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開展卓越課堂改革中,提出了強化評價意識,突出評價的導向功能,并根據(jù)英語課的不同課型,結合“學本式卓越課堂”的核心理念設置相應的評價標準,通過評價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使之適應“學本式卓越課堂”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
關鍵詞:“學本式”卓越課堂;評價;導向
我們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其根本的理念就是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提出了以學生“自學、互學、展學、導學、評學”為核心的“學本式課堂”,“學本式卓越課堂”的基本模式是“先學后導、互助展評”,要求注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合作學習的效度和探究學習的深度,在這樣的模式下,呈現(xiàn)出“當堂自學、同伴助學、活動展學、互動評學、教師導學”的課堂形態(tài)。目標是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使中小學課堂實現(xiàn)由教師講授為中心向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全面轉型。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太深,老師們擔心學生自主學習不能達到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能力總是持懷疑的態(tài)度,所以,目前的狀況是課堂上雖然學生都是分組而坐,但教師的教學變化不大,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沒有給學生自主學習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比較普遍,究其根本的原因,除了思想上的認識不足外,最主要的是學校雖然作了要求,但沒有具體的“學本式”課堂的評價指標和檢測措施,致使課改流于形式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
在文章《我看杜郎口中學的評價機制》中,作者劉青梅認為杜朗口中學的成功源于他們有一套完善的評價機制,她認為杜朗口中學的課堂上學生熱烈、積極、嬉笑、自信背后的一種強大的支撐是評價機制,是評價讓杜郎口中學的教師放下架子成為“聽眾”“觀眾”,是評價讓杜郎口中學的學生“動”了起來、“活”了起來,而課堂就真正成為學生創(chuàng)造精彩、快樂學習的天堂。研究了杜朗口中學的評價標準后,給了我們莫大的啟示。
一、更新評價觀念,突出評價的導向功能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應該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老師盡快轉變教育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老師的教育創(chuàng)新意識,達到改進課堂教學的目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意味著對課堂教學中與教和學相關的各種因素的選擇和側重點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將促使老師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評價所側重的各種相關因素,并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中展示和發(fā)揮的重點,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淡化評價的甄別功能,讓老師們知道,評價是為了要老師按照評價標準調整教學行為,把課上好,所以,有必要在對教學做評價時,讓他們了解評價規(guī)則,為他們的教學起導向作用。上學期末,應立信職教中心的邀請對該校所有英語老師的課做了評價,第一次聽了三節(jié)課,總體感受是老師素質不錯,但是學生活動明顯不夠,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發(fā)揮,課堂有些死氣沉沉,通過課后的交流,讓老師們明確了對他們課的評價從哪些維度開展,在接下來的課中,由于了解評價標準,其余老師的課有了很大改觀,在課堂上加入了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充分展示、學生相互評價等環(huán)節(jié),使職高課堂煥發(fā)出了生機。
二、強化評價中教師的主體意識
通常情況下,學校領導、教研員到教室聽課,然后給個評價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從事課堂教學的老師始終是被動的,課后和他們交流時,他們很多人盡管點頭稱道,其實內(nèi)心不一定認同,因為他們并不認同這樣的評價標準。所以,在評價中突出老師的主體意識至關重要,哪些課是好課,哪些環(huán)節(jié)合理哪些不合理,哪些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在全區(qū)范圍內(nèi)推廣,哪些只能在重點學校推廣等,針對案例進行微格分析,組織老師交流討論,讓他們參與到評價標準的制定中來,因為只有得到老師認可的標準才會得到他們的接受。同時,讓老師明白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了解自己教學情況的一條關鍵途徑。通過他們認可的評價標準能夠有效地了解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點、亮點、特點和弱點,從而找到今后努力發(fā)展的基點和方向。
三、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針對課型靈活評價
雖然各校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課堂改革模式,如,重慶七中的168模式等,而這樣一些模式實際上是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的規(guī)范,老師們認為這個環(huán)節(jié)并不適應所有課型,如果把學科的各種課型規(guī)范到具體環(huán)節(jié)中,是否會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呢?為此,我們做了一定的嘗試。
中學英語課通常分為:詞匯課、聽說課、閱讀課、語法課、作業(yè)講評課等。如何把“先學后導、互助展評”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些不同的課型中有所體現(xiàn),并通過一種更合理的方式演繹出來,我們嘗試了分課型要求、分課型評價,例如,根據(jù)課程標準對詞匯的教學不外乎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認讀,第二層面是詞性、詞義辨析,第三層面是在句子中的運用,那么,這三個層面哪些是學生自學能夠做到的?哪些通過討論能做到?老師的職能是什么?老師們通過討論最后達成共識,那就是詞匯拼讀可以由學生自學,評價時可以把是否讓學生自學作為評價標準,小組相互抽讀,全班競賽展示,老師只能幫助學生拼讀,可以引導學生劃音節(jié),幫助學生感受重讀音節(jié),不能反復直接教讀。第二層面的詞性、詞義辨析學生可做的是借助字典,先預習,再展示,同時以造句的形式呈現(xiàn),通過這種根據(jù)具體課型的分析,并量化到具體行為,讓老師們意識到哪些是學生自己能夠做到的,評價時老師不能包辦代替,如果老師越位就不合格,具體形成兩個評價量表:(見85頁表1、表2)
針對聽說課、語法課、閱讀課等也采取類似這樣的分課型評價,這種根據(jù)英語學科不同課型的不同特點從教學環(huán)節(jié)給予具體規(guī)定,旨在讓老師們的課堂按照“學本式”課堂的模式形成基本規(guī)范,通過這個規(guī)范可以清晰看到我們期望老師的課是什么樣子的,我們的評價標準是什么,由于老師們了解并參與制訂了這個標準,明晰“學本式”課堂在學科的具體課型下的具體操作模式,使他們的教學有法可依,切實起到評價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徐世貴.怎樣聽課評課.1版.遼寧民族出版社,2000-04.
[2]文喆.課堂教學的本質與好課評價問題(之三).人民教育,2000(7).
(作者單位 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