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澤東做了一次白內(nèi)障摘除手術。據(jù)當年為他做手術的醫(yī)生唐由之、張淑芳講述,術后第五天,他第一次用眼讀書,讀的是一首詞《念奴嬌·登多景樓》,當讀到“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qū),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時,毛澤東放聲大哭,不能自已。英雄遲暮,格外向往當年金戈鐵馬的理想與情懷。這首詞的作者,就是南宋文學家、思想家陳亮,一個另類的狀元郎。
挑子還沒放在肩上就撂下了
陳亮是浙江永康人。史書上寫許多大人物的出生,往往伴隨異象,陳亮的稀奇之處是“生而目光有芒”,就是降生后一睜眼,眼睛里就有奇特的光芒,仿佛來到世間是帶著使命的。
當然,在那個時代,長得酷并不稀罕,有才那才是真的酷。陳亮“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shù)千言立就”,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才氣逼人,渾身上下都洋溢著一股豪邁的英雄之氣。年僅18歲時,他就洋洋灑灑地撰寫了20多篇論文,集之為《酌古論》,縱論古今英雄人物,從漢武帝到曹操,從韓信到馬援,從呂蒙到諸葛亮,頗有一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架勢。
當時的婺州(今浙江金華、永康一帶)郡守周葵看了這部書,驚嘆說:“他日國士也”。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周葵當上了副宰相,立刻聘請陳亮為幕賓,讓他得以與朝中俊杰之士接觸。周葵還親自披掛上陣,為陳亮講授《中庸》、《大學》,意圖是“談此可精性命之學”,期望把這位青年才俊納入道德性命之學的規(guī)范中去。可讓周葵失望的是,陳亮在深入學習了這些經(jīng)典之后,得出的結論竟然是:“那種空談的道德性命之學無補于實際”。所以,他不但沒有繼續(xù)研讀,還毅然背道而行,撰寫了《英豪錄》和《中興遺傳》兩部著作,冀圖從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中總結出南宋復國的借鑒。他的目標不是茍且圖安,而是抗金統(tǒng)一。
這樣的人,注定不會走一條尋常路。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陳亮“首貢于鄉(xiāng),旋入太學”,剛參加完鄉(xiāng)試,就被太學招攬了。第二年,朝廷與金人媾和。南宋朝廷上上下下都長出了一口氣,為暫時的和平而欣然,只有陳亮以為不可。他以布衣身份連上五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五論》。200年后的方孝儒,在讀到這五論時稱贊道:“士大夫厭厭無氣,有言責者不敢吐一詞,況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為狂,則以為妄”??上У氖?,這些上疏僅到了一些掌權的大臣手中,就被斥為狂妄,沒等皇帝過目,就被扔進了廢紙簍。
淳熙五年(1178年)春天,陳亮再次上疏孝宗皇帝,大膽批判一班大臣退讓求和、茍且求安,要求整治儒士們脫離實際的空談風,建議“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廢除和約,對金宣戰(zhàn),報仇雪恨。他還要求皇帝親自接見他,當面陳述抗金策略。這件事轟動了整個臨安城(今屬浙江杭州),因為這是平頭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
孝宗皇帝在讀罷陳亮的上疏之后,赫然震動,拍案叫絕,“欲榜朝堂以勵群臣”,準備把它貼在朝堂之上,讓那一幫文武大臣都受點教育。他還想“用種放故事,召令上殿,將擢用之”,來個破格錄取,直接讓陳亮入朝當官。
皇帝身邊總不缺機靈人,當時孝宗最寵信大臣曾覿(音同敵)。他敏感地嗅出了皇帝的心思,立馬搶先行動,連夜拜訪陳亮,要拍拍保不準就是未來政治新星的陳亮的馬屁。這是多好的人生機遇啊,入了皇帝的法眼,再有高官的力挺,而陳亮呢,在聽到曾覿來他家請求會面的消息后,居然跳墻跑了,原因是他看不起曾覿的人品。
不見曾覿也就罷了,孝宗皇帝又陸續(xù)派出幾個大臣去考察陳亮。稍有一點政治敏感性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可陳亮實在厭煩他們小兒科的提問,根本沒把這幾個大人放在眼里,不僅說話敷衍了事,而且臉色很難看,讓他們悻悻而歸。匯報的結果可以料想,陳亮肯定不會受重用了。但孝宗皇帝真的是愛才,還是決定給他個官當當,結果陳亮卻一如既往地不買賬,說:“我之所以上疏,是為了讓國家復興幾百年的基業(yè),難道只是用它來為自己弄個官當嗎?”說完,“拂袖而去”。于是,這當官的挑子還沒放在肩上,就被他撂下了。
與朱熹辯論了11年
