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俗稱“腳氣”,是一種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足部潮濕多汗、穿不透氣的鞋襪等為誘發(fā)因素,本病可通過公共浴池、互穿拖鞋、互用浴巾和使用修腳刀等途徑傳播,春夏重秋冬輕。
不過,秋冬季足癬雖癥狀減輕或消失,但并不等于痊愈,而這時真菌抵抗力弱,容易殺滅,是根治的大好時機,故可“反季節(jié)”治療。
足癬分4型,用藥各不相同。
角化過度型
由于皮損過度角化而出現(xiàn)皮膚增厚、粗糙、脫皮,伴輕微瘙癢,但在秋冬易出現(xiàn)皸裂、疼痛。患者常不由自主地撕去半脫皮、厚皮,露出紅色創(chuàng)面而出現(xiàn)疼痛加劇。
用藥上,可用主要含水楊酸和苯甲酸等的軟膏,如復(fù)方水楊酸軟膏。復(fù)方水楊酸軟膏含水楊酸和苯甲酸等,具有溶解角質(zhì)、收斂、抗真菌等作用,適用于體癬、股癬、手癬、足癬等,尤其適用于患處皮膚角化、增厚、脫皮、皸裂者。
用法:均勻涂于洗凈的患處,每天2~3次。療程根據(jù)治療效果而定,一般治療3~7天癥狀消失后,再繼續(xù)用藥2周,以鞏固療效。
不良反應(yīng):有輕微局部刺激癥狀(如微痛、灼熱感等,可不處理),偶有過敏反應(yīng)(如紅斑、水皰等,可口服撲爾敏等)。
禁忌證:孕婦慎用。
注意事項:不可用于浸漬糜爛型和皮膚破損者;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對水楊酸、苯甲酸過敏者忌用。
除復(fù)方水楊酸軟膏外,還可酌情選用中成藥紅油膏、雄黃膏、硫黃膏涂于患處,每天2~3次。
水皰型
水皰多位于足底,皰壁厚而不易破裂,內(nèi)容透明、清晰,瘙癢劇烈。水皰成群或散在分布,周圍是正常皮膚,幾天后水皰液吸收而干燥、脫皮。如繼發(fā)細菌感染則形成膿皰,出現(xiàn)疼痛和發(fā)熱。
用藥上,可用酊劑(主要成分為水楊酸、苯甲酸、氮酮、碘等),如復(fù)方土槿皮酊。它由土槿皮、苯甲酸、水楊酸組成,具有殺菌、止癢作用,適用于足癬劇癢、趾間皮癬反復(fù)不愈者,尤其適用于水皰型劇癢者。
用法:在塑料瓶內(nèi)塞頂部用針插一小孔,將藥液擠于患處,每天1~2次。療程同上。
不良反應(yīng):偶有局部過敏反應(yīng)(如局部出現(xiàn)燒灼感、紅腫或瘙癢加重)。
禁忌證:皮損糜爛及并發(fā)感染者、對酒精過敏者、哺乳期婦女慎用;兒童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時應(yīng)停用,并用清水洗凈,必要時咨詢藥師和醫(yī)師;禁止口服;用藥期間忌煙、酒、辛辣、油膩和魚、蝦、蛋等腥發(fā)食物。本藥除用于水皰型足癬外,一般還可用于手、體股癬等,但不宜用于陰囊、外陰等皮膚嫩簿處,也不適用于糖尿病、肝病、腎病、腫瘤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
除復(fù)方土槿皮酊外,還可酌情選用復(fù)方苯甲酸酒精、新皮癬凈(用法同上);以及用中藥葛根、白礬、千里光各等份,研為細末,每次取40克加溫水3000毫升泡足,每次20分鐘,每天1次。
浸漬糜爛型
皮損處皮膚由于潮濕、浸潤而變軟發(fā)白,擦去表皮后可露出紅色的糜爛面,多發(fā)生于第三、四趾間。瘙癢明顯;常因搔抓而繼發(fā)細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結(jié)炎、丹毒和蜂窩組織炎,伴惡臭。
用藥上,如滲出液不多可選用粉劑(主要成分為中藥密陀僧、冰片、爐甘石等),如腳癬粉。腳癬粉含水楊酸,具有收斂、止汗、止癢的作用,既適用于足癬多汗者,也適用于非足癬多汗癥。
用法:取適量涂撒于患處,每天2~3次。療程同上。
禁忌證:本藥未見明顯不良反應(yīng),但用藥時不慎吸入鼻孔可有打噴嚏和不適感。
注意事項:禁止口服;不適用于手癬、體癬、股癬和甲癬;如滲出液多或繼發(fā)感染者可選用1∶5000~1∶8000高錳酸鉀溶液或0.1%雷佛奴爾溶液浸泡患足,每天1~2次;皮損干燥后可用霜劑(如硫酸硫康唑霜)或粉劑(如上)。療程同上。同時酌情使用抗生素(如口服紅霉素等)3天。
除腳癬粉外,還可酌情選用足爽粉、足粉(用法同上);以及用中成藥密陀僧散、桔礬散或冰硼散,溫水洗凈患足后涂于患處,每天2次。
丘疹鱗屑型
皮損位于足底、足緣、足跟等處,為紅色丘疹,表面有明顯的小片狀鱗屑;或中央低周圍高呈火山樣;春夏可有水皰,秋冬鱗屑稍增多。
用藥上,可選用乳劑或霜劑(主要含抗真菌化學物質(zhì)),如克霉唑乳膏。克霉唑乳膏可抑制真菌,故具有廣譜抗真菌、止癢作用,適用于淺部真菌感染(如頭癬、體癬、股癬、手癬、足癬、花斑癬、念珠菌性甲溝炎等)和深部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性外陰炎、陰道炎等)。
用法:皮膚感染,涂于洗凈的患處,每天2~3次;外陰、陰道感染,洗凈外陰、陰道后,涂于患處,每晚1次,連用7天。療程同上。
不良反應(yīng):偶見局部過敏反應(yīng)和刺激癥狀(如瘙癢、刺痛、紅斑、水腫等,應(yīng)立即停用和局部清洗,必要時請醫(yī)師給予抗過敏、對癥治療)。
禁忌證:孕婦、哺乳期婦女應(yīng)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
注意事項: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如口腔、鼻黏膜等)。
除克霉唑外,還可酌情使用咪康唑、復(fù)方咪康唑(用法同上);以及用中藥桔礬、冰片各3克,青黛6克,雄黃、黃連、黃柏各9克,研為細末,用麻油調(diào)成糊狀,洗凈患足后涂于患處,每天1次。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有的患者治療起步晚,當開始治療時上述4型皮損已漫延至足背,這時皮損大多為環(huán)狀紅斑,表面有鱗屑,邊緣有水皰、丘疹,形似體癬。用藥上不能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局部可用克霉唑霜、咪康唑霜;如繼發(fā)細菌感染(或局部炎癥劇烈)可用復(fù)方康納樂霜、皮康霜等;皮損廣泛且頑固者可口服酮康唑,每天0.2克,連用4~8周,但應(yīng)密切觀察有無不良反應(yīng),并定期檢查肝功能(肝功能不全者忌用)。
為確保治療效果,治療期間患者襪子應(yīng)每天煮沸15分鐘消毒;治愈后鞋襪最好棄舊換新,以免真菌殘存,導致來年春、夏季復(fù)發(fā)。
注:足癬在淺表真菌病中發(fā)病率最高,且是繼發(fā)手癬、體癬、股癬、甲癬的根源,故應(yīng)積極治療。根據(jù)癥狀、真菌直接鏡檢陽性,本病便可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