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老城里滿族多,帶得全城人都禮多。禮多挺好的,尤其辦喜事,顯得隆重熱鬧。早些年訂婚“改口”,準新娘稱呼未來公婆“爸爸、媽媽”,給101塊,寓準新娘“百里挑一”。這幾年給10000.1元,是“萬里挑一”了。那天老何我主持,準新娘小聲問:“何老師,有沒有‘百萬挑一’這詞?”我說:“有,是百萬軍中一上將,你想上陣?”
她想想說:“我還是上轎吧?!?/p>
娶媳婦,現(xiàn)今獨生子女,擱誰家都是大事。而且,都不差錢,新媳婦甭管長啥樣,都得“萬里挑一”。肯定還有10萬20萬的,百萬也不是不可能,就是叫著不順口。這很好,表明新人之間有感情,不以模樣為唯一標準。時下把這些禮數(shù)都走下來,如果公婆是工薪階層,確實得咬咬牙。置辦房子,給“改口錢”,還得給“三金”(金戒指、金項鏈、金耳環(huán)),也有給銀行卡的,少不了三五萬,讓人家自己去買。如此“大方”,也就是希望小兩口順順當當過下去,別像小孩過家家,玩玩打起來不玩了。后來,為示鄭重,又重視婚禮中的“證婚”,包括證婚人的身份,得找位有名望的,還有“證婚詞”,能留下些有紀念意義的文字。
老何有幸,這幾年沒少擔當這一角色。先是給親威的孩子證婚,后來就給朋友,還有朋友的朋友的孩子證。為此我還創(chuàng)作了一篇《證婚冊文》。用小楷寫出,裱成呈旨狀,遂成一篇很好的書法作品,都當寶貝掛在新房里。一經(jīng)展示,很快就讓一些婚慶公司抄襲去,有人說他們侵犯了你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我說侵就侵吧,不侵不熱鬧。
如今婚宴越辦越大了。避暑山莊對面有個山莊賓館,內(nèi)中有上世紀60年代建的一個大餐廳。當初主要為開三級干部會或全區(qū)活學活用大會建的,后來沒了這些大活動,就要拆了。沒想到時來運轉(zhuǎn),現(xiàn)在重新裝修又極紅火起來。原因就在面積大,大廳寬綽綽能擺80桌。算一算,一桌最少888元,一頓80桌下來,店家收獲多少?如此,就難怪店家熱情相待,正宴之前,還有小范圍試吃。那天隨朋友去了五桌人,吃完說是試吃。白吃,真大方。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家不心疼。
娶一個“萬里挑一”的媳婦,得提前好幾個月訂宴席。喜日時,大廳門口擺著喜臺,分男方女方各收禮金。眼下最低不少于200元,一般有些交情的都是500、600元。估計這數(shù)很快又得漲了。就餐過程中要逐桌簽字祝賀,意在弄清誰隨了禮卻未吃飯,日后還要補上。這二年婚宴讓婚慶公司弄得奢華而又復雜,一般從主持人開場白始,一對新人閃亮登場,雙方父母上臺,證婚,新人交換信物,表白心意,父母講話,來賓講話等等,全部程序下來,起碼不少于40分鐘。隨后喝起喜酒,臺上還有節(jié)目。許多自發(fā)的歌友團,平時在公園里唱,有人請就去喜宴上唱。遇上婚宴多,這邊唱了又去那邊唱,名角趕場似的。
娶個“萬里挑一”的媳婦,場面越紅火越好,于是就求名人寫祝賀的詞。我用紅宣寫“天地同春”“天作之合”大字,人家裝裱好掛在當場,挺添氣氛的,這二年寫了不下幾十幅。曾給一位老朋友孩子寫過一幅“龍鳳呈祥”,沒過多久,再一打聽,離了。想想劉備與孫尚香,打那,再不寫這詞了。當然,那跟寫什么詞沒關(guān)系,關(guān)鍵在于是不是真的“萬里挑一”:如果真夠到那份上,明星似的,麻煩可能多些;誤將自己真當成“萬里挑一”的,也讓人不省心。最好的是平常心,什么百里萬里挑一,別當回事。改了口,拿了錢,該買啥買啥,往下想著好好過日子就是了。
