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喜歡搶
2013年清明節(jié)前夕,上海發(fā)生了新型禽流感(H7N9)。由于是新型病毒,人們對它的認識不多,但隨著江蘇省衛(wèi)生廳發(fā)布“板藍根可預防H7N9”的公告后,華東不少地方再次出現了十年前非典時期的搶購板藍根風潮。一時間,口罩、板藍根、白醋這“非典三大神器”又重出江湖,再度成為緊俏物資,個別地方甚至出現賣斷貨的情況。且不說薩斯病毒和H7N9是不同的病毒,只要稍微動一下腦筋就會知道,十年來,禽流感病毒都已經變異好幾代了,板藍根是不可能對新型禽流感有效的。病毒已經走遠,思維卻還是停留在板藍根上,刻舟求劍的故事在當今中國大地上集體上演,這是一種怎樣的滑稽和悲哀?;叵氩痪们叭毡景l(fā)生里氏8.9級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發(fā)生泄露,中國沿海浙江、江蘇、山東的多個城市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購鹽潮,鹽價一路飆升至20元每袋。還有“世界末日”的謠言驅使很多人又去搶蠟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一系列的搶購行為令人啼笑皆非,我們不禁要問:中國人為何喜歡“搶”,這些“搶”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搶,為何會演變成了中國人的一種生存之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搶紅燈、 搶座位、搶車道、搶房號、搶票等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在古老的民俗中還有搶婚、搶親等習俗,可見“搶”在人們生活中已經見怪不怪了。這種生活習慣甚至還被帶到了國外,以至于國外的景區(qū)有專門針對中國人的中文提示:“排隊!”老外對中國人不喜歡排隊一直困惑不解。面對稀缺的資源,出于生存的本能,大家都想多占有一點,這個時候若出現爭和搶,沒有什么奇怪的。問題是即使面對人人都有份兒的東西,也有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沖上去。這說明搶已經成為習慣了,成為一種慣性思維了。
為此辯解的人可能會說:搶是一種競爭,是力爭向上的表現。從表面上看,搶是一種競爭,但它確實不是真正的競爭。真正的競爭是在遵循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條件下發(fā)揮個體的能動性,相互比拼的過程。勝利者和失敗者都愿意接受競爭的結果?;仡^來看,中國式搶,確實是雜亂無章的,有些搶甚至連前提都不成立。如果非要把中國式搶當作是一種競爭的話,那也只能是一種無序的競爭,是一種非良性的競爭。
中國式搶的生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種文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從根源、本質、社會心理三個角度分析中國式搶的生成機制或許可見一斑。
搶的生成根源:缺乏理性思考
所謂理性,就是和感性相對的東西。理性總是和判斷、推理、本質、規(guī)律、邏輯聯(lián)系在一起,感性則是和現象、感覺、情緒、直覺,直觀等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v觀前述各種“搶”的背后,都有一種不可靠的信息,正是相信了這些根本經不起推敲的傳言,才出現的荒誕的、非理性的搶購行為。或者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信息累積不夠,無法判斷傳言的真?zhèn)?,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tài)度跟著周圍的人一起匯入了“搶”的洪流。理性缺乏的原因要么是沒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要么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習慣,從而在生活中依靠直覺和經驗作出判斷。從古至今,中國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圣人、信書,乃至信金錢、信風水……容易輕信正是個體理性缺乏的表現。有人說中國社會缺乏公共理性,這是對的。但是這個判斷還不夠,看看生活中各種口號和吹捧就知道了,中國人把重點放在了處事的圓滑世故以及是否符合主流道德倫理上了,反而對事物的真假漠不關心,或者直接就把判斷真假的責任推給了別人。
搶的本質:藐視規(guī)則
從現象上看,搶是一種無序的行為,無序的根源是群體成員擱置規(guī)則和不遵守規(guī)則。在儒家五常中,只有“禮”和規(guī)則沾邊,但是“禮”體現更多的是一種人倫秩序,所以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呈現的是有等級、有禮儀,但是不遵守規(guī)則。即使規(guī)則制定者本人,也不想把規(guī)則運用在自己身上。“刑不上大夫”就是典型的代表。這個滑稽、自私的表達,卻長期被統(tǒng)治者當成教義一樣遵守,這句話明白地告訴我們:在規(guī)則面前,人人不平等,規(guī)則是有選擇性地依據特定的身份而起作用的。所以,中國人都崇拜特權(豁免權),有特權就可以繞過規(guī)則,或者說規(guī)則對他們根本不起作用。普通百姓恨的不是特權,恨的是自己沒有特權。這也不奇怪,既然規(guī)則的制定者自己都不愿意遵守,那我憑什么要遵守?這個規(guī)則的公正和效用值得懷疑。在自己沒有某種特殊身份的情況下,出于一種自利,普通百姓冥思苦想的是怎么規(guī)避規(guī)則,用自己的小智慧去逃過規(guī)則的約束。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有個代表團到日本去學管理,看到日本人進工廠大門都有序的在電腦上打卡,團長說道:“我要是不來,讓別人替我打卡你的電腦不是也沒辦法?”一語乍出,日方懼驚,連說:“??!中國人大大的聰明!不用來日本學習了?!痹谌粘I钪校颖芤?guī)則、繞過規(guī)則不但不會被眾人鄙視,而且還平添幾分崇拜和羨慕,親密的朋友之間還會交流逃避規(guī)則的經驗。在已故的美國作家阿倫特、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筆下,現實社會中有一群這樣的人——群氓,他們并沒有犯什么傷天害理的罪行,為的只是圖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從眾,但最終的結果卻導致了整個社會群體的混亂和更大的丑惡,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并且這種損害還找不到為它負責的人。由于這種人不是大奸大惡,阿倫特因此也稱之為“平庸的邪惡”。
搶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和怕吃虧的心理
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與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方式。從眾心理本來是一個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看在什么問題上從眾。從眾是個體追求安全的一種表現,當某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把握,又怕受到眾人的指責,只好選擇與大眾相符的言論和行為,這也就是所謂的“隨大流”。隨大流的潛意識是“法不責眾”,中國式過馬路其實也是這種規(guī)則在起作用,大家一起闖紅燈,一起違法,便不會受到非議、處罰。槍打出頭鳥,就是警示人們不要出頭,不要去展示自己。魯迅早就注意到了中國人的集體自大主義,他曾經在《隨想錄三十八》中這樣說:“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富有個性與主見,在西方社會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在中國卻被視為異類,是怪癖,是洪水猛獸。西方社會向來主張個人的自由、個人的權力,對個人主義很寬容,只要你不危害別人,個人任意發(fā)揮都不會受到譴責,但是中國文化卻缺少個人主義的土壤,怪不得中國人特別喜歡從眾、喜歡圍觀、喜歡跟著起哄、喜歡跟風、喜歡群體思考,因為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于是一旦遇到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大家便一哄而上,從來不加分辨,更不會思辨。而身處這種壓抑環(huán)境中的人又恰恰特別在乎個人利益,生怕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吃虧,貪小便宜、愛攀比跟這種從眾心理是密切相關的,搶鹽、搶板藍根、搶蠟燭等等都是蠅頭小利,但是也怕周圍的人搶了,而自己就少了、吃虧了,這實在是一種擠壓出來的扭曲人格。
至此,我們已經看得很明白了:由于缺乏理性的判斷,因此不能判斷傳言的真?zhèn)?,于是只好選擇和眾人一致的行為,而對規(guī)則的藐視則催生了無序,在三者的合力下,“中國式搶”便呈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了。
(作者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公共關系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責編/袁靜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