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診人數看,眩暈患者數高居三甲,占就診者的5%~7%,在中老年患者中更是多見,甚至占到30%左右,足見其“普及”程度。
痰淤阻,氣血虛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fā)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因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稱眩暈。
從疾病病因看,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眩暈,比如腦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黏血癥、貧血、頸椎病、尿毒癥、藥物中毒、神經官能癥等。中醫(yī)則認為,痰濁中阻、肝陽上亢、淤血內阻、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等就可導致眩暈。
眩暈是一種常見癥狀,但卻不是一種獨立疾病。按照病變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兩大類。其中,中樞性眩暈由腦組織、腦神經疾病引起,如聽神經瘤、腦血管病變等,約占眩暈患者總數的30%;周圍性眩暈則多數與耳朵疾病有關,易出現聽力改變、耳鳴、惡心、嘔吐等,約占眩暈患者總數的70%。
盡管病因不同,但眩暈癥狀大多相似,一般表現為頭暈、頭昏、頭痛、惡心、嘔吐、耳鳴、目眩、失眠、心慌胸悶、冒冷汗等一系列自律性神經失調癥狀。一般認為,眩暈是人的空間定位障礙,導致對自身周圍的環(huán)境、自身位置的判斷發(fā)生錯覺?;颊吒械酵饨绛h(huán)境或自身在旋轉移動或搖晃,如起伏波動感、漂浮感、不穩(wěn)感、搖擺感、頭重腳輕感等。
由于眩暈的特殊性,古代醫(yī)家稱之為“眩而又玄”的病證,認為其常因“痰”、“虛”所致,最早在中醫(yī)文獻記錄見于《黃帝內經》,稱之為“眩冒”。在《內經》中對眩暈的病因病機作了較多的論述,認為眩暈屬肝所主,與髓海不足、血虛、邪中等多種因素有關。
三合一,治眩暈
治療眩暈的中西藥都不少,中藥在整體治療、緩解期的治療有明顯優(yōu)勢,且毒副作用相對較小。中醫(yī)治療眩暈,針對實證,可用利濕、除痰、改善代謝的藥物進行治療;針對虛證,則可用補虛的藥物進行治療。一些眩暈患者,通過中藥治療,能取得比西藥更好的效果。
相對來說,中成藥在這方面的應用還不夠廣泛,不過,如龍膽瀉肝片、通天口服液、眩暈寧片等藥物在治療眩暈方面有著不俗的效果。
其中,龍膽瀉肝片能治療肝火偏旺、肝膽濕熱型眩暈,通天口服液治療外感風熱、風熱上擾所致眩暈,不過這兩種類型臨床上相對少見。眩暈寧片則應用較廣,適用于痰濕中阻、肝腎不足所致眩暈,這類型眩暈也是臨床上比較多見、常見的證型。
眩暈寧依據“心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也”(出自漢代《金匱要略》)和“上虛則眩”(見《靈樞》)理論,將漢代《金匱要略》所載“澤瀉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二陳湯”和明代《證治準繩》所載“二至丸”有機化裁而成的純中藥制劑。其中,澤瀉湯(澤瀉、白術)主要功效是祛痰健脾,二陳湯(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主要功效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二至丸(女貞子、墨旱蓮)的主要功效則是滋腎益肝。
痰濁除,眩暈止
眩暈寧由澤瀉湯、二陳湯、二至丸三方化裁而成,所用藥物就在三方之外,再加上菊花和牛膝。即一共10味中藥,包括白術、澤瀉、茯苓、陳皮、半夏(制)、女貞子、墨旱蓮、菊花、牛膝和甘草。
方中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正所謂“脾為生痰之源”,當脾胃健運,則水濕運化正常,可絕生痰之源,痰濁除,眩暈止,所以白術是本方的主藥。
茯苓健脾滲濕、和中化飲,為治痰常用藥。澤瀉利水滲濕,茯苓得澤瀉,其利水滲濕之功可倍增;澤瀉得茯苓,利水而不傷脾氣,兩藥相輔相成。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止嘔。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以上四藥合用,在本方中起輔助作用,可以加強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之功。
