激流卻使它變得一片濁黃,由此得名。眉山位于樂山和四川省會程度之間,要到省會的游客必須經(jīng)過眉山。[5]14
張振玉①兩種文字之性質(zhì)不同,與原文文字本身不可分割之諸種美妙處,則不能于譯文中傳出。而兩種文字獨有之美,其與原文之美性質(zhì)相近者,或甚至不與原文之美相沖突者,譯者則須利用之,以提高譯文之美,藉以保持譯文之藝術(shù)價值,抵償原文之藝術(shù)損失,更有助于譯文成為不依賴于原文而能獨立之藝術(shù)。認為由于兩種語言存在差異,譯文無法完全傳達原文的美感,但是譯文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之美,只要不與原文之美發(fā)生沖突,譯者可以充分利用目的語優(yōu)勢,補償原文的藝術(shù)損失,創(chuàng)造譯文獨立的藝術(shù)價值。他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主要途徑就是使用半文半白的語言,發(fā)揮漢語四字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勢,如譯文中的“逆流而上”“晶瑩深藍”“奔流而至”“水色深黃”等詞語的運用。但是他過于依照原文的句序,使譯文有些詰屈,比如“玻璃江為岷江一支流”一句與下文聯(lián)系不大。相比之下,宋譯文傾向于運用意譯策略,遵循了林語堂的“句譯”標準,譯文也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8:The ten famous views of Hangchow include one on the east bank,called“Listening to the Oriole among Willow Waves.”Another place situsted on an islet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started by SuTungpo,is called “Three Pools Reflecting the Same Moon”.Truly,there is not a nook around the lake which does not thrill the tourist anew with a breathtaking surprise,in rain or shine.[1]381
譯文1: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東岸上的柳浪聞鶯;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島上,由蘇東坡興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確是,湖的四周沒一個角落不使游客覺得美麗出奇而感到蕩氣回腸的,在晴天也好,在雨中也好。[4]267
譯文2:杭州十景包括東岸的“柳浪聞鶯”,還有蘇東坡在湖心小島開發(fā)的“三潭印月”。無論晴雨,西湖沒有一個角落不使游客屏息驚嘆。[5]228-229
雖然張振玉在其著作《翻譯學概論》中一再強調(diào)以目的語為導向的翻譯策略,但在實際翻譯中,他還是過于忠實于原文的結(jié)構(gòu),以致譯文稍顯羅嗦,不太連貫。而宋碧云的譯文語言雖簡練,但完整地傳達了原文之意。她在譯文中多次加腳注,如此例中的“西湖之景”的介紹,不僅補償了原文的文化損失,而且喚起了中國讀者的文化認同感,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譯文效果更好。
“語言中,涉及物質(zhì)經(jīng)濟生活、日常用品及生產(chǎn)或生活工具、科技文化及設(shè)施等承載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6]131都可以看作是該語言的物質(zhì)化符號。
中醫(yī)作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醫(yī)學,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在翻譯這類物質(zhì)文化符號時,譯者要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找到這些文化信息符號所對應(yīng)的中文概念。
例9:the“Divine Powder”contains twenty herbs,including thorny limebrush,sickle-leaved hare’s ear,water plantain,licorice,wild cardamon,pig’s head(capersium abrotanoides),autumn root,magnolia officinalis,and acorus calamus.It incluedes also mabuang,or ephedra sinica,which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powerful stimulant to the production of gastric juice.[1]378
譯文1:有一個藥方叫“圣教子”,包括二十種藥材,其中有高良姜、厚樸、半夏、甘草、草豆蔻、木豬苓、柴胡、藿香、石膏蒲等,還包括麻黃,現(xiàn)在已經(jīng)證明是胃液分泌的強力興奮劑。[4]265
譯文2:“圣散子”包含二十種藥,有高良姜、厚樸、半夏、甘草、草豆蔻、木豬苓、柴胡、藿香和石膏蒲等,還有麻黃,如今已證明強力促進胃液分泌。[5]226
這些藥材名稱比較復雜,譯者要花大量時間來確定這些詞在中醫(yī)文化中的特定含義?!癉ivine Powder”是中醫(yī)里的名藥“圣散子”,并無“圣教子”一名,張譯文沒有做到譯名的準確還原。宋碧云加注釋,詳細列出了這二十種藥材,增加了讀者的中醫(yī)文化知識,同時也彰顯了譯者的主體性。例10見表3。
表3 《蘇東坡傳》涉及中醫(yī)內(nèi)容的兩種不同譯文
“stopping perspirarion”是“止汗”的意思,張振玉恰恰譯反了,“止汗”被譯成了“出汗”,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疏漏,可能是由于他在后邊的翻譯中有些急于求成,他在譯序中也提到,宋碧云的譯文早于他發(fā)表,“拙譯再拖延甚久,也許竟無脫稿之日”。此外,“purgative”譯成“凈腸”更符合中醫(yī)“凈腸通便”這一表達方式。可見,辨析文化符號需要譯者對某一領(lǐng)域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將這些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回譯成漢語時自由度是很小的,譯者要廣泛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才能在翻譯時得心應(yīng)手。
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比較了張譯文和宋譯文在文化專有項還原中的得與失??傮w上,張譯文語言風格古樸,敘述詳實,他通過半文半白的語言來調(diào)整“文風時尚”,縮小了譯語文本同前原文的歷史差距,有助于喚起讀者對宋代歷史的相關(guān)認知。宋譯文通篇以現(xiàn)代漢語加以敘述,通俗易懂,準確簡練,而且一大亮點是加腳注補充原文中缺失的文化信息,解釋文中難懂之處,或者提示讀者一些存有歷史爭議的事件或朝代時間。當然兩譯本也各有不足之處,張譯文中有些語言帶有翻譯腔,過于忠實導致譯文有時缺乏連貫性,而且有些文化專有項的翻譯并沒有準確溯源,而是按個人理解譯出,則雖然無礙理解,但終歸遺憾。類似的問題宋譯文中也有,宋碧云女士對某些文化詞語只進行了字面翻譯,沒有追根尋源,反而被字面意思牽走了。
回譯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翻譯的一大區(qū)別就是回譯有著明確的目的,那就是還原原作。在回譯過程中,時空的阻隔、作者的闡釋、譯者自身的文化水平等一些因素會影響譯者重建作品中的文化意象,這就要求譯者博覽群書,提高自身翻譯水平,熟知原文作者的文化觀、翻譯觀,做到譯家和作家的統(tǒng)一,客觀忠實地再現(xiàn)原作,正所謂返璞歸真最是信。當然,在回譯的過程中,譯文讀者的理解能力和閱讀習慣也要被考慮其中,讀者的反饋是評判譯文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譯者要實現(xiàn)原文作者向譯文讀者的轉(zhuǎn)換,在此點上,宋譯文更勝一籌。
[1] Lin Yutang.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2] 張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評介[J].中國翻譯,2004(1):18-23.
[3] 馮智強.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171.
[4] 林語堂.蘇東坡傳[M].張振玉,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 林語堂.蘇東坡傳[M].宋碧云,譯.武漢:武漢出版社,2013.
[6]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7] 葉晶晶.重建文化親緣關(guān)系——對回譯實踐過程的探索與分析[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8] 何子章.移民英文小說漢譯研究[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