不過,也見過一次婚禮主持人太懶,那新娘子練鐵餅的,明明又粗又壯,他介紹詞也不改改,還當“萬里挑一”贊美,說亭亭玉立貌似天仙。結(jié)果新娘子倒是高興了,來客卻沒了食欲,把飯菜都剩下了。
熱河老城內(nèi)有旱河,旱河邊從來都是熱鬧去處。去年夏天,開了夜市,牌樓霓虹燈三字還很時髦:“夜經(jīng)濟”。與老伴、外孫去小吃幾樣,吃完出來,老伴說:“一點也不經(jīng)濟。”
真的不便宜,但不便宜還有那么多人吃,要是真便宜,包子一塊錢五個,連鍋都得讓人端走。去年包子平均一塊錢一個,兩口一塊錢。今年牛肉價格暴漲,明年該兩塊一個,一口一塊錢。嘴大的,一口兩塊。
我母親在世時,操心柴米油鹽,新舊對比,感悟頗深,曾言過日子,一怕無錢進家,二怕錢不禁花。甚有道理:男人歸來口袋空空,女人本事再大也得挨餓;男人拎回一面口袋錢,也扛不住物價一日三漲。當然,這說的是昔日。但昔日里也有個對比,電影《城南舊事》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事。當時魯迅先生的科級月薪,是300大洋,時一袋白面一塊大洋。而到解放前夕,上海市民扛著成捆的法幣買東西,錢跟手紙也差不多了。
滄海桑田,往事如煙。那日突然從報上看到“保護錢袋子”這幾個字,還真是挺不習慣的。待靜下心想想,就覺出自己的觀念確是陳舊了。前些天有人寫小文,說他父親一輩子省吃儉用,去世留下300塊錢。他們存起來留作紀念。轉(zhuǎn)眼20多年過去,這300塊錢也就能買10多斤肉了。忽然就問,依然活著的人,先前存的錢,難道也是這般結(jié)果?于是就佩服早早將錢投到房產(chǎn)、古玩乃至黃金的人,那真是些聰明人呀。只是得利也需操心,天下還是圖省心的人多,眼睜睜看著“存款等價肉”的分量在減小,也就只能嘆口氣罷了。何況還有一句寬心話:也不是咱一個人……
但又無須慌張,也不必焦躁。畢竟不是低工資的時代了。這邊漲工資,那邊漲物價。倒過來,那邊漲物價,這邊漲工資。漲來漲去,除了存在銀行的錢貶值許多,眼前日子還是蠻可以過得下去,而且過得還不錯。倘不為房奴、車奴,又有手持退休金的老人為后盾,兩代人捧著一個第三代,照樣可以想吃嘛吃嘛,還得加著小心,別吃出個小胖子,還得減肥。
記得那次鐵路出了事,減速也有減價。其實房價、物價也有這個問題,但卻不能下個令就能減小來。幾番國幾條,用心良苦,壓來壓去也沒壓住。但或許如不這么壓,早漲得局面大亂了。所以,該知足就知足,能快樂就快樂,一旦“人死了,錢沒花了”,也確實是個遺憾。但中國人為兒孫著想的心很重,更怕“人活著,錢沒了”,所以,保護好自己錢袋子,確實重要。
古往今來,有大錢袋的富人掙錢的路寬,日進斗金,少有“保護錢袋子”的概念,只想張開錢袋子往里吸錢;低收入和貧困者掙了也吃了,沒個像樣的錢袋子,也少有“保護錢袋子”的感覺;對“保護”這詞最敏感的,是原先心態(tài)比較樂觀有穩(wěn)定收入如工薪一族和個體小生意人等。他們或多或少有個不大不小的“錢包”,入出平衡否,關(guān)系到切身利益方方面面。錢包悄然癟下去,又沒遭賊,當然心急……
記得我們小時,沒錢,用紙疊錢包,可見對錢的企盼。參加工作,掙不多點錢,就買個錢包,足見錢的珍貴?,F(xiàn)在變了,上街還用錢包的,或是年輕的女士,要時髦,錢包本身也是工藝品;或是小老板(大老板有秘書),包里裝這卡那卡,便于動手操作;再就是玩“丟錢包”的,里面全是紙錢,露一摞紅邊兒……
更多的人都沒錢包了,往口袋一塞就是了。這既顯出當下錢多了,也顯出錢毛了?,F(xiàn)在買東西找一毛兩毛要不要無所謂,是好事,可假如變成一塊兩塊十塊二十塊也無所謂,那可就麻煩了,而且麻煩大了。
那天吃飯時有個朋友說:保護錢袋子的最好方法,是把錢全花光??苫鼗刭I單時,他都上洗手間,你說他說得對不對?
