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股東同時也是公司的第一大客戶,成霖股份從2005年上市以來至2013年披星戴帽變身*ST成霖(002047),臺灣成霖企業(yè)(下稱GUBVI)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05年依靠這位“自己人”的訂單,成霖股份成功跨進A股上市公司之列,然而8年后卻涉嫌被“自己人”掏空幾近退市邊緣。
關聯(lián)交易被質疑
“所謂連年虧損原因在于上市公司沒有產品定價權,定價話語權由臺灣成霖企業(yè)說了算?!痹诔闪毓煞菖谴髅焙笸顿Y者憤憤不平的向記者表示。
4月22日,*ST成霖發(fā)布了一季報,報告顯示1季度公司凈利潤再度虧損564.12萬元,同比降5.43%,同時,公司預計今年1-6月份,凈利潤為虧損450 至 750萬元,這已經是該公司連續(xù)第9個季度虧損。
此前發(fā)布的年報顯示,2012年公司實現(xiàn)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851.82萬元,繼2011年的巨虧1.07億元后,由于公司連續(xù)兩年經過審計的年度凈利潤均為負值,公司股票交易將實行退市風險警示,成霖股份不得不面對ST事實,記者注意到對于虧損的原因,公司表示源于人民幣升值以及原材料價格大漲,然而外界市場的焦點卻劍指與大股東之間的關聯(lián)交易。
資料顯示,成霖股份是家臺資背景上市公司。公司第一大股東GUBVI為臺灣上市公司Globe Union Industrial Corp(成霖企業(yè)(維京))全資子公司,自然人歐陽明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成霖企業(yè)40.07%股份,因此歐陽明為成霖股份實際控制人。
而公司第二大股東香港慶津主要業(yè)務為投資業(yè)務,股東包括Sercobest International Company Ltd(持88.44%)、Micheal Eric、Werner(持4.18%%)和顏國基(持7.38%),其中國境內法定代表則由顏國基擔任。而顏國基又是成霖股份董事長兼總經理。也就是說,第二大股東實際上也與上市公司存在關聯(lián)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0年12月3日,成霖股份曾被質疑涉嫌利益輸送。成霖股份的控股股東Globe Union Industrial(BVI)Corp和第二大股東慶津有限公司曾分別于2010年1月至4月期間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期間大幅減持成霖股份股票約800萬股和283萬股。
2010年6月23日,深交所發(fā)布的公告稱,在兩大股東減持公司股票之后,上市公司替它們分別代扣代繳了兩者因出售股票所需繳納的所得稅692.68萬元、257.19萬元。
對于上市公司的這一行為,深交所認為,公司財務總監(jiān)黃堅在此過程中未能恪盡職守、履行誠信勤勉義務,違反了《股票上市規(guī)則》的相關規(guī)定,因此給予其通報批評的處分。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股東以及二股東均與上市公司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上市公司恐被大股東掏空
成也大股東,敗也大股東,事實上,成霖股份對大股東的依賴已久,其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與大股東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記者注意到,在2005年上市之初成霖股份的招股說明書曾明確表示與大股東關聯(lián)交易很大,存在歷史上業(yè)務依賴實際控制人成霖企業(yè)的風險。但同時成霖股份也表明,公司為減少關聯(lián)交易采取多項針對性措施,經常性關聯(lián)交易比例也在大幅減少,并一一列出2002-2004年關聯(lián)交易占比分別為24.54%、19.44%、16.2%,以此表明比例不斷下降。
事實上,上市后大股東仍舊占據第一大客戶之列,關聯(lián)交易金額非但未減少反而所占銷售額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在可統(tǒng)計數據中記者發(fā)現(xiàn)大幅虧損的兩個年度2011年、2012年公司向大股東GUBVI銷售額分別達3.9億元、4.38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竟然分別高達為29%、30.81%。
具體來看,2012年成霖股份向大股東控制的公司采購商品金額為1115.31萬元,占同類交易金額的1.21%,向大股東控制的公司接受勞務金額為2607.73萬元,占同類交易金額的90.91%,另外除了向大股東出售達4378.76萬元的商品,同時向大股東控制的公司出售商品5529.79萬元,占同類交易金額3.89%;2011年以上數據同樣居高不下,其中向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公司銷售商品金額占同類金額的32.51%,接受勞務占同類交易比例為67.16%。
關聯(lián)交易的數量之多,金額之大頗受詬病,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以上關聯(lián)交易定價方式大部分以協(xié)議方式定價,部分以成本加成方式定價,而對于定價方式的監(jiān)管方式多經管理層審批實施或董事會通過,但是通過查看公司高管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管理層以及董事大部分來自臺灣,這不免讓投資者質疑其定價方式為利益輸送提供了運作空間。
“問題癥結是成霖股份產品不是直接賣給銷售市場的,而是主要賣給母公司成霖企業(yè)的海外銷售環(huán)節(jié),定價權由成霖企業(yè)說了算。其結果就是,產品從出廠到消費者買下來環(huán)節(jié)中,盈利的是成霖企業(yè),虧掉部分由成霖股份投資人承擔。”上述投資者表示。
對此,成霖股份證券事務代表向記者坦言,“近些年市場環(huán)境比較惡劣,銷往大股東的產品毛利率較低。”實際上,正是關聯(lián)交易的不透明引發(fā)了各種猜測與質疑,業(yè)內人士也表示,大股東同時也是大客戶,這就為利益輸送提供了過多的運作空間,同時在產品定價采用協(xié)議定價,這樣的運作空間并沒有放置在公平的監(jiān)管之下,使得監(jiān)管上存在盲區(qū)。
IPO募資打水漂造假上市嫌疑大
面對連續(xù)兩年巨虧的事實,成霖股份IPO募資項目的不了了之也引發(fā)了市場對于大股東為掏空上市公司、造假上市的質疑。
資料顯示,成霖股份當年募集資金約為4.19億元,而上市至今凈利潤總卻不足兩億。
記者注意到,對于其所募集的資金原先準備投資7個項目:一是精品潔具生產園;二是鑄造和機加自動化技改;三是研發(fā)中心技改;四是模具中心技改;五是現(xiàn)金增資成霖實業(yè)實施鍛壓鍍膜技改;六是信息系統(tǒng)技改;七是擴建國內營銷網絡。
然而2006年將項目二變更為補充流動資金。2007年,該公司將第一個項目改成“青島成霖科技工業(yè)園項目”。而到了2009年,幾乎所有項目都已經變更了。根據2009年年報顯示,“募集資金使用情況”中“是否已變更項目(含部分變更)”欄目中全部項目清一色地為“是”字眼,而“是否達到預計效益”欄目中則清一色地“否”字眼。
這就意味著七大項目除了“信息系統(tǒng)技改”已達預期效果外,其他項目都流產了,“信息系統(tǒng)技改”投資資金有1120萬元,剩下的4.08億元募集資金不是用于所謂的流動資金,就是投資項目出了問題,換一種說法,4.08億元的募集資金幾乎打了水漂。
與此同時,兩大股東二級市場的減持卻毫不手軟,公開資料顯示,成霖股份2005年5月31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時,控股股東GUBVI持股占比為42.91%,第二大股東慶津公司持股占比29.89%。經過數次減持之后,截止一季報,控股股東GUBVI持有成霖股份14462萬股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1.88%。而第二大股東慶津公司的持股比例也更是下降到了14.38%。
最終*ST成霖是淪為大股東的提款機成為空殼?還是如董事長顏國基所言有信心扭虧為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