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時,我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了語文練習冊上這樣一篇短文《傳遞貝多芬的吻》,文章大致是講一位旅外的鋼琴演奏家,回國后辦了一個鋼琴培訓班,招收的對象主要是少兒。雖然這些孩子大都不適合練鋼琴,但他很喜歡這些孩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啟發(fā)他們對音樂的領悟,試圖從人格上影響他們。每當孩子演奏完曲子,他都會來到孩子的身后,輕輕拍拍孩子的肩,說:“不錯,有進步?!比缓笏麜镜街v臺上,當著全班孩子的面夸獎哪個孩子哪個樂章彈奏得好。后來在一次少兒鋼琴大賽中,他教的一位并沒有多大音樂天賦的孩子竟脫穎而出。原來這位旅外鋼琴家在自己當年的求學之路上,因為鋼琴彈得并不怎樣常常受到老師的責備而感到自卑,甚至一度想要放棄。這時偶然的一個機會他遇到了一位演奏家,在他彈奏完畢后站起身來,在他的額頭上輕吻了一下,說:“我的孩子,這個吻來自貝多芬。多年前我的老師把這個吻傳遞給我,現在我把它送給你,好好照料這個貝多芬的吻。”就是這一吻,讓他從此以后甩掉了所有的自卑,成為現在的鋼琴家。當他回到國內,看到自己的學生時,他要把這個來自貝多芬的吻傳遞下去,只不過按照中國人的習俗,把它改成了輕輕地拍肩。
當時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就感觸頗多,鋼琴家用心用愛教育自己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自己何不是更應該將這“貝多芬之吻”傳遞下去?可是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又真正做到過多少呢?看來多么容易做到的賞識教育,卻值得我去深入學習、思考……
常年做老師的我們也許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為了使孩子更聰明,老師卻說其太笨;為了使孩子變好,老師卻說其壞;為了使孩子細心,老師怨孩子粗心;為了使孩子動作快,而孩子得到的評價卻是慢……愛心傷童心,總是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于是,一雙雙明亮的眼睛暗淡無光,孩子的志氣一天天消沉,喪失了自尊和自信,真的就越來越不行了??杀奈覀兏静恢篮⒆訆^發(fā)進取的嫩芽正是這樣被自己親手掐掉的。
要想徹底改變現狀,“賞識教育”必不可少。教育不是給予,而是欣賞、是喚醒。它的奧秘就在于抓住孩子被關注、被尊重的心理,充分肯定孩子,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中堅信孩子行,寬容地承認差異,允許失敗。就像那位旅外鋼琴家一樣,輕輕地一拍肩,溫暖的一句話,就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終這位學生在“我能行”的滋潤中獲得成功。
有一位學生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我的成績總是在倒數十名內,座位也總是在角落里,我在教師和同學的眼中是“灰色人物”,是學困生,其實我覺得自己除了學習成績差點外,其他方面也挺不錯的,性格開朗、球技也蠻高超、歌唱得也很棒,但無奈的成績總讓我抬不起頭。顯然,這位學生在學習面前畏懼了。教師肯定了他的優(yōu)點,同時給他講了愛因斯坦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教師在手工課上布置做一個小木凳,愛因斯坦做了一只粗糙簡陋的小木凳,其中一條凳腳還做偏了。教師失望地搖頭問:“同學們,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爆發(fā)出一陣嘲笑,教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挖苦說:“我想世界上恐怕沒有比這更差的凳子了?!睈垡蛩固?jié)M臉通紅地站起來,大聲地對教師說:“有,有的,還有比這更差的凳子,因為它是我第三次做的,比前兩只還強呢?!敝v完這個故事后,教師問學生:“你說是什么使愛因斯坦成為一代科學巨匠的?”“不怕失敗的精神與自信?!苯處煂@位學生說:“對,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自信,讓愛因斯坦成為一代科學巨匠。你有信心趕上前面一名學生嗎?”他充滿信心,肯定地大聲說:“行,我能行。”
當教師有了像鋼琴家一樣的愛,就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就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就會有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果我們都發(fā)自內心地繼續(xù)傳遞“貝多芬之吻”,向學生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語言去打動他們、感化他們、啟發(fā)他們、誘導他們,讓他們增強信心和勇氣,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奮起直追,最終他們都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
(作者單位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qū)黃集鎮(zhèn)太山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