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玲
【摘 要】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投資與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兩極。稅收影響投資偏好,通過稅收調節(jié),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領域;通過“營改增”降稅負、調結構;通過改革“個稅”調節(jié)收入分配等,刺激內需,促進中國經濟健康增長。
【關鍵詞】稅收調節(jié);稅制改革;經濟增長
一、引言
中國GDP的增長率在2007年之后突然回落,雖然在美國發(fā)生次貸危機中國政府于2009年陸續(xù)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后有所回升,但從之前20年10%左右的高位一路滑落到不足8%(2012年全年增長率為7.8%,2013年前三季度增長率為7.7%),這一減速現象還是引發(fā)海內外經濟學家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猜測。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從2013年季度數據而言,中國經濟數據已經見頂,今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增長可能放緩至7.5%,2014年將進一步放緩至6.9%。
2013年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土庫曼斯坦等五國媒體聯(lián)合采訪時說:“ 如果我們繼續(xù)以往的發(fā)展方式,我們會有更高的增長率。但是,在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上,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寧可主動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長遠發(fā)展問題?!?013年10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時也說:“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維持過去那樣的高速增長已不現實,但發(fā)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
無論是調節(jié)構的主動降低增長速度,還是內外部環(huán)境影響的被動放緩,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發(fā)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中國經濟必須發(fā)展,關鍵是如何健康發(fā)展。
稅收作為一個宏觀調控手段,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如何設計才能起到促進中國經濟健康良性發(fā)展的作用?
二、阻礙現行經濟健康增長的成因
(一)過度、粗放式投資導致經濟增速放緩
中國長期以來過度依賴“投資驅動”,不僅導致了產能過剩的危機,以至于現在維持人類生命的空氣、水和土壤都發(fā)生了問題。比如現行嚴重過剩的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鋼鐵等行業(yè)河北地區(qū)集中了將近四分之一的產能,這些行業(yè)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yè),京津冀最近兩年的霧霾天氣不能不說與之有一部分關系。國務院2013年9月12日發(fā)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提到:根據科學論證及評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共需投入1.75萬億元。那么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的治理又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說:“宏觀經濟每次出現問題,慣常的辦法是采用所謂“中國模式”,也就是威權主義的強勢政府去動員資源海量地投入去救市。例如2009年用4萬億投資,把GDP增長率拉到8%以上。當時有些人覺得非常得意,說我們率先走出了危機。實際上這是飲鴆止渴的辦法。粗放增長在宏觀經濟層面造成的問題,是貨幣超發(fā)、債務積累,最后導致宏觀經濟波動和增長減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索羅的研究發(fā)現,從長期來看,美國的經濟增長80%來源于技術和效率的進步而非資源投入。中國經濟要健康良性發(fā)展必須去除威權主義的強勢政府投資,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稅收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領域,拋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yè)。
(二)稅負過重及稅收調節(jié)不合理等問題導致消費動力不足,影響經濟健康發(fā)展
消費是拉動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在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中,消費是投資的動力,有更高層次的消費才有更高層次的投資需求。以美國經濟為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高達70%左右。中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也曾經達到過60%以上,但在過去的30多年里比例逐漸下降,尤其自2000年以后,下降的趨勢更加明顯,最近幾年只占GDP的38%左右。中國的消費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整體稅負過重
按國際可比的全口徑核算,中國的宏觀稅負占GDP比重已在35%左右。從理論上講,稅收增長來源于經濟增長,稅收收入增速應與GDP增速大體相當。但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稅收收入增速連續(xù)多年高于GDP增速,從1994年到2003年,GDP只增長了150%,而稅收收入卻增加了316%,對比相差一倍,2005年的GDP比1994年增加了280%,但稅收收入卻比1994年增加了461%。社會對連續(xù)多年的稅收收入增速過多反應強烈,“反稅”思潮泛起。造成目前宏觀稅負過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現行的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體系─包括增值稅、營業(yè)稅、消費稅等在內的間接稅占比過重,間接稅的最大缺點就是不能體現“量能負擔”。就目前國民收入呈現向政府集中的趨勢下,政府應處理好“國強”與“民富”的關系,我們不僅要重視“國強”,更要重視“民富”,特別是在國家經濟發(fā)展到現行階段,只有先實現“民富”,才能為“國強”提供長久而穩(wěn)固的支撐。中國2012年人均GDP已達61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之后,政府收入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應逐步下降,個人收入所占比重則應逐步上升,否則過重的稅收負擔可能會抑制消費,使經濟增速放緩。
