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選了許多的小說作品,包括古典的四大名著,也不乏一些中外名家之精品。那么,教師如果能真正引導學生走進這些名著,達到一種高層次的審美愉悅,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提升他們的人格品位,將會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作為人的信仰和信念。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卻發(fā)現(xiàn)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一、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課文的解讀,忽視學生的感悟
在小說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設計精彩紛呈,精練的導入,對作家生平及文章背景的介紹有板有眼,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主題思想的提煉,嚴絲入扣的環(huán)節(jié)銜接,學生的回答經(jīng)過教師反復的點撥,朝著教師預設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及教參中的介紹,源源不斷地生硬地灌入到學生的頭腦中,取代了學生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冷靜而客觀的講解使課文變得索然無味。這樣學生不是自己去品味去賞析一篇文章,而是聽教師灌輸一篇文章,作為小說閱讀主體的學生無法體會閱讀過程中所伴隨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愉悅,自然就會使課本中小說的魅力因此消失殆盡,在課堂上學生無法表達自己的對文章的感悟,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品味文章,他們就不會對小說產(chǎn)生濃郁的興趣。那么,學完《智取生辰綱》,聽到學生說課堂內(nèi)的水滸沒有課外的水滸精彩,也就不足為奇了。
2.注重答案的同一性,輕視多元化的思考
小說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教學參考中歸納的主題代替豐富的小說意蘊,用傳統(tǒng)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來解讀所有的小說人物,用長期教學中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去梳理多元化結(jié)構(gòu)的小說情節(jié),并依據(jù)教材完全解讀或教參,對每班學生作出完全一致的指導,而不去注重學生思維的多樣化,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化,文章的時代特性與學生的理解難度,僵硬地把答案弄得整齊劃一,把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導向僵化及誤區(qū)。
例如,一次在聽一位教師講解《范進中舉》,他在歸納主題時提到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遭遇,深刻地體現(xiàn)了當時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這時,有個學生站起來說,不只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應該還有其他人,比如鄉(xiāng)鄰,他們并不是知識分子,但在小說中他們對范進的態(tài)度前后不一樣,范進中舉前,他的母親餓得眼睛都快看不見了,也不見有鄉(xiāng)鄰來幫助,而當范進中舉后他們卻主動拿米拿錢,幫著干著干那,還有胡屠夫,前面女婿借錢時,說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屁,也不借他錢,當聽說女婿中舉后,又說他早知道女婿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他和他的女兒早就有眼光,這些小市民態(tài)度的變化也體現(xiàn)出了科舉制度使他們中毒至深。這個學生發(fā)言完以后,教師說這個問題我們下來再進行探討,也許是教師在預設答案時,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也許這個看法沒有出現(xiàn)在教材解讀上,當最后教師在做課堂小結(jié)時,還是沒有提到這個學生的說法。這也許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沒有注重學生多元化的思考,講求答案的一致性吧。
3.沿襲程式化的模式,遏制創(chuàng)新式的思辨
部分學校教師的小說教學流于公式化、簡單化、概念化、標簽化。教師上課先介紹寫作背景與作者,再指導學生閱讀,然后歸納小說主題,按照預設好的答案去分析人物形象,把這一切一股腦兒地灌輸?shù)綄W生的頭腦中。這種教學模式只會增強學生對語文課的厭倦和冷漠,一成不變的課堂氣氛嚴重地窒息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遏制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二、針對以上問題采取的措施
小說的教學要改變,理念更新是基礎,回歸小說本體是關(guān)鍵。因此,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1.重視學生對文本的閱讀
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去思考、去探求,在頭腦中形成屬于自己認知中的問題,這樣會激發(fā)他們自己的求知欲,在與同學交流或得到老師點撥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見解,而不是被動地去聽老師設計的問題與答案,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diào)動起來,自然也就對小說喜歡了。
我們也知道,小說的精彩往往在文中的細微之處體現(xiàn),若不加強對課文本身的閱讀,如何能品味到文章的妙處呢?況且小說大多數(shù)篇幅較長,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提到文中所有的亮點或關(guān)鍵點,而這恰恰要學生自己在反復的閱讀中去尋找、去探求,這樣才能多角度地去挖掘文本的精妙之處。
2.注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蓖粋€文學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他不同的解讀,讀者的年齡層次、出發(fā)點、側(cè)重點及生活境遇的不同,都會使他們對同一文章的體悟不同,這樣一來,不同的見解會直接導致答案的不唯一,較之教師羅列出的答案,將會顯得異彩紛呈。教師答案預設的多元化,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能使課堂的趣味性增多,使學生愛上語文,愛上小說。
3.化僵化為靈動
許多教師往往一講小說,就會使用固定的步驟,不論古今中外,一律用一種模式去設計每堂課的內(nèi)容,先干什么,再做什么,絲毫也不變化,時間久了,容易讓學生疲倦。有些教師課還沒上,學生就能瞇著眼背出他上課的流程,這樣的課堂自然不會吸引學生的眼球。
每篇小說都有它的獨到之美,教師應該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不同找到其合適的切入點,運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感受到新意,而不是一成不變地套用同一種模式,這樣教學的效果自然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學本就是不斷探索前進的過程,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理念及方法,這樣才能使中學的小說教學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渭源縣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