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老人,賣掉全部家產(chǎn),遠赴中國農(nóng)村,14年中行善無數(shù)。她說她雖然是一個美國人,但是有一顆中國心……
今年5月6日,秒秒如金的央視新聞聯(lián)播,拿出4分27秒——總時長的近1/6——悼念一位剛剛?cè)ナ赖拿绹先?。這位老人不是官員,不是學者,也不是明星,她只是山東一個小村里的一個住戶;但是,這位老人的身世充滿傳奇,她的無疆大愛更是感人肺腑……
這位傳奇老人名叫Eunice Moe Brock,金發(fā)碧眼,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她的身上沒有一點點中國血脈,但她近一個世紀的生命卻始終與中國息息相通、水乳相融。她在中國出生,在中國度過童年;之后的60多年,她只能與中國隔洋相望,卻又始終魂牽夢縈;耄耋之年,她變賣家產(chǎn),只身回到中國,回到童年的故鄉(xiāng);14年來,她為這里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盡獻愛心,實現(xiàn)著自己13歲時許下的諾言……
這位美國老人有一個伴隨了她一生的中國名字:牧琳愛。
在中國13年的所見所聞,讓這個美國女孩對東方這片土地充滿了深愛,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充滿了同情……
牧琳愛的中國緣要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之前。
1902年,牧琳愛的父親牧恩鴻與母親在從美國來中國的遠洋輪船上邂逅。同為傳教士,同樣的志趣,他們很快相愛并且成婚,之后,五個可愛的兒女相繼在中國出生。牧琳愛排行老四,1917年8月11日出生在河北省的北戴河,之后一直跟著父母生活在山東聊城。
那時的中國,內(nèi)憂伴著外患,天災(zāi)伴著人禍,戰(zhàn)亂頻繁,貧窮落后,民不聊生。年幼的牧琳愛,看到的也滿是貧困、饑餓、瘟疫和混戰(zhàn)。父母賣掉親生骨肉,窮人凍死在馬路邊,這些人間慘劇深深刺痛著這個小女孩的心。善良的父母經(jīng)常為窮人捐衣物捐食品,但不過是杯水車薪;小琳愛對身邊那些忍饑挨餓、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更是無力相助。2006年,90歲高齡的她在濟南參加“感動山東2006年度十大人物”頒獎會時,曾激動地說:“我小時候住在聊城農(nóng)村,那里很窮,很多人都餓死了,那時我小沒有能力幫助他們,就想長大后一定會再回來!”
1930年,牧琳愛一家離開中國,在回美國的船上,父親嚴肅地對幾個孩子說:“中國人民勤勞、善良,可惜就是活得太苦了,希望你們長大以后,能夠回到這里來幫幫他們?!?/p>
這句話,牧琳愛深深地刻在腦海里;但這個愿望,她卻用了60多年才能夠去實現(xiàn)。
我們兒時都有夢想,但像牧琳愛這樣,用大半個世紀,用全部的心血,去實現(xiàn)兒時的夢想、完成兒時的承諾,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回到美國,牧琳愛與家人一起住在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畢業(yè)后,她去田納西州攻讀護理學碩士學位。在這里,她與埃德溫一見鐘情。但熱戀中的牧琳愛仍舊沒有忘記自己回中國的夢想,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她首先提出結(jié)婚后夫妻兩人要一起去中國定居的要求。
那是上個世紀40年代初,中國仍舊處在戰(zhàn)亂與貧困之中,在如此遙遠陌生而且動蕩不安的東方國度定居,埃德溫實在沒有這份勇氣。為此,牧琳愛果斷地和他斷絕了聯(lián)系??墒?,僅僅一個月后,牧琳愛就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中不能沒有這個男人,她不得不放棄夢想,重新回到埃德溫身邊。1941年,他們在加利福尼亞結(jié)婚。