腎藏精生髓,而“腦為髓之?!?,腎精不足,不能生髓養(yǎng)腦,腦海不足,則致眩暈、耳鳴等。故在以上幾藥之外,佐以女貞子滋腎水、補肝陰、益精血;墨旱蓮滋陰補腎;兩藥合用,以補肝腎陰精血之不足。此外,考慮到痰濁中阻日久,痰郁化火,致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故有眩暈、頭脹頭痛、面部潮紅、口苦、脈弦等癥,而且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又可致肝陽上亢,故方中又佐以菊花甘寒益陰,有平肝潛陽、滋補肝腎、益陰明目之功;牛膝補益肝腎、性善下行,與菊花配伍,用于肝腎不足、肝陽上亢之眩暈。
以上四藥合用,共起滋腎平肝之功,以佐主輔藥治痰濕中阻、肝腎不足引起的眩暈。
甘草,既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又調和諸藥,為佐使之藥。
以上各藥“精誠合作”,可以共同發(fā)揮健脾利濕、益肝補腎功效。
眩暈寧有兩種劑型,分別為片劑和顆粒劑,均應餐后服用,參考用法為口服(片劑),每次2~3片,每日3~4次。
藥性平,不燥滯
眩暈病因病機復雜,其誘因常見于各種疾病,因此在治療眩暈時除要查清病因施治外,還須充分考慮患者的體質以及用藥對伴隨病證的影響。鑒于抗眩暈西藥起效快、但毒副作用相對較大,易影響內分泌、心臟及肝腎功能的特性,在治療眩暈時,可以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采取先以西藥控制急性發(fā)作癥狀,同時加上眩暈寧等中成藥鞏固療效,在治療眩暈的同時減小西藥的肝腎損傷。
從西醫(yī)原理上說,眩暈寧可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其紊亂癥狀;發(fā)揮抗炎消腫的作用,解除前庭器官炎癥,從而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最終達到解除膜迷路水腫的目的。眩暈寧中的白術含揮發(fā)油、蒼術醇、蒼術酮,有增強免疫作用;茯苓含β-茯苓多糖,有利尿、提高免疫功能作用;澤瀉含澤瀉醇等,有調血脂、護肝、利尿作用;半夏含生物堿類物質,有抑制嘔吐作用;陳皮含揮發(fā)油、陳皮苷,有解痙、保肝利膽作用;女貞子含齊墩果酸、右旋甘露糖醇、亞油酸等,有抑菌、抗炎、提高免疫功能、強心、滋養(yǎng)、通便等作用;菊花含揮發(fā)油,有抗菌消炎、解熱作用;牛膝含皂苷及甾類化合物,有抗炎、利尿、降壓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有抗炎、祛痰、抑菌、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總的來說,眩暈寧藥性平和,不燥不滯,可用于痰濕中阻、肝腎不足引起之眩暈。按現代醫(yī)學的說法,全方對血壓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降壓或升壓),能有效調節(jié)血液黏稠度、調血脂、改善微循環(huán)、改善睡眠、抗炎、解熱、止痙,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有效增加腦血流量,增加內耳血流。
眩暈寧適用于梅尼埃病、迷路炎、內耳藥物中毒、位置性眩暈、暈動病等耳性眩暈;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高黏血癥、貧血、神經官能癥、頸椎病、眼原性眩暈等其他原因所致眩暈(患者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耳鳴、目眩、失眠、心慌、胸悶等眩暈癥狀)。
眩暈寧對眩暈發(fā)作早期及部分重癥者效果比較明顯,對重要內臟器官(心、肝、腎、肺)也無明顯損害作用。療效確切,使用安全。只要中醫(yī)辨證屬于痰濕中阻、肝腎不足的范疇,用后見效快,效果好,一般3~5天得以緩解,1周左右癥狀可以消失,且療效比較鞏固。此藥不但能治療眩暈,還對眩暈引起的相關癥狀有一定效果,如通過補益肝腎,能減輕耳鳴耳聾;通過降逆止嘔,消除各種原因引起的惡心、嘔吐,解除腸道平滑肌痙攣,減輕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還有良好的調節(jié)中樞神經的作用,能促進睡眠,安定情緒,且它不同于一般鎮(zhèn)靜催眠藥,并不呈現催眠效應。此外,眩暈寧可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消除其紊亂癥狀,對其障礙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癥狀療效顯著。
