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網絡平臺,三種話語在公共輿論場中不斷進行互動、碰撞與融合,沒有哪一種話語可以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這形成了當前中國公共話語面臨的新型輿論生態(tài)——官方話語、民間話語與西方話語三足鼎立的時代正式來臨
當前中國公共話語面臨的新型輿論生態(tài):官方、民間與西方三足鼎立時代正式來臨
經過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當前中國進入全面大轉型時代,社會結構全面轉變,利益主體日益多元,正在經歷一場“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力量、社會力量與新媒體力量的崛起,激發(fā)起中國社會表達語境的深刻變化,中國的公共話語體系不再是官方話語構成的鐵板一塊,一個更加多元的公共話語空間正在悄然形成。
在當前的多重話語空間中,有三個主要的輿論場:官方話語、民間話語和西方話語。相對于官方話語的精英表達,民間話語是一種大眾表達,具有相對獨立的精神性格和審美趣味,常常以詼諧、通俗和調侃的形式來反映大眾生存體驗過程中的真實情感與復雜情緒,主要以互聯(lián)網、手機短信和各種人際傳播渠道為載體;而官方話語和社會正統(tǒng)表達則顯得固化、僵硬與封閉,由黨和政府傳達的公共政策和發(fā)布的權威信息構成,以政府文件公告、法律法規(guī)、新聞發(fā)布會、大眾媒介等為傳播載體;此外,從思維模式和互動方式來看,西方話語是基于線性和機械思維,注重推理判斷、開門見山和具象表述,明顯有別于中國話語的整體、形象和辯證思維。
由于官方話語、民間話語和西方話語都依靠大眾媒介承載和傳播,因此這三種話語并非是完全分隔狀態(tài)。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官方話語的發(fā)布也開始由傳統(tǒng)媒體向網絡等新平臺延伸,西方話語也得以廣泛進入人們的視野中。當前的公共話語表達呈現(xiàn)出主體多元化、訴求多樣化、渠道復雜化以及秩序無序化的特點。借助于網絡平臺,三種話語在公共輿論場中不斷進行互動、碰撞與融合,沒有哪一種話語可以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這形成了當前中國公共話語面臨的新型輿論生態(tài)——官方話語、民間話語與西方話語三足鼎立的時代正式來臨。
話語權力的擴散,使得傳統(tǒng)模式中的官員、專家等權威性信息發(fā)布者不再能夠對信息形成有效控制,從而政府因信息壟斷產生的傳統(tǒng)權威面臨迅速消退的危險。官民之間的話語鴻溝以及中西之間的話語碰撞不斷加劇,對處于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期的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當越來越多的人以自娛自樂、自我調侃甚至惡意中傷的方式對極其嚴肅的話題進行反向解讀時,更多地反映出了對官方話語體系的不認同和不認可,國家形象與政府公信力不斷受到侵蝕。在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西方話語的不斷碰撞中,官方話語逐漸式微,出現(xiàn)“官方-民間”、“官方-西方”話語兩個脫節(jié)。
官方話語危機四種表現(xiàn)
造成政府話語危機的根源,還是在于官僚主義痼疾,主要體現(xiàn)有四:
一是形式主義。官方話語往往“打官腔,唱高調,搞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文山會海、八股文風、空喊口號、官話、套話、假話、空話、大話、廢話等,被戲稱“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shù)奶自挾?、違心的假話多”。在機關內部,上演“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樣板戲”,“上面慷慨激昂,下面睡倒一片”;在開展群眾工作方面,“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形式越搞越繁瑣,就是落實不了”。
二是晦澀難懂。話語作為有效溝通的載體,不僅在于表達,更在于被理解。一方面,由于行政管理專業(yè)性和技術性不斷增強,很多政府文件運用了大量專業(yè)術語,導致普通公眾難以理解,比如財政預算信息;另一方面,官方話語往往通過弦外之音的微妙形式來迂回表達不同的利益與政治訴求,而這些套話并不是能夠被輕易解讀的,也很難讓外國人理解,尤其是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這些晦澀難懂的表達方式,進一步拉大了公眾與政府之間的距離,使得官方話語被進一步邊緣化,而如此的信息公開無疑淪為另一種形式主義。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壓制輿論。當前,公眾的知情權仍然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面對頻發(fā)的公共危機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府形象或是社會穩(wěn)定的考慮,采取簡單粗暴的形式封鎖消息、壓制輿論。由此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沖突。在網絡時代,這種傳統(tǒng)的輿論控制方式顯然已經失效,如果政府在敏感性問題上繼續(xù)持沉默、回避甚至壓制態(tài)度,必然會引發(fā)更嚴重的危機。
四是一些官員不負責任。官方話語的生命力在于其正當性和合法性。然而,一些官員卻不斷語出驚人,比如宜黃縣官員的“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重慶江津區(qū)區(qū)委書記的“跟政府作對就是惡”,鄭州市規(guī)劃局官員的“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等等都引起軒然大波。這些話語的背后,隱含著某些官員因權力驕縱而帶來的話語權濫用,折射出的是一種異化的官場生態(tài)和失范的公權力格局,不僅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也傷害了公眾情感,助長了日益突顯的“官民沖突”。
探求官方、民間、西方三個輿論場的“最大公約數(shù)”
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以及西方話語之間的博弈,反映出的是公共權力秩序的變遷。在官方話語面臨挑戰(zhàn)的同時,多重話語之間的互動也為行政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一方面,民間話語力量的崛起為民意表達開辟了平臺,規(guī)模龐大的網民迫使領導人直接與草根對話,官本位傳統(tǒng)有望突破;另一方面,西方媒體輿論促使中國以一種更加積極和開放的姿態(tài)來開展國際對話,以更加文明和自信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通過有效的協(xié)商與溝通,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西方話語可以從博弈轉為共生,共同促進公共政策的正向發(fā)展。
那么,如何將緊張的博弈、對抗關系轉換為對話、包容的互動關系?我認為,當務之急在于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和對話的公共話語空間。
重塑官方話語,必須對民間話語和西方話語保持尊重并主動溝通,兼容并包、消弭矛盾。執(zhí)政黨要主動實施和完成從信息發(fā)布向信息解釋的功能轉變、從意見表達者向意見平衡者的角色轉變、從社會守望者向社會對話組織者的身份轉變,探求官方、民間、海外三個輿論場的“最大公約數(shù)”,把體現(xiàn)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
重塑官方話語,必須恪守公共利益至上,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2012年,習近平同志對全黨8300多萬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警示。官方話語要為群眾所接受并歡迎,一要想人民群眾之所想,二要急人民群眾之所急,三要解人民群眾之所需。這就需要繼續(xù)發(fā)揚“密切聯(lián)系群眾”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
重塑官方話語,必須拋開“官話”,學說“民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雖然官民之間、中西之間的話語風格迥異,但并非鐵板一塊、彼此排斥。如今,“給力”、“正能量”、“出彩”等網絡熱詞頻繁出現(xiàn)在官方語言中,獲得廣泛關注與好評。要增強官方話語的親和力,需要改變刻板的公文化風格,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化語言與群眾交流,徹底解決官方話語中的“黨八股”問題,讓群眾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
重塑官方話語,必須按新聞規(guī)律辦事,增加事件處理的透明度和表態(tài)的時效性,以搶占輿論主導權。在政府行銷時代,要想重塑政府在主流輿論場的公信力,就必須學習傳統(tǒng)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利用各種資源、各種載體第一時間還原真相,爭取信息的首發(fā)權。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肖楠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