念經(jīng)收費嗎?老何知道《西游記》里唐僧不收。唐僧的原型玄奘自幼聰慧好學,20多歲就是著名的大德高僧。以他的身份,人在長安,到各地講經(jīng),絕對收入頗豐。但玄奘不圖名不求利,放著好處不得,卻不辭千辛萬苦西去取經(jīng)。這是什么精神?這是當了和尚(名人)就要念真經(jīng)的精神。
如今不同了,老何在此有打油詩一首——“名家少閑月,‘三伏’人倍忙。夜來歸航起,腰包鼓囊囊?!笔钇谑切┖萌兆樱∶颐χ鴳礁鞯赜绕涫菤夂驔鏊牡胤?,去“念經(jīng)”、去“創(chuàng)收”。有道是行者忙,寺院更忙。各地忙著“請進來”,接賓客、擺盛宴、開研討、游景點、送禮品、發(fā)酬金。有位東北朋友告訴我,花費多少不好說什么,但從當?shù)孛襟w報道出來的“經(jīng)文”摘要看,有的還行,但也有的實在叫人不敢恭維:一是所言之事,當?shù)匕傩諑缀跞巳私灾翢o新鮮之處;二是立意措辭也未超過當?shù)匦∨訉в味嗌伲y以品配大家名諱。這就好比一個外國人站在天安門廣場,向北京人介紹這個是前門那個是天安門;或一中國人到巴黎,向法國人介紹那個高高的叫什么鐵塔……看似笑話,實則真有,而且業(yè)務紅火。
我說也不盡然,外來的“和尚”確有高水平的。上世紀80年代初,農(nóng)村乍搞聯(lián)產(chǎn)承包,思想阻力不小。我那時當理論教員,學員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課很不好講,尤其聯(lián)系實際,真就有人倒背如流一段段語錄,表示不贊成。人微言輕,水平有限,我們本地“和尚”念出的“經(jīng)”有點不管用。后來多虧上面請來高人,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吳江作報告。直講得會場里鴉雀無聲,人人生怕少聽了一句。至今一提起解放思想,大家都不約而同想起那場景。什么是外來的“和尚”念出“真經(jīng)”,這就是。“真經(jīng)”就是有真知灼見,與當?shù)禺敃r的實際緊密相聯(lián),讓人聽了有收獲有感悟增智慧明道理。
早年請人來講講,除了高等院校教學需要,一般行政部門很少請。后來提倡“走出去,請進來”,這種事就多而且特多起來。受惠最大的先是國家級的專家,身居京城的學者,及至海外洋博士。要說這些人在某個領域?qū)W有專長,還確是有“真經(jīng)”可念的;但往后有些行政人員不甘寂寞,東拼西湊弄個稿子,到哪兒都這一套,長了,也就沒有什么真經(jīng)可言了。再往后,掛一串串名銜的人越來越多,名家隊伍不斷擴編,正規(guī)雜牌難分,就有點亂了。再再往后,邀請函滿天飛,名家“跑片”一般穿梭。隨身帶個電腦,到了賓館,酒足飯飽搜出幾條,穿靴戴帽,大作轉(zhuǎn)眼即成,于是水貨就源源不絕而來。
殊不知眼下不比當初,當初和尚念完下面興許沒聽懂。這會兒又是錄音又是錄像,這廂才閉口,那廂文字圖像都出來了。倘若找本當?shù)芈糜涡宰訉Ρ戎纯?,看高出人家多少,沒高出去。到了餐廳:各位“和尚”,尚能飯否?
