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學好詩歌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起到良好的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詩歌;教學;探索
一些古典詩歌形成的環(huán)境及構成的意象距離學生生活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學識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加上傳統(tǒng)教學采用解釋、翻譯的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意境美,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枯燥無味。為了克服以上出現(xiàn)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談一談實踐中粗淺的做法。
一、多讀成誦,潛移默化地感悟
詩歌的重要特點是富有鮮明節(jié)奏的音樂美。朗讀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將我們更快更深入地帶入其中,進入詩的意境。在剛接觸一首新詩時,首先要進行朗讀訓練,這時候的朗讀屬于機械誦讀。應根據(jù)詩的基礎,做到發(fā)音準確、抑揚、頓挫、重音、停頓、速度要適當,形式可多樣,這樣才能逐步領會詩歌的味道,把握詩的基本情調(diào)和情緒。詩歌最主要的特征是言簡意賅,句和句間是不受嚴格字數(shù)限制的,一般沒有關聯(lián)詞語相互之間銜接,但詩歌本身又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其次,領略詩歌中的哲理。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所要體現(xiàn)的是頑強的新生力量的哲理,“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要體現(xiàn)的是近大遠小的透視哲理。在學生理解了詩歌大體意思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有助于他們讀出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二、把握關鍵詞,理解詩歌內(nèi)涵
詩歌教學中,引導學生針對關鍵字句的揣摩,既能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又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例如,王勃《郊興》中的詩句“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边@句詩中,“濕”言“光”,“疏”言“影”,王勃所要表現(xiàn)的春雨情景是,春雨下的時間很短很急,雨后日出,花兒經(jīng)過春雨的洗滌,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滋潤。此處的“花光濕”中的“濕”字極為形象?!肮狻弊诛@得花更加鮮艷奪目,“光”字體現(xiàn)了花兒的風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葉影清疏,一個“疏”字,呈現(xiàn)出日光從葉影透出的稀稀落落場景。既表達出生活的真實場景,又體現(xiàn)得很有詩情,用字精妙于此。這兩個詞用得非常精妙,是整首詩歌的精華之處。
初中學生的古詩詞知識積累相對貧乏,抓住關鍵字詞,是掌握詩詞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鑒賞《游山西村》容易理解詩作贊美農(nóng)村風光和淳樸的民俗,流露出學生熱愛農(nóng)村生活的情感,總覺得平淡無奇,無過人之處。于是要求學生重點分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疑”表現(xiàn)出作者的疑慮、猜想;“又”則表達出作者出乎意料的驚喜之情?!吧街厮畯汀保恢刂厣?,一彎彎水,仿佛無窮無盡,讓人十分疑惑;就在疑惑難以解答的時候,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隱現(xiàn)于花木扶疏之間——“柳暗花明又一村”。詩的構架已然明了,學生也能體會到詩中所包含的哲理:事物發(fā)展的趨勢是向前進的,而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們要擁有樂觀主義精神,為走曲折的道路做好準備。關鍵字詞的把握和解析,能夠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水平,所以,古詩詞教學中必須加以重視。
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感悟意境。想象與聯(lián)想,是欣賞古詩文的一把鑰匙。實際上,前文所述意象的欣賞、情感的把握,都是需要想象與聯(lián)想來參與的??梢哉f,讀者對古詩文的欣賞,自始至終都無法脫離想象與聯(lián)想這一主觀能動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與聯(lián)想,去主動“創(chuàng)境”,是使學生領悟古詩文意境美的必經(jīng)途徑。課文中給學生列出的古詩文,大多是情景交融,有著優(yōu)美意境的典范之作。在學生朗讀課文之后,啟發(fā)學生:讀了這篇課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如果學生真的用心領悟,答案必是“色彩斑斕”的。只要是他們的真情實感,答案越多樣,主觀能動性就越得到了發(fā)揮,也就說明學生已深入其境,深得其情了。聯(lián)想與想象是由象入境,由淺入深,由實入虛的重要手段。
用改寫來拓展詩歌的內(nèi)涵,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詩歌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詩歌教學中,由于詩歌限于篇幅,往往是點到為止,從而留下空白,即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要體會“意無窮”,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還可以適當?shù)丶右匝a充??梢砸龑W生從擴充句子入手,從讀詩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多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把詩歌改寫成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詩,或者是擴充為寫景敘事性散文,這樣領會詩歌的內(nèi)涵就不是一件難事了。有一位學生將《舟過安仁》這樣改道:潺潺溪流繞遠山,綿矣。溪邊垂柳擺舞姿,美矣。山上紅花正開艷,旺矣。山中鳥鳴盡顯喉,亮矣。一葉小舟坐兩童,自在。撐傘使風慢前行,妙哉。舟過河面,微波蕩漾,身披霞光,無限悠哉!這樣既給人留白的空間,又像音樂一樣給人以聲和畫的欣賞,還是一次極好的深度的習作鍛煉。能寫出如此生動的文字,領會詩境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總之,古典詩歌的教學既要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又要自己不斷地探索,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做法,讓詩歌的課堂充滿生機,一定會有很好的收獲。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qū)郭猛實驗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