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無法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何如此“無情”,而且自己的母親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對這樁婚事,想到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淚水……這是宋慶齡記憶中的第一次哭泣。
作為一名偉大的女性,宋慶齡一直以堅忍、智慧的形象享譽國內外。7歲那年,她依依不舍地離開家去中西女塾上學時不曾哭泣;14歲,她攜妹妹宋美齡離開親人赴美留學時不曾哭泣;在廣東軍閥陳炯明叛亂期間,叛軍的子彈兩次掠過她的鬢角,她沒有哭泣;孫中山逝世后,她也沒有哭泣??蛇@樣一位堅強的女性,也有十分柔情的一面,她曾有過4次不為人知的哭泣……
第一次哭泣:
家人反對自己與孫中山的婚事
1915年6月,宋慶齡從日本東京回到上海。她這次回來有兩個目的:一是探望自己的雙親,二是向父母坦陳自己和孫中山的婚事。到家后的第二天,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就自己和孫中山的婚事征求父母的意見。
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父親宋嘉樹是老朋友,這一年他已49歲,而宋慶齡才22歲。宋嘉樹無法接受這門婚事,他望著站在一旁的女兒,毫不留情地說道:“孫先生是一位偉人,可他又是一個老人,你怎么能同他結合呢?這完全不可能……”一向聽話的宋慶齡卻執(zhí)著地說:“不,他才49歲……”
“女兒啊,你真是不尊重自己,不愛惜自己。你的未婚夫已經是快50歲的人了,你為什么偏偏要和他結婚?你為什么不怕親朋好友恥笑?你為什么硬要堅持這門極不合適的親事?”宋嘉樹生氣地說。
宋慶齡憋紅了臉說:“孫博士年紀大了點,這又怎么樣?年歲大點就不能和年輕女子結合嗎?他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是一個卓越的不屈不撓的革命實踐者,現在是領導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的領袖,正在為實現他所提出的革命理想而英勇奮斗。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尊重,不值得愛嗎?”
宋嘉樹擺擺手,打斷宋慶齡的話,發(fā)出了最后通牒:“宋家門里容不下老女婿,你要和孫中山結婚,就別進宋家的門!”
宋慶齡無法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何如此“無情”,而且自己的母親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對這樁婚事,想到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淚水……這是宋慶齡記憶中的第一次哭泣。
第二次哭泣:
離家出走 遠走高飛
1915年10月,宋慶齡從東京回來已經3個多月了,她的父母不僅反對她和孫中山結合,甚至把她軟禁在家中,還為她匆忙地另擇門婿。宋慶齡感到十分惆悵,她整天沉默寡言,或在自己的房間里悶坐,或在屋子里踱來踱去。一天傍晚,宋慶齡趁著身邊無人,趕緊開始收拾衣服,準備去東京找孫中山。忽然,窗外響起了腳步聲,她抬起頭來,看見了母親的身影。這些天來,宋慶齡的母親變得非常憂郁,看上去蒼老了許多。
宋慶齡深愛自己的母親,而在母親倪桂珍的心目中,宋慶齡是最受家人喜愛、最穩(wěn)重、最聰明的孩子。多年后,宋慶齡對友人說:“我當時的確曾一度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決心。畢竟,父母養(yǎng)活了我,付出了辛勞,如果我離他們而去,會使他們失望和痛苦。但是我十分崇敬孫中山,非常想和他一起去探索救國富民之路,這恰似一團火在自己心中燃燒著,無論怎樣也無法撲滅……”
宋慶齡望著母親的身影,心里糾結著,猶豫著,難道就這樣離開善良的母親遠走高飛?她抱著正在收拾的衣服,淚水噗噗地往下掉。
但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為了和孫中山一起開創(chuàng)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yè),宋慶齡含著淚水作出了決定。那天晚上,她在女傭的幫助下跳窗逃了出去。之后,她乘坐海輪離開上海,向日本奔去。
