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伊始,播放《過大年》的視頻文件,營造氛圍)
老師:同學們,雖然現在離過年還早得很,但我們先用歌聲來熱身一下。因為今天我們要跟隨鄉(xiāng)土作家劉紹棠先生,去了解通州運河畔農民的過年風俗,去感受農民過年時的那份熱鬧與紅火。請大家通讀課文,想一想,作者一共回想了過年時的幾件事情?
學生:“炒年貨”“吃臘八粥”“買糖果”“挑絨花”“宰牲畜”“備食物”“送灶王爺”“換門神”“除夕守歲”“拜新年”。
老師:老師說過,寫事情要點面結合,要留有空白,給人想象。但你們看劉紹棠,一口氣就寫了十件事情。是不是太多了?可不可以只寫三五件事情呢?
學生:作者從臘月初一一口氣寫到大年三十,讓我們感受到了過年時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勁頭。
老師:請通過朗讀,將這種熱熱火火的過年的感覺讀出來。注意把握語速和重要的詞語。
(學生動情朗讀)
老師:劉紹棠的描寫生動細膩,雖然只是些瑣碎的小事,但在他的筆下,卻是如此的情趣盎然,我們仿佛神游其間,腦海中,可以生動地再現過年時候的種種情景。如果讓我說,我感覺最有年味兒、最能引人遐想的,就是文中寫的“買糖果”了。
【課件呈現】
濃濃的“年味兒”有小販們的一份功勞。賣冰糖葫蘆的,“竹筒里抽簽子”,一定惹得不少孩子圍觀不散。賣掛落棗兒的,將棗兒“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邊轉邊吃,邊吃邊賣,逗得孩子們的口水“呼之欲出”!賣糖瓜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自賣自夸”,那場面,想來也火爆得很。 糖果甜甜蜜蜜,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書:向往美好生活)
老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事情是什么?請結合作者的描寫,選擇文中的一件事情,發(fā)揮你的想象,再現當時的情景,品味年的味道。
學生:我喜歡“炒年貨”這件事。奶奶的炒年貨歌伴著玉米粒在鐵鍋里畢剝畢剝響,又熱鬧又喜慶,表達了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期待。
學生:我喜歡“挑絨花”這一習俗。大姑娘、小媳婦挑絨花是愛美,老太太挑絨花,是對生活的滿足,是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學生:我喜歡“買糖果”。這肯定是孩子們最樂意做的事情,甜甜蜜蜜的糖果,讓孩子們的年過得更快樂更幸福。
學生:我喜歡“除夕守歲”。我覺得人們過年時有那么多禁忌,其實是希望今后的生活平平安安。
老師:老百姓的愿望,就是這樣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私饬司┙嫁r村過年的風俗,感受了他們過年的味道,劉紹棠先生在文章最后告訴我們——“六十‘高齡’回憶往事,頗有返老還童之感”。同學們能不能告訴老師,他為什么會有“返老還童”這種感覺呢?
學生:我覺得是回憶往事讓他童心復萌了。
老師:時代在進步,社會在變革,我們過年的方式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外出旅游、看春晚、發(fā)短信拜年、到飯店吃年夜飯等,逐漸成為了我們過年的主要內容。面對傳統(tǒng)的過年習俗日漸式微的現象,大家有什么看法?
學生:我覺得這很正常,時代在發(fā)展,過年的習俗自然也會發(fā)生變化。
學生:我覺得應該保留這些習俗,因為這些習俗蘊含著我們的文化,是最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傳承。
老師:(總結)同學們的思考很有深度。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許,在新生事物的沖擊下,在歲月的沖刷下,舊時的風俗會漸行漸遠,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希望,變的只是形式。我們相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們內心深處守候的那份溫暖,不會改變。我想,這應該是劉紹棠先生寫下《本命年的回想》這篇文章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