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6日,日本第46屆國會眾議院選舉落下帷幕,自民黨最終獲得眾議院480個席位中的294個席位,在下野3年3個月之后,以壓倒性勝利宣告重新奪回政權,未來日本的政策將主要以自民黨的主張為基礎,那么自民黨在政權公約中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前景如何,日本將要走向何方,這是目前亞洲乃至全世界都關注的問題。
自民黨重掌政權后面臨的挑戰(zhàn)大于機遇,自民黨執(zhí)政下日本的未來有值得期待的地方,但也不容樂觀。在建設其提出的“新”日本之前,需要先收拾民主黨留下的爛攤子。民主黨執(zhí)政3年內政外交皆陷入困境,這些棘手問題對于自民黨來說也是燙手的山芋。用何種執(zhí)政理念、政策和具體對策來處理這些問題是自民黨上臺伊始的首要任務。自民黨在政權公約中,以繼續(xù)推動賑災復興為開篇,以經濟、教育、外交、生活四位一體的“再生”政策為基軸,志在實現一個包含堅強、溫暖、自信三要素的“新”日本。民主黨的前車之鑒是自民黨的后事之師,政策的提出的確重要,但關鍵在于如何落實到位。
賑災復興
繼續(xù)震災后的復興是自民黨政權公約的首要承諾,這一方面源于民主黨賑災復興政策的推動乏力,使得民怨四起;另一方面在野3年的自民黨也可以通過推動賑災復興較快地聚集人氣和民意。與其他方面的政策相比,賑災復興政策的投入與產出比是最高的,另外賑災復興與自民黨提出的建設“新”日本的口號也是遙相呼應的。
在具體政策上,自民黨計劃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一個是賑災復興的加速推進上,另一方面強調重視事前防災。
但自民黨賑災復興對策的有效性不容樂觀,初上臺的自民黨在政官之間的磨合上需要時間,東日本大地震及其次生災害對日本來說本就是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加之日本整體下行的經濟形勢,這些都構成了其推動政策實施的不利因素;當然,自民黨過去有著長期的執(zhí)政經驗,政官關系的處理上相對比較嫻熟,民主黨的賑災又為其提供了難得的經驗和教訓,國會法案的通過上會比民主黨執(zhí)政時期遇到較少的阻力,這些都會稀釋上面的不利因素,從而形成對自民黨賑災政策的一定期待。
“再生”政策的根本
經濟政策是自民黨四位一體“再生”政策的根本,經歷過政權沉浮的自民黨明白,沒有有效的經濟政策做基礎,要想長期執(zhí)政將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民主黨執(zhí)政期間,一味重視“日本經濟”這個蛋糕的如何分配,卻忽視了如何將“蛋糕”做大。
自民黨的經濟政策,首先通過在內閣設立“日本經濟再生本部”推行彈性的經濟財政運營和大膽的規(guī)制緩和政策,通過設定明確的物價目標和修正日本銀行法強化政府與銀行的合作,從而應對通貨緊縮和日元升值的問題;其次,提出“產業(yè)投資立國”與“貿易立國”的“雙發(fā)動機”戰(zhàn)略,對內通過在“日本經濟再生本部”中設置“產業(yè)競爭力會議”推進成長戰(zhàn)略,通過制定“日本經濟再生·產業(yè)競爭力強化法”推行日本產業(yè)再興計劃,對外通過設置“國際經濟戰(zhàn)略會議”進行戰(zhàn)略海外投資和經濟合作。
微觀來看,自民黨的經濟“再生”政策確實是對日本現行經濟癥狀的對癥下藥,宏觀和長遠來看,內外結合的經濟增長戰(zhàn)略也可圈可點。綜合觀察,自民黨的這一系列經濟政策絕非是臨陣磨槍的應景之作,政策上的輕重緩急層次也比較分明,可以看出,盡管在野3年,但自民黨與日本經濟界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溝通。不過,這樣的經濟政策在落實和效果上到底如何,還是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知道日本經濟今天的頹勢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政府的高負債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長期困擾著日本經濟,世界整體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當前與日本具有相似人口結構和財政狀況的國家不是陷入債務危機就是掙扎在財政崩潰邊緣,就算自民黨的經濟政策是靈丹妙藥,也無法逃脫市場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束縛。未來自民黨的經濟強心針應該會對日本經濟的短期回暖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恐怕無法挽回日本整體走弱的經濟態(tài)勢。