注:痰濕中阻的表現有胃口差、惡心欲嘔、腹脹、大便稀爛、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等,肝腎不足的表現有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夜尿增多等。
對于合用西藥或是輕癥眩暈患者,只須口服此藥即可控制癥狀。重癥眩暈患者,按每日量加倍服用,亦能收到較好效果,加之眩暈寧藥性平和,不滯不燥的特點,尤其適宜老人、婦女等體質較弱的患者長期服用。
憑借不俗的實力,近年來,眩暈寧獲得了國家中藥保護品種的稱號,也成功躋身國家基本藥物,進入國家醫(yī)保乙類目錄品種,還獲國家重點鼓勵發(fā)展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稱號。
重辨證,明宜忌
當然,此藥縱有千般好,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是有的。
眩暈有很多原因引起,而眩暈寧也不是萬能止暈藥。如果辨證不屬痰濕中阻、肝腎不足導致的眩暈,如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則效果不顯著;或者屬于器質性病變者,如頸椎骨質增生擠壓頸部椎動脈,造成腦供血不足引起眩暈,冠心病晚期、白血病等引起的眩暈等,即便有眩暈癥狀,使用眩暈寧的效果也不理想。對這些疾病患者而言,要解除眩暈癥狀,必須治療其原發(fā)病。
另外,感冒、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此藥;使用過程中也應注意避免飲濃茶,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特別提示:長期眩暈患者應到醫(yī)院及時就診,以免耽誤病情及治療。
西藥:眩暈停、西比靈
臨床上治療眩暈用得更多的還是西藥,而在這些西藥中,最常見的就是眩暈停(地芬尼多)。
眩暈停常用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梅尼埃病(美尼爾氏綜合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低血壓、暈車暈船、腦干損傷、外傷或藥物中毒等引起的眩暈與嘔吐。本藥雖然可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惡心、嘔吐,也可治療前庭功能障礙引起的眩暈,但據國外報道,由于其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明顯毒性,且目前尚無研究表明療效明顯優(yōu)于同類藥物,因此不作為常規(guī)治療用藥。
除眩暈停外,臨床上多用的還有西比靈(氟桂利嗪)和安定。西比靈為選擇性鈣拮抗劑,用于前庭功能紊亂引起眩暈、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昏等,但這兩種藥物得不良反應之一便是誘發(fā)頭暈,故而常在睡覺前服用以緩解這種不良反應。
典型內耳病引發(fā)的眩暈,以反復發(fā)作性眩暈,伴有耳聾、耳鳴、耳悶為主要癥狀。急性發(fā)作期應臥床休息,口服或肌注東莨菪堿,減輕胃腸道癥狀(編者注:因此藥可抑制唾液分泌,用藥后會出現口干的不良反應);服用倍他司汀、美克洛嗪,改善內耳血液循環(huán),抑制前庭系統(tǒng),減輕癥狀。同時考慮用安定,以解除焦慮。發(fā)作次數頻繁,癥狀嚴重,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破壞迷路或切斷前庭神經。
其他類型的眩暈,首先根據病因,進行對癥治療。例如以地芬尼多為主要成分的眩暈停,作為西藥非處方藥,主要用于多種疾病引起的眩暈和嘔吐,對各種中樞性、末梢性眩暈有治療作用,包括乘車、船、機時的暈動病等。
西藥治療眩暈有很多卓有成效的藥物,如口服藥:培他定、眩暈停、西比靈、安定、谷維素、維生素B6,滴注藥:擴張血管、內耳淋巴降壓的利多卡因,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納洛酮,改善血液黏度的維腦路通等藥,雖都有不錯效果,目前使用也比較廣泛,但往往難以根治眩暈,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而這些不足,往往正是中藥的強項。在選擇這些西藥的同時,大家不妨將目光和信心多投一些給中藥,比如,值得信賴的眩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