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點,北京西城區(qū)西郊民巷73號門前,延伸出一條長長的隊伍,排隊的大多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他們在等待著進入中華遺囑庫第一登記處進行遺囑登記。自今年3月21日,中國首個公益遺囑庫——中華遺囑庫在北京啟動試點以來,這個一向安靜的小門小院就熱鬧起來了。
5月9日晚上7點,記者在北京東北四環(huán)外的一家咖啡館見到了如約而來的陳凱——中華遺囑庫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長褲、襯衫、皮鞋,黑白搭配,透出一名律師的干練。一落座,他對記者為了此次見面橫穿半個北京城連聲道歉——他太忙,只在晚飯時才能抽出點時間接受采訪。談到中華遺囑庫,他馬上調動出極大的熱情,向記者娓娓道來?!斑z囑庫每天只能為40個人辦理遺囑登記,但號已經排到了2014年。其實,再往后排就沒有意義了,因為試點很快會結束,接著會全面展開?!标悇P說。
“股神”離世后
2007年,陳凱年僅30歲,已是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這年發(fā)生在他身邊的幾件事,讓正當年的他開始思考人的身后事。
一位“股神”突然離世,由于生前沒有對身后財產分配作任何交代,他的6個兄弟姐妹紛紛找上門來,與他的妻子爭奪財產。后來,經陳凱從中調解,一家人總算沒鬧上法庭,妥善解決了遺產分配問題,但感情裂痕卻難再修復。與此同時,兩位正當壯年的客戶也找到他,討論身后財產分配問題。
也就在這一年前后,幾大名人遺產糾紛案進入公眾視野。香港華懋主席龔如心遺產官司、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遺產官司……“遺產糾紛不僅涉及財產最終落到誰手里,更重要的是,這嚴重影響家庭的和諧,甚至挑戰(zhàn)了家庭倫理?!标悇P說。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他開始深入研究遺囑和繼承安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編著成書,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江平稱贊陳凱,“開辟了一個更加全面而寬闊的法律服務空間與法學研究領域”。
但立遺囑這事落到實踐中,陳凱卻發(fā)現并不容易。“在西方,有從事登記和保管遺囑業(yè)務的律師事務所,但這種形式很難復制到國內。因為國內的律師業(yè)和國外差距太大:從法律上講,立遺囑這事應當是跟律所建立關系,但是在習慣上,中國人是找一個律師,而不是找律所;而國內律師的情況就很復雜了,首先有公信力的短板,其次跳槽、出國、生病都可能會影響到立遺囑的人。再說公證處,它雖然有公信力,但沒有實現全國聯網,以至于無法確認當事人立下的哪份遺囑是最后一份。對老百姓而言,花費多少也是一個考慮。一般找律師,少則五六千,多則一兩萬;公證處雖然錢少,但是手續(xù)很麻煩?!?/p>
新加坡2003年成立的遺囑登記署給了陳凱啟發(fā),“建立中華遺囑庫,可以同時彌補律師和公證處兩方面的短處。”說到中華遺囑庫北京試點最終啟動,陳凱笑稱自己是“貪天功的人”。自2009年,他開始擔任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法律顧問,就不停地向有關領導提出建立中華遺囑庫的思路,時隔近4年,這個項目在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的共同發(fā)起和北京市工商聯信息化分會的協辦下,終于開始運作。
密室攝像頭記錄一言一行
退休前,梁阿姨是一名高中生物老師,她一直有個心愿——將眼角膜捐給有需要的人。4年前,她在醫(yī)院辦理捐獻手續(xù)時,卻遇到了麻煩:醫(yī)生告訴她,得有家屬簽字才行,但她老伴已去世,唯一的女兒堅決不同意她的選擇。
中華遺囑庫解決了她的困境,遺囑庫的律師幫她訂了一份有附加義務的遺囑,明確女兒只有配合醫(yī)院完成角膜捐獻登記,才可以繼承她的遺產。
另一位老人楊德志則在遺囑上寫明,他的大兒子楊子龍不能繼承他的任何財產,末尾還特意加上4個字:“他太壞了?!?/p>