執(zhí)政的關鍵
外交與安保政策是自民黨執(zhí)政的關鍵。日本近些年政治整體右傾化趨勢明顯,而外交與安保政策是這一趨勢最直接的體現。因此,每到日本政治改朝換代之時,新政權外交與安保政策的變化總是牽動著亞洲甚至全世界的神經。基于這一政策的敏感性,執(zhí)政黨也注意避免政策取向變得極端。
然而,民主黨執(zhí)政的3年卻似乎背道而馳,外交安保政策上屢次走向極端。執(zhí)政初期鳩山倡導對等外交、共存共榮,之后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鳩山黯然下臺,菅直人和野田佳彥不但從此唯美國馬首是瞻,在具體的政策上更是比自民黨時期還變本加厲,不但徹底淪為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橋頭堡,更是被國內極端右翼勢力“綁架”,搞僵了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等國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近期釣魚島問題已然讓中日關系跌入冰點。民主黨前后政策的轉換之快、之大令人瞠目結舌,政策實施上的年輕氣盛、無所顧忌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民主黨留下的外交亂局為自民黨執(zhí)政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增加了諸多難題:如何避免過度依賴美國,如何融化已經冰封的中日關系,如何確立理性、合理的新外交戰(zhàn)略,這些都是自民黨亟待解決的外交難題。從自民黨的政權公約可以看出,其外交政策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外交的基本原則上,強化日美同盟的紐帶關系,改善與中、韓、俄等國的關系,在自由、公正、法治等普適價值的基礎上展開有活力的戰(zhàn)略外交;第二,外交與安保的機構設置上,為強化內閣的中樞指揮機能,計劃設置“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為保障日本的海上利益,強化海上保安廳的權能,擴充自衛(wèi)隊的人員、裝備和預算,推進包括自衛(wèi)官與文官混合組織改編內容的防衛(wèi)省改革;第三,相關的憲法與法律制度上,計劃通過修改憲法將自衛(wèi)隊提升為國防軍,通過制定“國家安全保障基本法”推動日本集體自衛(wèi)權的行使可能,制定“無人國境離島管理法”,修改“領海警備法”等;第四,強化自衛(wèi)隊與美國的新國防戰(zhàn)略的連動,為提高遏制力,修改日美防衛(wèi)合作的目標等,另外還提出強化“尖閣諸島”的“實效支配”。
綜合來看,自民黨的外交政策保守色彩更為濃厚,安保政策有實質上脫離和平主義的目的和企圖,盡管其提出了改善與中、韓、俄等國關系的戰(zhàn)略目標,但卻絲毫看不出為此目標而努力的任何舉措,倒是在強化日美同盟這一點上下了極大的力氣,甚至到了修改憲法或制定法律的地步。從其提出強化對“尖閣諸島”的“實效支配”、擴充自衛(wèi)隊、強化海上保安廳等舉措來看,未來的中日關系極度堪憂,也許自民黨已經掉入了一種單邊邏輯的陷阱,這種邏輯認為通過加強自身的防衛(wèi)力量就能改善與鄰國的關系,這不但要引起亞洲各國的警惕,恐怕作為同盟國的美國也要三思而后行。
自民黨上臺后日美關系可能表面上會更加緊密,亟需在亞太擴展影響的美國樂于看到日本投懷送抱,3年前鳩山由紀夫在提出對等外交后很快遭到美國打壓,老道成熟的自民黨怎會看到這種悲慘境地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深層次看,強化日美同盟恐怕只是自民黨的表面手法,有著常年執(zhí)政經驗的自民黨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美國的重返亞太戰(zhàn)略,加速實現其政治、軍事大國的策略,從而實質上突破和平主義的憲法原則,最終實現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對等外交。從這一點來看,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恐怕都是在“玩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