回答是甭管廉頗能不能飯否,俺們這些灑家是沒得問題,且能食一桶也。緣由何在,又答:只要當?shù)氐淖〕植环锤?,咱就是把?jīng)念成白水一杯,也照樣住高間吃大餐拿高價“念經(jīng)”費?;蛟S還理直氣壯:如今和尚比真經(jīng)多,若非真經(jīng)不可,那得急死多少和尚!
“外來和尚好念經(jīng)”,有時甚至還需要高鼻子藍眼睛的洋和尚。認識一位知青朋友是混血兒,曾在電影里當過群眾演員,扮外國人。有一次他到一鄉(xiāng)鎮(zhèn)集上買點蘑菇,正討價還價,忽然有人替他付錢,然后被拉到主席臺前,一通拍照后又送回集上。事后才知道那是當?shù)馗愕囊粓稣猩虝?,他臨時客串了一次外商?;貋硭芎蠡?,說蘑菇買少了。
想當年,著名文學家郁達夫在杭州樓外樓與友人相聚,窗外雨色朦朧,西湖美景無限,一時感慨,賦詩一首:“樓外樓頭雨似酥,淡妝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蘇?!边@首詩的詩眼顯然是第三句,但日后文人卻多諱言之。
其實,也大可不必想得太多:從“堤柳而今尚姓蘇”這句收官句去理解,郁達夫“江山也要文人捧”,主要還是指景致與文人的關(guān)系。西湖工程絕非蘇堤一處,但蘇東坡是大文人,于是由他主持修筑的這條堤(柳)就沾了光,這么多年過去,還叫蘇堤。再聯(lián)系許多大山名川樓臺殿閣,凡日后名聲大起或?qū)覛医ㄕ?,幾乎無不與歷代文人登臨并留下詩詞歌賦有關(guān)。
說來搞旅游搞餐飲,當代人應多向古人學習。尤其要學習古人的心態(tài)平和,行為雅致、含蓄,不急于成暴發(fā)戶,做一槌子買賣,只認錢不認人。當年黃鶴樓也好岳陽樓也罷,初始也不過是尋常樓閣,但就因有了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和范仲淹《岳陽樓記》,才得以名揚天下萬眾登臨。即便當時沒有攬客之想,但車船鞍馬曉行夜宿饑餐渴飲,來者總是要消費的,不言銀兩也有進項。終是借文人揚名,到頭來名利雙收,還流傳后世,至今也才好有許多文化遺產(chǎn)得以保護。.
書畫題跋中常用“補壁”二字,就是從店家刷白壁以待客人題詩那兒來的。崔顥寫了黃鶴樓,李白也去了,本該也寫一首,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沒寫成,是因為崔顥的詩“在上頭”?!吧项^”是哪兒?唐朝時還沒有大尺幅的宣紙,能在“上頭”寫出來,讓人看,只能是墻上。及至《水滸》宋江酒后題反詩,也是沾了房家墻壁的光,倘若寫在紙上,也不至于被人發(fā)覺。
但郁達夫又非一般文人,也非普通游客,“江山也要文人捧”從他口中吟出來,也該有更深的想法。古往今來文武之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是道理誰都明白,可實際干起來,對文人的態(tài)度,卻有很大的不同。秦始皇不必說了,劉邦用著文人又糟蹋文人,反倒成了一種頗具贊賞的笑談,后患很大。倒是宋朝的趙匡胤做得令人佩服,他立“誓碑”,只許后來皇帝和一個不識字的侍從小黃門近前看。靖康之變,門皆洞開,人得縱觀。碑高七八尺,闊四尺余,誓詞三行,一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內(nèi)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比起后朝的“文字獄”,宋太祖不殺文人,不知開明了多少。當然,歷史上的事很復雜,對文人的態(tài)度很難一句兩句話說清楚。只是文人舞不得刀槍,又欲為國為民效力,只好以文墨本事,以獻一片“捧”江山之心。文人心癡,有時人家不讓他捧,不喜歡他捧,他還要捧。這大概也就是魯迅先生講的“俯首甘為孺子?!钡男膽B(tài)吧。
到紹興看魯迅故居,又必游沈園。要說那沈園平川一院,又能有多少景致,可偏那里就有陸游的《釵頭鳳》。女講解員側(cè)對一壁墨跡,柔柔細語念著“紅酥手,黃滕酒,滿園春色宮墻柳……”語調(diào)里就充滿著自豪,誰叫陸游和唐婉就在這園里相逢呢?