父子倆的恩怨始于楊子龍出生時。楊德志工作忙,妻子又在鄉(xiāng)下教書,楊子龍一出生便被交給大姨撫養(yǎng)。2000年大姨去世,他才搬來和父母及弟弟同住。20多歲的楊子龍不但不工作,還動不動就向父母要錢,甚至把家里的家電賣掉換錢,不高興時還毆打年邁的父母,逼得老兩口只好搬家。楊德志一直擔心他打房子的主意,不得不把自家北京二環(huán)邊上一套50多平方米房子的房產證日夜拴在腰上,這一拴就是6年。對這個兒子,楊德志又氣又恨,最終選擇在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作為維護自己尊嚴的最后手段。
“幸福的家庭和不幸的家庭都需要立遺囑”,陳凱說。北京西城區(qū)人民法院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從2007年起,該院受理的財產繼承糾紛案件每年遞增100多例,2011年已達596例,占家庭糾紛的39%,居家庭糾紛案件之首?!按蠖鄶等肆⑦z囑和身后財產分配有關,但有些人也會在遺囑中寫明自己的一些愿望,有人就提到要捐獻遺體,也有人在遺囑中寫上對自己后事的安排。立了遺囑以后,很多人會一下子覺得輕松了,從前可能存在的顧慮、擔憂一掃而光?!弊屗∠笞钌畹氖?,一個將近百歲的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來立遺囑,他要把全部財產留給一個身患殘疾的孩子,其他的子女也支持他這么做。
“如果子女不認可遺囑庫登記的遺囑該怎么辦?”記者問。陳凱很篤定地答道:“一份遺囑要經過咨詢、訂立、保管、傳遞、執(zhí)行幾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生效,如果有質疑,按照法律法規(guī),要由司法機關來判定,遺囑庫的免費程序足以讓這份遺囑有很強的證明力。”
為了解決遺囑真實性這個問題,中華遺囑庫在登記遺囑的密室安有攝像頭,將遺囑登記者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登記員將登記表上的信息一一念出并獲確認后,再錄入系統(tǒng),錄完后,登記員要掃描手寫遺囑,登記遺囑者也要手持遺囑面向攝像頭拍照留證,再在指紋器上留下指紋,最后簽字按手印。登記完成,遺囑正本和登記表則被放入檔案袋密封,連同電子版本一同存在銀行保險柜中。
從一個小細節(jié),就能看到陳凱他們的謹慎態(tài)度。有些人會手寫遺囑,用的就是普通打印紙或便箋紙,但這樣的紙難以符合遺囑需要長期保存的要求。為此,中華遺囑庫進口了潑酸防腐紙供人們免費使用,在國外這種紙專門用來書寫重要文件,不但保存時間長,而且還可以防止蟲蛀和避免人體汗液的侵蝕。
一份“幸福留言”
在經手了不少爭產案,又參與創(chuàng)建了中華遺囑庫之后,陳凱依然覺得讓中國人立遺囑這件事“很不容易”。“中國人是把遺囑和死聯系在一起的,忌諱談死,也就忌諱談遺囑。相對而言,西方人對這個事情看得就簡單得多,遺囑只是解決死亡后可能產生風險的預案,就像買保險。”但陳凱也樂觀地看到,和以前比,中國人的觀念已經有所轉變,一些人是主動接受了新事物,也有一些是被生活逼得接受了。
“觀念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做觀念轉變的推動者,讓人們認識到立遺囑是一種責任。”陳凱認為,這種責任首先是對家庭的責任,避免家庭糾紛,讓你的家人或朋友幸福和睦?!拔覀冞z囑庫有一個推廣名叫‘幸福留言’。即便你不在了,遺囑能讓你在乎的人未來生活得更好,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愛,這就是一種責任?!?/p>
采訪最后,記者猶豫再三,還是問出了那個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你自己立遺囑了嗎?”陳凱笑道:“不瞞你說,2009年左右,我也給自己立了一份遺囑。對我來說,那是一次心靈的沖擊和升華。平時,我一直忙于工作,在家時間很少,那時才發(fā)現,我是那么在乎親人們?!?/p>
編輯|李雪 美編|黃浩 圖編|傅聰
編審|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