在南宋一朝,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思想的莫過于以朱熹、陸九淵為代表的理學,其中朱熹更是居于宗主地位。他曾任經(jīng)筵官,給宋寧宗當過老師,所以在當時的文人里無人能望其項背。然而陳亮卻不買賬,對他空談性命之學的做法很不滿意,還譏諷理學家們都是“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
本來同為才高八斗的文人,陳亮與朱熹私交不錯。淳熙九年(1182年),陳亮曾至婺州拜訪朱熹,相處了10多天,朱熹也曾到永康回訪陳亮。兩人交往頻繁,對彼此的學問相當尊重,特別是陳亮,稱朱熹是“人中之龍”,還說“世途日狹,所賴以強人意者,唯君一人而已”,把朱熹簡直捧成了救世英雄。陳亮去見好友辛棄疾,還曾約朱熹在靠近福建的紫溪一聚,只是朱熹最終沒能成行。陳亮還曾寄送自己的文章向朱熹請教,朱熹的評價是“新論奇?zhèn)ゲ怀#嫠鶆?chuàng)見”,意思是陳亮的看法很有獨創(chuàng)性和思考性。但兩人在功利等問題的看法上黑白分明,一場爭論在所難免。
陳亮與朱熹的論戰(zhàn),是以書信的形式進行的,前后長達11年之久,內(nèi)容主要圍繞王霸、義利、天理、人欲等問題展開。朱熹認為“道”是超乎自然的,堯舜禹三王有義理之心,故它行于三代是為王道;而漢高祖、唐太宗是利欲之心,所以它行于漢唐則為霸道。義利不兩立,要“存天理,滅人欲”。對此,陳亮回信批駁說,漢武帝、唐太宗救民的功業(yè),與行王道的三代無異,王道之治正是通過霸道之業(yè)來實現(xiàn)的。所以,義要體現(xiàn)在利上,利也是義,義利可以雙行、雙贏。
他們的論爭雖然激烈,但僅限于學術之爭,在相互切磋、相互辯難的過程中,擴大了學問的社會影響。朱熹感慨地說:“陳同甫之學已行到江西,而浙人信響已多。家家談王霸,可畏!可畏!”陳亮的思想還對明清之際的黃宗羲、全祖望等人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與辛棄疾惺惺相惜
雖然和朱熹觀點不同,陳亮卻有自己的知己,那就是辛棄疾。
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冬天,陳亮自浙江永康出發(fā),頂風冒雪,跋涉了數(shù)百里前往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北郊,專程拜訪被彈劾并賦閑在家的辛棄疾。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久病在床的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一下子像吃了興奮劑。兩人雪中煮酒,在林中高歌,縱論天下大事,好不痛快。轉(zhuǎn)眼10多天過去了,陳亮要踏上歸程,辛棄疾戀戀不舍。陳亮走后第二天,他就頂風冒雪趕著車子去追。陳亮走的是官道,辛棄疾以為抄一條鄉(xiāng)間小道一定可以追上。不想又降大雪,追到一個叫鸕鶿林的地方,由于雪深泥滑,實在是沒有辦法再前進了。辛棄疾十分郁悶,獨自在旁邊的一個村子里喝了一通悶酒。半夜時分,他聽到遠處傳來那種悲切、嗚咽的笛聲,就想起祖國破碎的山河,想起和陳亮之間英雄相惜的感情,當即寫了一首《賀新郎》詞。詞中寫道:“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p>
后來,陳亮寄信索要一首詞以作紀念,辛棄疾即以這首《賀新郎》相贈。不久,陳亮以原韻回和一首,說:“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之后,兩人又如此詩詞相和幾番,留下一段文壇佳話。
辛棄疾成為陳亮的鐵哥們兒并不奇怪,因為他們身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是性格相近。陳亮去拜訪辛棄疾時,要過一個小橋,催馬躍了3次,馬都退了回來,于是大怒,一劍斬下馬頭,徒步走了過去。這種“豪杰”作派與“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辛棄疾是何其相近。這樣的兩個人不惺惺相惜成為死黨那才奇怪。
其次是志向相投。反對茍且偷安,堅決主張抗金統(tǒng)一是陳亮和辛棄疾一生的夢想。那首讓毛澤東痛哭的詞《念奴嬌·登多景樓》里就寫道:“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痛心疾首地批判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復中原的做法。辛棄疾更是一生都在追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第三是才氣相仿。陳亮“才氣超邁”,辛棄疾“壯聲英概”,詩詞風格都類似“關西大漢持鐵板唱‘大江東去’?!鼻宕膶W家劉熙載在《藝概》中就此評價道:“陳同甫與稼軒為友,其人才相若,詞亦相似?!?/p>
一個人,一輩子,如果有這樣一位朋友,是何等的幸事啊!