熱河街上,有斗大的“承德劇場”四個字,氣度非凡。那是前人的手跡,但沒有署名。在忌諱文人出名的年代,這字能保留下來,已實屬不易了。時過境遷,天下豐盈。然或搞一個大舉動,揮金如土;或開山填河c1f48681f7aba21c8e68f13d7e644b5b,掙得溝滿壕平??傊前l(fā)愁無處花銷??梢淮栉娜顺隽嗣?,幫了忙,又忽然節(jié)儉起來,就想著弄頓便飯了結(jié)。說起來,也沒高出古時開飯館的多少。倒是當代歌星心齊,明碼標價,把同行身價提起來。文人不行,恥言孔方兄。你道“江山也要文人捧”,我言“不用揚鞭自奮蹄”。于是就是有了《三都賦》,只是“洛陽紙貴”的局面也不會出現(xiàn)。何況,人家會說:沒有《釵頭鳳》,旅游季節(jié)還一房難求,你文人再一捧,來的人再多,添亂了。
冬近“三九”,人進臘月。天雖然還冷著,但心里已感覺春天不遠了。老何蛇年將到時要干的事,是訂年夜飯和春節(jié)期間的宴請,晚了就訂不上。按說在家吃也方便,但就沖吃完洗碗洗盤,老伴就堅決不干。說了歸其,還是日子好了,可以不受那個累,在外吃抬腿就走,太省心,當然得給錢,還得先給。
早些年是不敢想的。沒成家時,臘月得起早摸黑排隊擠火車票。驢馱子般背著扛著上火車,車上比蜂巢里還熱鬧。我一朋友曾手抓行李架,在座椅背上站過四個鐘頭,從此看女子平衡木不擔心運動員掉下來,他量過,平衡木比座椅背寬不少。成家后,我最發(fā)愁的是鼓搗爐子。這邊不是生煤球爐子,是燒炕的地爐子。人家會的從來不滅,我不行,爐子倒風煤也不好,天天滅,滅了半夜凍醒,下地再點火,看著火星就想起《閃閃的紅星》,唱“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蹦菚r正值十一屆三中全會剛開過,盼大自然的春風,更盼人心期待的春風快快到來。
那時臘月最讓人怵頭的事是排隊買本上供應的“年貨”,一人半斤花生半斤瓜子,半天能買上就不錯。還有肉、魚什么,托熟人找關(guān)系淘弄票,買來攢著,就為過年請家人朋友吃一頓。記憶中那時可真有暖冬,還沒到臘月底,年貨中該凍著的都化了,也沒冰箱,魚化了有味兒,還讓貓叼去一條,你說急人不。結(jié)果一家哥們兒姐們兒進了正月都爭著自己往前請,表現(xiàn)倒挺積極的。
翻騰這些陳芝麻爛谷子,起因何處?是因為本地電視臺曾邀我主持一檔“春節(jié)故事匯”,請來的嘉賓中,有的雖已年過40,但對先前過年的事記之甚少。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曾下鄉(xiāng)搜集民間故事,發(fā)現(xiàn)許多故事都出自村中沒有文化的老人之口。塞外山川歷史上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很少有似江南村鎮(zhèn)又有祠堂又有家譜的。在那里,一篇篇文字就傳承著本地的歷史、人物、往事。但在塞外這里,這一切主要靠的是世世代代口口相傳,而且有的還非常清晰,說來也是奇跡。其中,臘月里的“講述”,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塞北冬季漫長,到了臘月,忙碌一年,“貓冬”正當其時。大雪封山封路乃至封門,外出不便,老人或能說古論今的人就大展其能,圍著火盆,坐在熱炕上就開講起來,秦唐兩漢,祖上榮光。山前山后,神仙老虎。年輕人手里干著活聽,孩子則擠在一起聽。我問一些七八十歲的人,他們對上輩人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幾乎都是在這種情景下得到的。前不久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之所以能寫出高密東北鄉(xiāng)那些神秘詭異的往事,亦多受益小時候常聽長輩的這種講述。