后來,他們搬到美國北部的科羅拉多州,在這里,他們與兩兒兩女一起,一住就是38年。一家人和和美美,還擁有一座帶花園的別墅和40英畝的私家山林。牧琳愛在當?shù)匾患覂和t(yī)院工作,從護士做起,因為勤懇能干,最后成為院長。
但是,夫妻恩愛、兒女繞膝,生活優(yōu)裕,并沒有沖淡她對中國的懷念與向往;家務(wù)繁忙、工作辛苦,她仍舊關(guān)注著大洋彼岸那塊遙遠卻親切的大地上發(fā)生的大事小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她歡欣鼓舞;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了,她黯然神傷;“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她迷茫郁悶,中美建交了,她又看到了回中國的希望……她關(guān)心中國,也努力用自己的情懷去感染家人,她給丈夫孩子講中國的往事與新聞,讓他們了解中國、感受中國,從而也愛上中國。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guān)系出現(xiàn)轉(zhuǎn)機,牧琳愛鄭重地向丈夫提出了去中國的要求。埃德溫沒有想到妻子對中國的感情如此熾烈,雖然仍舊沒有同意,但許諾合適的時候一定陪她一起去中國看看。
這一等,又是20年。1992年,牧琳愛和丈夫終于來到中國,近兩個月間,他們走過中國很多省市,既看到新中國的經(jīng)濟巨變,也感受著中國人不變的淳樸真情。他們還回到聊城。牧琳愛兒時最要好的伙伴、被她稱做“有著中國人非常好的品質(zhì),讓我終生難忘”的周仁杰已經(jīng)不在了,但周仁杰的兒子和家人非常熱情地款待了這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在這里,牧琳愛找回了家的感覺。
1998年8月,埃德溫去世,牧琳愛與孩子們商量后,變賣了包括別墅、40英畝山林和汽車在內(nèi)的一切家產(chǎn),于第二年11月遠渡重洋來到山東省聊城市,她要把生命中最后的時光留在中國。那時,她已經(jīng)82歲高齡。
八旬老人,或無奈地往返于家與醫(yī)院之間,或坐在院子里消磨最后的余暉,當然,他們都會把最大的心思放在兒孫身上。但牧琳愛,卻仍舊為公益奔波忙碌,用最后的生命創(chuàng)造著最后的人生價值……
牧琳愛向中國政府提出要住在中國最貧窮的農(nóng)村,但考慮到她年事已高,當?shù)卣€是安排牧琳愛去條件相對較好的陽谷縣安樂鎮(zhèn)劉廟村。
陽谷縣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xiāng),劉廟村的村民是樸實而好客的,他們把全村最好的院子騰出來給這位特殊的客人居住,粉刷一新,配上冰箱、彩電、電腦和盡可能舒適的家具,還為她請來一位女翻譯。牧琳愛感謝村民的熱情,但堅持自己承擔所有的費用?!拔沂莵磉@里扎根的,不是來做客的,如果我的到來給你們增加麻煩,我會愧疚和不安的?!笔前。昧藢⒔?0年,萬里迢迢、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不是為了養(yǎng)老,而是為了實現(xiàn)兒時的夢想,幫中國人做點事情。
老人用行動證實了這一點。
牧琳愛非常愛孩子,非常關(guān)注孩子的學習。剛到劉廟村,她就去了小學,學校沒有電腦,孩子們上不了電腦課,這讓老人很是心痛。她當即拿出3萬美元建起微機室。之后,她又陸續(xù)捐出數(shù)萬元人民幣,給村里的幼兒園買玩具,給鎮(zhèn)上的幾所學校購置教學器材。村里要成立大型梨棗基地,她馬上捐出4萬多元人民幣。她自掏腰包,讓100多名近視的村民配了眼鏡,讓5名老人做了白內(nèi)障手術(shù)。眼前的路清晰了,他們未來的生活也更有奔頭了……
從給學校運動隊買校服,到為當?shù)蒯t(yī)院購買美國先進的醫(yī)療設(shè)備,從捐款修路、組織義診,到抗擊“非典”、參加“慈心一日捐”,在中國這14年中,她到底捐了多少善款,做了多少善事,牧琳愛自己也記不清了。
