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待遇,有點像東方明珠之于上海。你遠遠看得見塔了,就會被紀念品小販圍??;許多路標都會指給你看:如何更簡捷的接近塔。與鐵塔隔河相望的夏約宮是公認的觀塔好景點,所以游客遍布,以至于夏約宮后的烤肉小販,都精通法、英、德、西、中、日諸國語言,嘴里跑馬燈一樣溜七八國外語叫賣。但你跟巴黎人提到鐵塔,他們就會流露出上海人聽到東方明珠和南京路的表情。這種表情用語言描述,就是:“得了吧,游客才去那兒……”
世上有許多LOGO,在這個時代化做圖片,流竄進每一個移動終端。所以我們時常會誤解這個LOGO的威力。以巴黎而言,一個游客聽到凱旋門、埃菲爾鐵塔、圣母院、香榭麗居就能滔滔不絕,知識淵博可能勝過個地道巴黎人。類似的,當我試圖跟一個巴黎人念叨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時,他會一邊虛與委蛇,一邊眼神流露歉意——就差直接跟我說:“其實我們對這玩意,沒那么感興趣?!?/p>
某天法語課上,一群亞洲人里,插進來個巴西白人同學。我們立刻印象流的想到巴西的足球、桑巴和BOSSA NOVA音樂,試圖拿這些做敲門磚,跟他開聊。該同學憨厚的表示:不看足球,不懂桑巴。BOSSA NOVA?不知道。一個迷戀小野麗莎的日本姑娘急了,趕緊報小野麗莎的名字:日本巴西混血的歌手,聽過嗎?巴西同學泰然自若的搖頭:沒有沒有。眾人面面相覷,若非不好意思,幾乎忍不住再問一遍:您真是巴西人嗎?當然是的,只是和我們想象里的不同罷了。
在巴黎,你有機會見到世界各地的人。當你跟美國人聊天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都對白宮、奧巴馬、自由女神、好萊塢、布蘭妮的緋聞、夢露的大腿、紐約洋基棒球隊感興趣。當你跟英國人聊天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可能對莎士比亞一問三不知,并不人手一本《哈利·波特》,而且對倫敦奧運會和貝克漢姆也沒有十足熱情。你跟法國人聊電影,說到伊莎貝拉·阿佳妮和蘇菲·瑪索這些女神級名字,再加幾個讓·雷諾、德帕迪約老戲骨時,他們也并不都會做知心貼意狀;你跟法國人說中國電影,會發(fā)現(xiàn)能跨越障礙、讓法國人聽了就滿臉“噢我明白了”表情的中國電影名字,其實也無非萊斯利·張(張國榮)、托尼·梁(梁朝偉)等幾人罷了。
許多時候,一個人特意跑去旅游的陌生城市、搜著店名去排隊的名吃、朋友那里借來的書,倒會格外熟悉些;反而是自己所處的城市、小區(qū)后門外的小吃、已經(jīng)買在書架上積灰的書、已經(jīng)在身邊很久的人,了解得少。我們生活在一個LOGO時代里,會習慣將那些遙遠、璀璨而舉世皆知的LOGO,與那些人貼在一起——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生活在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一個法國人都生活在鐵塔下并且浪漫香粉、巴西人都在海灘邊踢足球、印度人隨時隨地都坐著大象吃咖喱、西班牙人一天到晚邊看斗牛邊看海鮮飯的世界——實際并非如此。當然,這毛病外國人也犯。意大利人寫過許多馬可?波羅的小說,所有涉及中國的細節(jié),看著都像港片里摘來,又像《圖蘭朵》歌劇,看著有許多中國意象,比如花園、絹冊、碗筷、木結(jié)構(gòu)建筑,但細品一下,才覺得都是《功夫熊貓》——許多人所共知的中國元素堆壘,但終究不是中國的。
我初到巴黎時,認識了一個波蘭同學。他初見我,就愛擺李小龍造型,吐氣開聲,“呼——呀!”我花了很久才跟他解釋清楚,中國也并不是人人都會武術(shù)、街邊一個老太太就能飛檐走壁登萍渡水……某天,我們在個中國面館吃完拉面,結(jié)完帳出門,隔櫥窗看見廚房里,一個法國學徒正在拉面,耍得呼呼風生。波蘭朋友看著那面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八變十六,直至千絲萬縷,眼都直了?;仡^問我:“你會嗎?”我搖搖頭。他立刻泄了氣。走了一程,他終于抬頭,用幽怨的、夢想落空的語氣對我說:“有時候,你都不像我以前想象的中國人!”
(樂天薦自《博客天下》)
責編:小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