往事悠悠。如今舊歷的年底雖然還是年底,但當下的臘月已不是先前的臘月。樓房內(nèi)溫暖如春鮮花盛開,屋里擋道絆腳的都是年貨。年輕人在外忙,忙著掙錢,忙著會友,忙著吃飯喝酒唱歌。老兩口呆在家里,嘮不上幾句就抬杠拌嘴。有些往事,他們也想跟晚輩說說:如果孫子外孫將來當作家,某段講述可能就是他的一篇作品;如果兒女創(chuàng)業(yè)有了難處,一段講述沒準就幫他臥薪嘗膽奮力拼博;如果哪個后生心情低落要抑郁,這講述或許能使他豁然開朗,原來我比他們當初的生活環(huán)境要好得多……
臘月落雪靜悄悄,清晨才發(fā)現(xiàn)天地已一片潔白。臘月講述也靜悄悄,一點點浸入聽者的心內(nèi)。只是,我們今日已沒有多少人愿意聽,哪怕聽一小會兒。年輕人寧愿在咖啡屋里磨上一下午一晚上,也不想回到父母身邊聽一小會兒?;蛘呗犃?,聽一會兒就煩。
臘月的餐桌上滿是剩菜剩飯,車后備箱滿滿地往家拉,然后放發(fā)霉了再整箱整盒地扔了。都說太浪費,都問為什么?其實很簡單:沒有了臘月的有關(guān)講述,不知昔日的臘月是怎樣的情景,必然不知道心疼和節(jié)儉。
還好,有的電視節(jié)目還可能讓人回憶起那些往事,有位男嘉賓講當初為了買小鞭炮,他和兩個小伙伴撿碎鐵賣錢。其中一個說咱埋起來,攢多了一起賣,就找個小坑兒蓋上些土。過些天他想看看攢多少了,一扒,鐵沒了,摸了一手黃乎乎的東西……
這段不錯,但我和編導都說:這段最后重來,不要黃乎乎,換圓乎乎,河卵石吧!源于生活,也得高于點生活。
上世紀50年代末,國家急著躍進,上虛火。作文課,老師唰唰寫倆大字,題目:《夢想》。小學生玩心重,說這兩天凈夢見贏彈球,能寫嗎?老師說夢想就是長大想干什么。班干部說當科學家,老師說對嘍。全班就都寫當科學家,一個同學把“科”寫成“料”,老師說:“就你這塊料,還當科學家?”
其實當時我的理想是當醫(yī)生。我媽身體不大好,我五個姐姐和三個姐夫(四姐五姐在念書)都是干部,我爸說家有個當醫(yī)生的多好,就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我還當回事了,陪我媽看病等著叫號,就瞎轉(zhuǎn),噢,內(nèi)科、外科、眼科,這是什么科?抬頭看牌,婦科,有人喊:“那小子,一邊玩去,看什么看!”那一嗓子,把我的理想喊丟一半,其實我什么都沒看著。
到初二后半學期,運動來了開始折騰。弄身草綠色衣服很難,有個同學他媽能軋帽子,我們就湊錢湊布票買白布染,染得黃啦巴嘰。戴出去遭嘲笑,說我們的布料是“馬糞呢”。當時全社會都羨慕穿綠軍裝。我才要夢想一下,又一想我爸從小學做買賣,就他那歷史,快拉倒吧,趕緊下鄉(xiāng)插隊。當兵的夢,等于壓根兒沒敢做過。