2. 個人所得稅制設計不合理
就個人稅負水平來說,中國在全球處于較高的水平。據報道,我國澳門地區(qū)2012年在目前減稅、免稅基礎上,若澳門人年入30萬澳門元,實際納稅4690澳門元,政府再退稅60%,最終繳“個稅”1876澳門元。而如果中國大陸員工取得相當于30萬澳門元,1澳門元約等于0.76人民幣,按現行大陸個人所得稅計算,應納“個稅”人民幣8萬多元。近年來,盡管政府在不斷地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但物價水平正在以更快的速度上漲,百姓仍深感稅負之重。2011年中國對“個稅法”修改后,“個稅”起征點由2000元提高至3500元,納稅人數由約8400萬人減至約2400萬人,但其中納稅的6成仍是工薪族,并沒有擺脫“瘦鵝拔毛”的窘境。有統(tǒng)計顯示,65%的“個稅”來自占“個稅”繳納群體80%的中低收入者,而占“個稅”繳納群體20%的高收入者,卻占有銀行存款總量的80%,其繳納的“個稅”比例卻不到稅收收入總量的10%。所以我國的“個稅”偏離了它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理論初衷,淪為了“工薪稅”、“窮人稅”。
三、具體建議
(一)科學的設計稅收制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科技創(chuàng)新型、服務創(chuàng)新型產業(yè),促使經濟健康增長
1.加大對高科技企業(yè)所得稅的優(yōu)惠。(1)降低高科技企業(yè)所得稅稅率,由現行的15%降低到10%或更低水平,(2)現行的創(chuàng)業(yè)投資企業(yè)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抵扣規(guī)定改革方向上應放寬抵扣條件,由未上市中小高新企業(yè)擴大到所有高新技術企業(yè),(3)加大科技投入稅前抵扣。通過企業(yè)所得稅的這些優(yōu)惠政策,為全社會樹立一個風向標,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轉化為生產力,促進中國經濟健康增長。
2. 繼續(xù)推進“營改增”。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從2013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yè)和部分現代服務業(yè)“營改增”擴大到全國范圍內,后續(xù)應積極推進其他服務行業(yè)。從短期政策效應來看,“營改增”對于產業(yè)結構調整確實發(fā)揮了直接的促進作用。據一些資料反映,先行試點地區(qū)改革的效應已經顯現,較明顯地促進了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和就業(yè)率的提升。從全國數據看,1980年~2011年,我國服務業(yè)產出年均增長8.9%,整整比制造業(yè)同期11.6%的增長率低2.7%。“營改增”改革試點一年多,2013年上半年,服務業(yè)產出同比增長8.3%,明顯高于制造業(yè)和建筑業(yè)7.6%的增長率。這表明我國經濟結構正在開始向服務業(yè)傾斜,這對于我國的經濟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擴大消費稅征稅范圍。將部分嚴重污染環(huán)境、過度消耗資源的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等納入征稅范圍。從而更好助力經濟從高耗能、高污染行業(yè)轉型,促進中國經濟健康發(fā)展。
4.改革資源稅。征稅范圍應從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產等向水資源、森林資源擴大,征稅方式從部分從價計征向全部從價計征轉變。通過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由現行的部分從價計征改為全部從價計征,既能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過度開采及環(huán)境破壞,又能引導社會經濟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獲得資源、環(huán)境領域的雙重紅利。
稅收是影響投資偏好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消費稅及資源稅的改革,引導社會資金審慎進出資源型、高耗能領域,通過企業(yè)所得稅優(yōu)惠措施及“營改增”的全覆蓋,鼓勵企業(yè)積極進入高科技、服務型行業(yè),從而帶動中國經濟健康增長。
(二)降低稅負,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健康增長
1.降低間接稅比重,體現量能負擔原則
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整體放緩的形勢下,政府應優(yōu)先考慮整體減稅,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好的稅收環(huán)境,使企業(yè)得以休養(yǎng)生息。降低稅負應當從降低間接稅開始,西方發(fā)達國家大都以直接稅為主,中國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征信體系的建立,稅制建設上也應向直接稅靠攏;同時在現行稅制的基礎上全面推進以免征一定自住面積為前提的房地產稅為代表的財產稅制建設,適時推出遺產與贈與稅。
2.改革個人所得稅
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向應由目前的分類稅制轉向國際通行的綜合稅制,在對所得項目實行綜合計稅的同時,考慮引入“家庭”征稅單位,并逐漸形成“以家庭申報為主、個人申報為輔”的征稅方式,將納稅人家庭負擔,如贍養(yǎng)人口、家庭成員就業(yè)、教育、住房按揭貸款等情況計入抵扣因素。這樣才能發(fā)揮“個稅”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作用,廣大的中產階層稅負降低才有更強的購買力,整個社會經濟才會健康、持續(xù)增長。
綜上所述,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稅收應充分發(fā)揮其宏觀調控職能,通過制定稅收優(yōu)惠政策、不斷完善稅制,從而促進中國經濟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FT中文網 2013年10月28日
[2]劉劍文 陳立誠.《稅制改革應更加注重分配正義》.中國稅務報 2013-11-06
[3]倪紅日,《看清“營改增”的多重意義》 .中國稅務報 2013年10月25日
[4]數據來源:巨潮資訊網
[5]習近平、李克強講話資料: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