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引發(fā)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墩Z文課程標準(2011版)》比起2001年實驗稿,在課程的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課程的設計思路、課程的目標與內容、課程的實施與評價等諸方面都有較大的調整,并且在“前言”部分中增加了“導言”這一全新的內容。這些變動給了我們哪些啟示?我們還有哪些困惑?下面談一談我的幾點認識。
什么叫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葉圣陶先生對語文是什么作出的說明和解釋我很贊同,在此不再贅述。
語文課程是什么?《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重申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的教化功能,這是社會和藝術類學科的共性。但文以載道,語文學科人文內涵豐富,從具體可感的審美對象中激起的情感體驗,對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墩Z文課程標準(2011版)》也更加突出了這種“政治教育”的色彩。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師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枯燥無味的說教課,文章解讀一味尋找現(xiàn)實性、政治性,陷入機械唯物論和狹隘相對論的泥淖。文章的思想教育功能不是離開語言文字專談思想政治,必須充分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堅決糾正語文教學活動非語文化的錯誤傾向,盡可能要做到文與道緊密結合。
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功能,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罢n程性質”的開頭做了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句話的核心概念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即語文課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上,貼近語文本質,突出學科特點,強調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學會運用,在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中學會駕馭語言文字這種工具,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灌輸。熱熱鬧鬧的十年課改確實使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也滋生出不少問題:重人文,輕語言,語文課的語文味越來越少。對于這種語文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脫離文本、過度解讀、盲目發(fā)散、肯定泛濫等非語文、泛語文的現(xiàn)象要切實糾正。一是文本內容不等同于教學內容。教師要吃準學段目標,依據(jù)文本的自身價值、學生的需要和編者的意圖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容,有所講有所不講,不可面面俱到。語文教學不排斥教師講讀,并且我認為是必要的,關鍵是要講到點子上,調動起學生的思維。二是要考慮語文課程教學目標中三個維度的綜合性。三是要注重聽說讀寫的有機聯(lián)系,有意識地進行詞語積累、句子訓練、讀寫結合等語文活動,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當前普遍反映語文老師干的是出力不討好的工作,曾聽過北大中文系孔慶東面對學生時的這樣一番言辭:“語文教學體系所教給你的‘語文’,是一群中國的弱智人為了他們的飯碗而強加給你們和你們的老師的?!薄拔疫@樣說不是貶低他們,我也理解他們工作的辛苦,他們也不是故意毀你們,他們是沒辦法,只能躲在陰暗的角落里用一顆‘善良’的心拼命做野蠻的事?!边@些話聽起來有些過激,但也似乎有些道理。語文修煉乃是在語文課本以外,提倡學生多讀、多寫、多練、多積累,嬉笑怒罵,激揚文字,一樣能學好語文,說到底就是一個語文素養(yǎng)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清晰地告訴了我們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語文素養(yǎng)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在語文方面平日的修養(yǎng)”的意思,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把握它:第一點是知識與能力維度,是從我們過去常說的“雙基”演變來的。第二點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維度,相當于我們過去常說的政治思想教育。以上兩點輕車熟路,落實起來好像不難。第三點是過程與方法維度,這點都提了十多年了,好像仍不怎么受到重視。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不能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和講解。還有人說語文能力主要是習得的。習慣也好,方法也罷,說到底都屬于“過程與方法”范疇。語文老師正是由于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策略、體驗這一個維度,才成為諸學科中最累的老師。
怎樣理解“全面”呢?光有三個維度融合還不夠,還要把課程目標落實到全體學生身上,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最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另外,語文教師要樹立起“生活語文”的大語文觀,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方式,開放教學空間,向其他學科延伸,向實踐活動延伸,向家庭延伸,向社會延伸,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以上表述再次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可實際情況是,現(xiàn)在還有不少教師深受凱洛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起主導的作用”思想的影響,所謂的啟發(fā)也不過是教師滿堂問、學生滿堂答罷了。甚至有些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在PPT上提出一個問題,緊接著就蹦出一個答案,根本就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用預設取代了生成。這樣的課堂,學生就像一只羊,繩子的長度決定了吃草的范圍。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對應付考試好像還很有用。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測試對于一段文字的分析,學生在閉卷考試時能夠順利作答??蛇@些“奴隸”身上的枷鎖一旦打開,讓他們接受一場開卷考試,卻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如何下筆了。看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光靠倡導是不夠的,我們的民族要想培養(yǎng)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確實需要觀念上的徹底改變。
我們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必須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課改十多年了,現(xiàn)在很多人又在呼喚回歸。為什么?有些課堂上老師少講甚至讓學生代替老師講,表面上看似熱火朝天的課堂既沒有一個主題,也沒有一條主線,嚴重脫離了教學目標,這樣的課堂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理解不一定成熟,并且有些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僅僅追求多元解讀的熱鬧形式,任憑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不及時地予以指正,還給予廉價的表揚,學生就會在陶醉中迷失方向。說到底,教師的“導”非常重要。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是需要才氣、靈氣甚至生命的投入的,教師要想在課堂上收放自如,必須自身技高一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善于從文本里探尋學生視而不見的“寶貝”。
語言環(huán)境誰來凈化?識字教學強調音形義的統(tǒng)一,回歸到漢字本源,倡導造字法教學,更符合教學現(xiàn)狀,錯別字會大大減少,這一點我表示贊同。可是當今各種媒體網(wǎng)絡新語亂用,有些廣告為了吸引顧客,故意亂用成語,錯別字觸目驚心,會讓青少年學生產(chǎn)生誤解。
筆桿文字被鍵盤文字取代?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目前寫字教學現(xiàn)狀更不理想。在農村,毛筆書寫訓練基本上形同虛設,硬筆書寫訓練也形成低齡化趨勢,小學五年級以上就沒有了專門的寫字訓練,到了初中階段,由于盲目追求書寫的速度,訓練沒有時間保證,規(guī)范、端正、整潔、美觀的要求很難落實,學生書寫質量普遍下降。
知識教學怎么落實?《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特別強調要擺脫對語法修辭等概念、定義的死板記憶,必要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保留,辦法是隨文學習,不必刻意追求系統(tǒng)性。這種表述不好把握,很容易走向忽略不講的極端。
研究性學習無所適從?!墩Z文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也就是提倡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實際問題是研究性學習資源匱乏,特別在農村初中困難重重,即使學校為應付檢查而配置了所謂電腦室、圖書室,也只是看得摸不得,更不用談什么網(wǎng)上查詢了。許多教師自身素質不高,難當此任。農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進行研究性學習。
評價方式難以操作。評價考試是根指揮棒,指揮著課堂教學的走向。那么,由誰來操作這根指揮棒呢?毫無疑問,是課程標準。修訂后的評價方式,豐富了評價的功能和評價方式,強調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突出語文評價的整體性與綜合性,讓教師、學生、家長都參與其中,頭緒繁雜的評價體系操作起來更加費勁。還有,評價結果怎么呈現(xiàn)?從2000年就開始推行的等級評定實施得如何?卷面測試成績與其他方式評定的結果如何整合?口語交際與綜合實踐活動測試在中考中如何體現(xiàn)?如何保證評價的有效性與可信度?
以上這些困惑都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付出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語文教師要能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質,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學習,促進自己成長。
(責 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