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圣誕日,專門發(fā)布訃告的微博賬戶“逝者如斯夫dead”登上了新浪微博搜索榜榜首。微博的留言中,網友表述自己關注的理由是因為它的人文關懷,“許多人都是平淡一生,博主在做著一個很神圣的工作?!币灿腥肆粞裕骸懊慨斂吹侥愕奈⒉┲蠖及涯且惶飚敵缮械淖詈笠惶烊ミ^,反倒充實了許多。”對這條留言,博主回答說:“喬布斯也是這么干的。”
這里只關注死者,對粉絲則是“原諒不能粉一回”。截至2013年1月6日,這個標榜“只關注死者”的微博只關注了769個人,以至于新浪一直覺得這個賬戶很寂寞,不斷地提醒:“我們發(fā)現您關注的人沒有發(fā)布新的微博,所以為你推薦了一些……”
這個微博,粉絲們喜歡叫它“微博靈堂”,或者,更聳人聽聞一點,叫“微博公墓”。偶爾也有人問微博主人:“你是死神嗎,不然,怎么會知道這么多死訊?”對這個問題,微博的主人、1987年出生的程序員小林的答案很簡單,“都是網友提供的”。最初,這里的每一條死訊后面會拖一個尾巴“歡迎我亡者信息”,后來,“有些網友說(“歡迎”二字)太不溫情,就不再用了”。
同樣一直在修改的還有微博的體例。最初,小林看到過的類似內容的微博總是“緬懷某某某”、“你在這里安家”,他認為,“讀之索然無味。”而他自己,經過一系列的摸索,最終定下來的標準格式是:微博ID,走的年月日,年齡,為什么走,簡短語句概述逝者的喜好,再從逝者微博中截圖對應的信息。小林認為:“這樣大家從一條微博里獲取的信息很全面的,就像看一個故事一樣,甚至不需要再點擊到他的頁面去瀏覽了。”
“逝者如斯”發(fā)布的前3個死者都是意外身亡的職場人,鳳凰網的吳征、普華永道“加班累死”的女孩“潘小迷糊”和北戴河溺水身亡的用友致遠COO黃驍儉。之后的微博中多是疾病、車禍、自殺,或是溺水之類的意外。如今的微博行文中,博主甚少臧否,不過,早期,他也會表達自己的那么一點點感想。對一個因六級作弊被取消學位而自殺的男大學生,他說:“人犯錯的成本遠遠低于事后的挽回,而我們又無法衡量其中平衡,一生都在這樣矛盾?!彼麜懡o一個因男友醉駕摩托車而車禍身亡的17歲女孩:“你在微博里說‘找一個愛我的,不如找個懂我的’,博主忽然覺得是不是該找個愛你的,起碼會保護你,不會酒駕帶你?!?/p>
截至2013年的1月6日,這個開設不到一年半的微博賬戶已經吸引了五萬九千多粉絲。知乎上有人問:2013年最值得關注的微博是哪些?后面緊跟著一個毫不猶豫的回答:“逝者如斯夫dead?!?/p>
因為這份知名度,小林還需要接受各種媒體的訪問,雖然其中有些讓他哭笑不得的問題,比如:“你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做這件事,你快樂嗎?”
還有人問:死亡對你來說是什么?