初到農(nóng)村,干活累,晚上睡得像死狗,都不會做夢了。開會學先進,念整版文章,新老典型都一個聲音:最大的理想就是在農(nóng)村扎根一輩子。討論,大隊干部問你們幾個理想是啥?“說實話?”“對?!薄把巯吕硐胧窍骂D做飯有柴燒?!碑斎?,這也是有意氣人,有時他們也上套,說散會一戶抱倆柴禾吧。我們馬上改口:“那就扎根一輩子吧?!贝箨牳刹浚€能逗,公社干部不敢。
等到知青有了“選調(diào)”(參加工作),大伙就一齊有了夢——好運啥時落在自己頭上呀?1972年春,我差點被推薦上大學,天津醫(yī)學院。體檢時全縣就我一個天津知青。身體肯定沒事,檢完回村里干活等著。由此就開始晚上琢磨夢里忙活:一旦入學通知書來了,我怎么收拾東西,怎么感謝老房東,怎么個走法兒,班車不給拉箱子咋辦。入學后學什么科呢?內(nèi)科聽聽摸摸,沒勁。眼科,你看他他看你,怪嚇人。婦科?倒給錢也不能學。想來想去,還是學外科,動手術(shù)。這個我能行。為何?冬天,我們村知青常湊錢買狗宰了吃,都是我操刀上陣。剝皮講究皮里光滑不帶肉,外面整齊沒破口,到供銷社能多賣錢。開膛,腸子肚子一堆,得分清部位一一取出來。有人一見血就暈,我不怕,這是當外科醫(yī)生的基本條件。
我的天喲,這夢可就做長啰,馬拉松,從春做到夏。那天給豬打預防針,打到村邊一家,正好有個公社干部騎車路過,我忍不住打聽,他說你傻小子還做夢吧,人家早入學了。我腦袋轟一下,夢破滅了!轉(zhuǎn)身把怒火撒到豬身上,揀最大個的摔。大豬猛拱,腳下一滑,豬沒倒,我一頭撞圈墻上,眉梢碰個大口子,血流下來,半拉臉帶脖子都紅了。那一刻,挺悲壯的。打那起,我就告誡自已,理想要有,但要面對現(xiàn)實,少想多干。等到1973年我考上大學(那年考試,千真萬確),通知書到手,我都不敢相信,以為在做夢。
1976年畢業(yè)我又分回塞北,當黨校教員,口糧從31斤變成29斤,讓人發(fā)愁。那時我虎背熊腰,200斤麻袋夾起就走。單身吃食堂,沒油水,一頓吃一斤都撐不著。忽然見食堂管理員在伙房和大師傅一塊兒吃,身后就是饅頭笸籮,回手就抓。受刺激啦!幾次“餓夢”里都是這場景,醒了肚子咕咕叫。忍不住上班寫報告:寫我的理想是學習張思德,到食堂去工作……同事看見,說你怎么學的“老三篇”,張思德是燒炭,不是伙房燒火。他給我出主意,趕緊找一個家在這市里的對象。這招兒真高,自有了對象,我的“餓夢”就無償轉(zhuǎn)給她們做了,多年后我岳母說那會子真做噩夢呀:閨女找了個這么能吃的對象,萬一再趕上低指標,日子可咋過!
斗轉(zhuǎn)星移,改革開放,生活好起來,也就不做那些沒出息的夢了。這時也就真有了盼望國家要富強、個人有作為的夢。還挺具體的,夢見國家穩(wěn)步前進,不折騰,遵法制,講章程,越是大事,越各司其職,不刮一窩風,不上綱上線,不歌聲震天家里娘要咽氣這邊還唱;個人的夢想,當作家,也實現(xiàn)了。但這二年,自己特別夢想的少了些,主要都隨著外孫、老伴了。人家說上哪兒,咱開車就拉著上哪兒。人家想吃什么,咱就跟著吃什么。當然啦,對外肯定說:最大夢想是健康沒病吃嘛嘛香。私下里,喝點酒也失口:“你說我當年要是跟誰誰搞了對象……”
老伴倒也大度:“來得及,去找吧?!?/p>
趕緊解釋:“這不是夢想嘛,做夢,別當真?!?/p>
我就不信就我一個想過。老爺們兒,說實話,夢里夢外想過沒有?想過,正常。但千萬別去找,一找準打碎夢里美好形象:林黛玉,已變成劉姥姥。說我是賈寶玉,人家說:咋比焦大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