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三園之一的長春園北端有一組歐式園林,俗稱“西洋樓”,包括西式建筑、大型噴泉、若干小噴泉以及園林小品等。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基本建成,由西洋傳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寧、法國人蔣友仁和王致誠、捷克人艾啟蒙等設計和指導,中國匠師建造完成。
西洋樓的規(guī)劃設計沒有單純模仿和照搬歐式風格,而是進行了中西結合的嘗試。西洋樓以建筑及噴泉為主要內容,采用規(guī)則的幾何形構圖,裝飾精細華美。建筑形式具有“巴洛克”風格,造園形式具有“勒諾特”風格。盡管其面積只占圓明園的百分之二,在總體規(guī)劃上無足輕重,更多意義上屬于局部的點綴,但它滿足了清帝的獵奇心理,豐富了圓明園的景觀和文化內涵,為其增添了異域色彩,使“萬園之園”更加實至名歸。
諧奇趣位于圓明園西洋樓景區(qū)的西端南半部,由諧奇趣主樓、主樓前后的噴泉群以及西北側的供水樓組成,為西洋樓景區(qū)最早建成的歐式園林景觀,是專門用于演奏中西音樂的地方,可謂是圓明園里的音樂廳。
諧奇趣的修建從清乾隆十二年就開始籌劃,由郎世寧和法國人蔣友仁設計指導,至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諧奇趣平面呈半圓弧形,主樓為三層。一層、二層都是七間,頂層為三間,頂層兩邊建有涼臺,在一層大殿東西伸出弧形平臺游廊,游廊盡頭建有兩層八角形樓廳,弧形游廊中懸掛康熙至乾隆朝來華覲見的傳教士畫像。主樓前左右九間弧形游廊連著兩層八角樓廳,這是為皇帝演奏中西音樂之處。主樓的正南由兩邊弧形臺階可直接登上二樓平臺。平臺上圍建有琉璃欄桿和西式花紋琉璃欄板,平臺兩旁還分別各擺放有一對西洋石獅。
在諧奇趣主樓南北各有一個西洋式噴水池,其中南面的噴水池較大一些。主樓之南的大型海棠式噴水池的中心有一只西洋翻尾石魚,石魚可沖上噴水,噴水時水柱高達數(shù)米。石魚的東西各有一只銅蝦,水池北部有銅鵝六只,池南部則分設銅羊、銅貓、銅鴨各兩只,口中有水柱向池內噴水。樓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噴泉池,直徑只有4.5米,池內是一個由四只銅魚和四個小噴水塔組成的三層小型噴泉。
在諧奇趣主樓西北建有供諧奇趣噴泉用水的供水樓,俗稱蓄水樓。蓄水樓早年是由3匹騾子拉動水車往樓上提水,起水塔的作用,再以銅管下注至各噴泉機關,后因水車輪盤損壞而改用人工提水。乾隆十八年(1753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曾在此觀賞過水法奇觀。
西式園林強調以人工改變自然,運用建筑法則而不是自然法則建造園林,集中表現(xiàn)以人為中心、以人力勝自然的思想理念。諧奇趣的建筑和裝飾藝術基本采用了當時西方流行的意大利巴洛克和法國洛可可式的風格,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門窗、欄桿扶手等都是西洋做法,細部裝飾為西洋雕刻。
諧奇趣殿內設有寶座,寶座后有照壁,寶座與照壁都是由郎世寧設計的。諧奇趣的室內裝飾及陳設也頗具西洋風格,殿內陳設有西洋羅鏡燈、玻璃掛燈、掛鏡、天體儀、渾天儀、西洋琺瑯蓮花燈、顯微鏡、大小鐘表、花氈等。東游廊安設西洋人彈琵琶的陳設一件,東八方樓下設有水銀筋斗人一件,西八方亭內放置風琴時鐘一件。
在諧奇趣殿內的墻上,掛滿了西洋進貢來的西洋穿金銀線鞘銀把西洋劍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訪華,英王喬治三世為乾隆皇帝祝壽所送的禮物,在正大光明殿呈乾隆皇帝御覽后,大多數(shù)都擺放在西洋樓景區(qū)。其中西洋船模型、鵝頸玻璃燈等物件就擺放在諧奇趣內。另外,諧奇趣殿內還收藏有《西洋樓銅版圖》若干套。
諧奇趣是圓明園內的第一座歐式建筑,曾經演繹過優(yōu)美的旋律和華麗的樂章,噴泉淋漓,樂聲悠揚,令人如癡如醉。
除此之外,西洋樓景區(qū)還有黃花陣、養(yǎng)雀籠、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方河、線法畫等十余個景觀,各具奇巧,都是圓明園中錦上添花的建筑。雖然其修建只是為了滿足乾隆皇帝的獵奇和炫耀心理,但它代表著18世紀東西方造園藝術交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