宋慶齡無法理解自己的父親為何如此“無情”,而且自己的母親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對這樁婚事,想到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淚水……這是宋慶齡記憶中的第二次哭泣。
第三次哭泣:
孫中山因積勞成疾 臨終托付
1925年1月,孫中山因積勞成疾,肝病進一步惡化。在他病情最嚴重的日子里,宋慶齡常常一連幾天幾夜守在病榻旁,寸步不離。望著生命垂危的丈夫,宋慶齡無比悲傷,但她一直強忍著眼淚。
3月1日下午,孫中山在病榻上一邊喘息,一邊艱難地呼喊:“廖仲愷夫人……”喊了兩聲便氣喘吁吁,瞇著眼望著天花板。何香凝聽到孫中山叫她,急忙掩淚小步走到孫中山的床前。孫中山望著何香凝,用微弱的聲音對她說,在他死后要“善視孫夫人”,“弗以其夫人無產而輕視”。說著說著,哽咽舌僵,話也說不清楚了。何香凝連忙表示:“我雖然沒有什么能力,但先生改組國民黨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勢必擁護孫先生改組國民黨的精神。孫先生的一切主張,我也誓必遵守。至于孫夫人,我也當然盡我的力量來愛護?!睂O中山淚眼涔涔地望著何香凝,握住她的手說:“廖仲愷夫人,我感謝你……”一旁的宋慶齡聽到這些話,已是淚水滂沱,失聲痛哭。
孫中山逝世后,宋慶齡感到無比的悲痛和孤獨。孫中山逝世前發(fā)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偉大號召,激勵著后人將革命進行到底。他的囑托牢牢地記在了宋慶齡的心里,她決心要去完成丈夫未竟的事業(yè)。所以,宋慶齡雖然內心無比悲痛,但她并沒有哭泣,而是更加堅強地繼承了孫中山的事業(yè),顯示出了內在的毅力和一代“國母”的風范。
第四次哭泣:
史迪威與蔣介石不和 離開中國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重慶,各國駐華官員云集。但是由于蔣介石對宋慶齡的排斥和監(jiān)視,許多外國人不敢同她接觸。但駐華美軍司令、盟軍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史迪威卻不屑于此,與宋慶齡交往頻繁。
史迪威是一個性格秉直剛烈的人,對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以及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zhàn)場一觸即潰,望風而逃的無能局面十分不滿,對國民黨官場腐敗及官員利用職權將國際援華貸款、援華物資中飽私囊的現象十分痛恨,所以史迪威將目光轉向了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史迪威對宋慶齡的支持,很大程度是因為她與中共的密切聯系。當時,宋慶齡在重慶主持著一個國際性民間組織“保衛(wèi)中國同盟”,這個組織的首要任務就是將國際友人資助邊區(qū)的物資和捐款設法轉送延安。
史迪威雖不是“保衛(wèi)中國同盟”的成員,但是十分贊賞并積極支持這項事業(yè)。當時陜甘寧邊區(qū)缺醫(yī)少藥。有一次,國外友人通過“保衛(wèi)中國同盟”向邊區(qū)捐助了一臺大型X光機,可是這部X光機體積很大,搬不進飛機艙門。周恩來便與宋慶齡商量這件事,最后,宋慶齡派人去找史迪威將軍的副官楊孟東,楊孟東立即向史迪威匯報了這件事。史迪威馬上答應幫忙,他怕誤事,便立即下令改造一架軍用飛機的艙門,把X光機裝進去飛往延安。
這是陜甘邊區(qū)得到的第一臺也是唯一一臺X光機。當年邊區(qū)的醫(yī)務工作者用這架機器,搶救了無數的生命。在使用了多年后,這架機器后來被陳列在北京什剎海北岸的宋慶齡故居里。
后來,史迪威因與蔣介石政見不和,被調回美國。臨別前,史迪威親赴宋慶齡的寓所告別,宋慶齡十分激動,在安慰史迪威之余,還代表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向他表達了最真摯的謝意。史迪威也向這位巾幗英雄表達了崇敬之意,并為自己不能和她一起在中國進行反法西斯斗爭感到惋惜。在史迪威離開公寓時,宋慶齡傷心地流下了眼淚,這也是宋慶齡一生中最后一次在別人面前流淚。
來源:黨史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