三次死里逃生
學問上,陳亮獨樹一幟,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也充滿了轉(zhuǎn)折。
1168年的那次鄉(xiāng)試后,陳亮曾兩次入京參加會試,可惜都沒能考中。他自己的解釋是:“亮聞古人之于文也,猶其為仕也,仕將以行其道也,文將以載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則雖仕何為”。暗示自己不想當官,沒考中也不奇怪。
不過,這并不是他最悲慘的經(jīng)歷。因為處處得罪權貴,他曾3次蒙冤入獄。
陳亮第一次入獄,是在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他在給皇帝上疏無果后,心中十分郁悶,回到家鄉(xiāng)一度“落魄醉酒,與邑之狂士飲”,結果喝高了,言語中對朝中權貴多有貶斥。別有用心的人將他的言行告發(fā)到了刑部,刑部尚書何澹以陳亮言行不規(guī)為由,把他黜出太學。陳亮不服,對他言詞上多有不恭。何澹惱羞成怒,竟將陳亮下了刑部大獄,鞭笞得體無完膚,并栽贓了他一個圖謀不軌的罪名。幸運的是,孝宗皇帝得知后,曾密遣左右查訪其事。等到刑部上奏時,他說了一句公道話:“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陳亮于是得免一死,逃過一劫。
第二次入獄是在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陳家家僮殺了人,而被害者又恰恰曾侮辱過陳亮的父親,他的家屬于是懷疑兇手是受陳亮指使,于是告了官。陳亮百口莫辯,又被押往大獄。幸得丞相王淮知道皇帝有不想讓陳亮死的意思,加之朋友盡力營救,“復得不死”。
第三次是在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一次鄉(xiāng)宴上,陳亮面前的盤碗中放置了一些胡椒,這是鄉(xiāng)里對待怪異之士的禮節(jié)。不巧的是,宴會后,與陳亮同坐一起的人突然暴死,陳亮又不明不白地被指控“置藥殺人”,入了大獄。好在有貴人在光宗面前極力開脫,陳亮才再次死里逃生。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后?!?,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春,就是陳亮走出監(jiān)獄的第二年,他又一次參加科舉,這回不僅考中了,而且還中了狀元。
據(jù)說,這完全是個意外:
光宗做事不太靠譜,孝宗把皇位都給他、退居重華宮當太上皇了,他還不按照禮節(jié)去朝拜孝宗。于是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光宗按時去看老爸。這事讓光宗很不滿,在那一年的殿試中,他出的題目就是:該不該去重華宮朝拜。對熟讀“科考指南”,套題做得都快吐了的舉子們來說,答這題簡直輕車熟路,一個字:“該。”唯有陳亮,雖歷經(jīng)坎坷,卻叛逆依舊。他回答說:“朝拜太上皇只是做給別人看的‘面子活兒’,一個皇帝只要把天下治理好了,收復失地,朝不朝拜已經(jīng)退休了的老爹并不重要?!边@番話正說到了光宗的心坎上,于是他毫不猶豫地把陳亮點成狀元。
陳亮大概是歷史上最另類的狀元了,他的登頂,恰恰是因為他不按儒家套路出牌。
中了狀元之后,陳亮被封為建康(今江蘇南京)軍簽判,這是他十分想去的地方,他很興奮??上У氖牵诟叭吻盎丶伊侠砑沂聲r,他得了一場急病,突然逝世,時年52歲。
陳亮是不幸的,“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身負一腔報國的熱血,卻壯志難酬;陳亮又是幸運的,“據(jù)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搖肢動骨”,他用一生不凡的足跡,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