20世紀末的中國農(nóng)村,已經(jīng)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擺脫了牧琳愛兒時看到的赤貧。但是,如何盡快致富,仍舊是擺在村民面前的大問題,也是牧琳愛最熱心的事業(y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牧琳愛不滿足于捐錢捐物,她要幫鄉(xiāng)親們開創(chuàng)致富的道路。為了讓他們在小村子里也能了解世界大趨勢,牧琳愛發(fā)動親朋好友,替她在美國四處搜集蔬菜水果和農(nóng)作物種植方面的資料;她引導(dǎo)村民種植高效益、高回報的優(yōu)良品種;她不顧八九旬的高齡,親自帶著大家伙兒搞綠化,還捐出6000美元買花草樹木,大家改善的,不僅是生活環(huán)境,更是發(fā)展的空間。作為聊城市國際和平醫(yī)院的名譽院長,她沒有工資沒有職權(quán),卻堅持每周五都從村里趕到市里,給年輕的醫(yī)生講醫(yī)護知識,讓他們能夠醫(yī)好更多病人,拯救更多的生命。
孩子們喜愛這位花白頭發(fā)的外國老奶奶,每天都有小朋友去老人家玩耍,把這里簡直當成了自己的家。老人也喜歡他們,總是備好各色零食和各種玩具,看著小家伙們美美地吃開心地玩,自己也跟著高興。趕上圣誕節(jié),老人還會牽著毛驢車、馱著糖果給他們送禮物。如此土洋結(jié)合、中西合璧地過圣誕,孩子們和老人都樂開了花。
村民們感謝這位遠道而來的美國老人,把村小學改名為中美友誼小學,聘請牧琳愛做名譽校長。校長這個頭銜是名譽的,但牧琳愛在這里教英語卻是實實在在的,連鎮(zhèn)上的英語老師也經(jīng)常跑來向她請教。村民們?nèi)ダ先思掖T,就像走親戚一樣自然。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只要來劉廟村,總不忘去牧琳愛老人家里問聲好。跟隨她十幾載的翻譯王玉青還給女兒起名“愛琳”。淳樸的他們不知道,這是對牧琳愛最大的感激。
各級政府、各種組織也把巨大的榮譽贈給這位特殊的女性。老人被評為“山東慈善大使”,當選“感動山東2006年度十大人物”;被邀請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公益事業(yè)發(fā)展大會,并獲得“中華慈善大使”稱號。她入選中央電視臺200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前20位候選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和“面對面”欄目都對她做過報道。面對這些榮譽,老人總是很吃驚:“能在中國得獎,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我做的遠遠不夠,為什么還會發(fā)獎給我?!钡?009年7月24日,山東省授予牧琳愛中國“綠卡”,給予她永久居住權(quán),這讓她萬分欣慰。
牧琳愛早已把自己當成這里一名普通的、扎了根的村民,習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家生活。她親自下地種田,干得不亦樂乎。她把村里廢棄的園子當成自己的“實驗園”,耗時兩個月,騎著三輪車運來木料,擺弄著電鋸電鉆,愣是在這里建了個漂亮的花房。這精氣神兒,連村里的小伙子都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老太太自己的小院,更是被她打理得生機勃勃:院里的小花園是她親手開辟出來的,墻上的壁畫是她親手噴繪上去的,窗邊的假山是她是她親自設(shè)計的。而她最自豪的是,把客人留在廳里,自己溜進一個小房間,按動機關(guān),一道瀑布就從假山上飛瀉下來??粗腿四康煽诖舻臉幼樱先思议_心得像個搞了惡作劇的孩子;聽到客人由衷的贊嘆,她又像“遭”到老師表揚的小學生一樣!
2013年4月28日,晨曦到來時,96歲的牧琳愛,在她降生的地方,靜靜地離去了。老人走了,但她的愛心卻繼續(xù)播撒著。早在2005年初,她就向中國紅十字會申請捐獻遺體,因為擔心事后被人忘記,就把紅會的那個小標志認真地貼在自己的護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