他的回答的:“全球的幾十億人口死了一個真的沒什么,誰記得你。但后來發(fā)現,慢慢地讀這個人的微博,那就是一個世界。你想,一個世界沒了,對你來說那很嚴重。所以說,死亡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應該是,你知道去世的人多少東西?!?/p>
之所以沒有用“入殮”之類的名字,是因為,小林覺得自己不是在哀悼,“你沒覺得你看一條微博,是在看一條故事嗎?是故事,不是哀悼?!?/p>
在所有這些采訪中,人們尤其喜歡把小林與日本電影《入殮師》中的小林大悟君相提并論。而對那個做了入殮師的大提琴手,這個生活在中國的小林并不熟悉,“我只記得自己看過這部電影,主角名叫什么真忘了,原來他也有小林兩字?!?/p>
這個中國的小林不會樂器,也不文藝,認為自己只是個“語言的基礎組織者”。他熱愛籃球,偶像是湘北籃球隊隊長、“大猩猩”中鋒赤木剛憲,卻因為不夠高也不夠壯,很難體會灌籃的樂趣。這個負責逝者微博的語言組織者不太習慣聲音出鏡,更習慣用筆談話,在QQ上,他回憶,之所以這個只記錄逝者的微博是今天的名字,只是因為,“做的時候沒想起入殮師這個名字。”
生活中,這個小林是個2008年畢業(yè)的小程序員,在中關村做過北漂,寫過一陣子MMO(多人在線網絡游戲),最終還是回到福建的那個小城。到目前為止,微博上出現的那些死者與生活中的小林尚毫無交集。
為了慶?!笆耪呷缢埂痹谑フQ節(jié)榮登新浪綜搜榜榜首,小林在果殼網的創(chuàng)意科技版特意發(fā)了篇文章,“0到新浪微博綜搜榜第一”。那是一個草根少年如何不買粉、不營銷、不炒作、不不要臉,最終走到了排行榜第一的故事。這是個經典的互聯(lián)網時代擴散案例。
首先,產品要有內容的革新,做別人沒做過,或是做得不夠好的事情——這一點上,小林認為自己的T2GlvYpBWkNVTwv4Ta4fkVBNYP83ZhGKohjfxsvroQ8=兩個“產品”,“逝者如斯夫”與“作業(yè)答案來了”,都是符合標準的。其次,為產品找到第一批忠誠的種子用戶,小林“發(fā)完一條微博后,把這條微博評論發(fā)到逝者的最后一條微博下面。因為來看的人一定是對這個逝者感興趣的人”?!笆耪呷缢埂钡氖着P注者非常積極和活躍,曾經有位網友利用搜索關鍵字的方法,一口氣提供了四十幾個疑似的逝者微博私信給他作為備選。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增加互動?“你要知道,增加這種類型的微博互動很難的。但是沒有互動,又顯得太過冷清。那要用戶發(fā)點什么呢?感想嗎?不對,連續(xù)發(fā)3條以上的感想就枯竭了。轉發(fā)嗎?也不對,誰希望自己的首頁上充滿這種信息呢。那么最終的理想化信息是,又簡單,又能表現哀思。蠟燭表情,對,引導用戶發(fā)一條蠟燭表情。”最終,小林的每條逝者微博最后,“歡迎我亡者信息”變成了“感謝大家每天一次轉發(fā)、留言點燈,功德無量”。有了這樣的引導后,評論和轉發(fā)率果然猛增。
這篇技術分析曾讓一位采訪過小林的記者困惑地問:為什么“看起來有些和之前人們理解的人文關懷相悖,甚至可能看著感覺更像一個技術帖?”這個85后男孩對此的回答是:“這個世界很多元,每個人的思想環(huán)境不一樣,所以才會有許多思考的火花、誤會等等……”
在TED的講壇上,創(chuàng)建了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的Alexis Ohanian也曾討論了這個問題,他說,“互聯(lián)網上,人們也許并非出于利他主義的意圖,他們只是想做點很酷的事情而已,這里惟一的判別標準是你是否保持真誠、實話實說,以及,是否足夠的敏銳前衛(wèi)。”O(jiān)hanian把他的TED演說起名為“如何在社會媒體上濺起水花”,他說:你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上做得很好,但資訊的來源不再是自上而下,如果想在這個世界里成功,放松自己,不要害怕失控。
凡事不一定要事必躬親,這是“逝者如斯夫dead”給小林的一個重要經驗。2012年的11月末,他開始了自己的第二個產品——“作業(yè)答案來了”,從用戶中收集題目,也從用戶中收集答案,只用了一周時間,這個賬戶的粉絲就突破了萬人。
目前,如果不需回信回帖和打理太多事情,小林只需在“逝者如斯”賬戶上工作半小時。而“作業(yè)答案來了”,“相對比較麻煩,大約需要半小時轉一次”,目前正在嘗試邀請網友來共同主持。
“‘逝者如斯’的微博會一直做下去嗎?”
“新浪微博的關注上限好像是2000個,關注滿了就不做了?!?/p>
網絡祭奠與通常的祭奠有何不同?
“不論是新的祭奠方式還是舊的祭奠方式,大家都是在現有的條件下的最大投入感情。不宜去比對區(qū)別?!?/p>
網絡、微博、微信這些“產品”讓這個世界更好了嗎? “適者生存吧,誰也阻止不了這些的發(fā)生?!?/p>
筆談結束的一刻,剛好翻到“逝者如斯”上的一條粉絲留言,那位粉絲說:“想到一個類似電影《第六感》的情節(jié):某天,我還像往常一樣拿著手機刷著微博,突然看到逝者如斯夫dead 發(fā)了一條微博赫然寫著我的名字,還有我離開的時間……于是我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不再屬于這個世界,遂化做一縷青煙消散了,只剩下手機靜靜地躺在桌面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