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烏魯木齊唐曲藝術中心 賀曉琴
近年來,隨著學習古箏的孩子越來越多,參加業(yè)余古箏考級的考生數量也大幅上升。然而,在這繁榮的表象下面,卻隱含著令人擔憂的危機:學生學習的進度越來越快,而演奏水平卻越來越低。筆者經常遇到半年考四級、四年考十級的學生,而這些考生卻大多不能準確地把握樂曲的節(jié)奏和音準。由此可見,目前業(yè)余古箏學習的發(fā)展方向是不健康的。古箏專業(yè)的這種現象,不是單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一起推波助瀾所致。
由于家長對考級的認識不夠,以及家長和老師潛在的功利心理,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問題之一。
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曾說過,“家長務必明確這樣一個問題:讓孩子學琴,主要為的不是造就小提琴家,而是造就人。音樂對人的性情有極大的陶冶作用,會使人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有格調和品位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個拒絕暴力的人”。因此,從造就人的目的出發(fā),家長對孩子學習音樂等藝術,應該抱有一顆平常心,不必貪多求高。音樂本來就是抽象的藝術,不是哪一個標準能夠衡量的,整個社會把功利的惡習加在音樂和音樂教育當中是非常不妥的。
對于考級,首先要明白設立樂器考級的目的:考生通過考級得到專家的鑒定,了解學習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改進措施等,逐步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名優(yōu)秀的演奏者。所以,考級的目的完全是為了檢驗孩子的學習情況。
現在一些家長和老師的潛在功利心理,使教學方向出現偏差,單純地追求孩子通過高級別考級,自覺和不自覺地拔高學生的水平,甚至有個別老師竟然在招生宣傳中直接寫到“保證四年過十級”這樣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廣告語。而許多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我的孩子能不能過?我的孩子幾年能過完十級?很少有人關心:我的孩子彈的好不好?我的孩子存在那些問題?
這種功利的不良教學之風,使學生不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學習。學習的難度跨度很大,使學生長期處于極困難、毫無樂趣的練習狀態(tài)中,致使很多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半途而廢,被毀于這種拔苗助長的教學方式。需知道,業(yè)內專家設置十級的考級標準,是按十年的學習進度來安排的,可很多學生卻用五六年甚至四年的時間考過了十級,其彈奏水平可想而知。筆者經常遇到拿了十級證書的學生,卻彈不好一首五六級水平的樂曲,這就像一個大學生不會做五六年級學生的題一樣,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
現在由于考級機構之間也存在利益之爭,為了爭取考生,考級通過標準也越來越低。有考生在考級時,一首兩頁的曲子竟然只彈了兩三行就算通過了,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不知有何感想。在筆者看來,這就是花錢買個證,根本就是老師通過學生考級來證明自己教學的成績,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家長的虛榮心。但又有誰認真考慮過音樂本身和孩子的真正感受呢?考級變味竟至如此地步,學生家長、專業(yè)教師及考級機構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筆者通過與許多老師交流,認為造成教學進度太快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各個教學機構間競爭激烈。有些機構為了招生,宣傳一年過幾級,或保證幾年過十級。真不知他們如何保證的,這背后深層的問題也令人深思。
(2)很多家長對古箏演奏并不了解,因此往往會提出初中前過完十級等類似要求。迫于家長的壓力,很多老師因怕學生流失,只好按家長的想法去教,而沒有了自己的教學計劃。
要解決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并不困難。一方面,對家長要進行教育,讓他們了解古箏基礎教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學機構和教師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要怕暫時的生源流失,也不要參與這種不良的競爭,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事,培養(yǎng)幾個真正彈奏水平高的好學生,在演奏上做一個對比,相信家長是可以看出來的。
在業(yè)余古箏教學中,往往還存在以下演奏中的具體問題。
古箏演奏的基本技法大致分為:彈奏類技法、按滑類技法、搖奏類技法、揉奏類技法。
(1)彈奏類技法。單指彈奏,有勾、托、抹、打;不同時彈奏的組合指法,有勾托、抹托、四點等;同時彈奏的組合指法,有小撮、大撮、柱式和弦等;較復雜的組合指法,有分解和弦、琶音、花指等。
這些彈奏類技法在古箏演奏中都是很重要的,而其中的單指彈奏技法則是重中之重。如果單指彈奏的手形、角度、觸弦、發(fā)力都不正確,其他的一切彈奏體系就都不可能正確建立。就像寫字一樣,一橫一豎都寫不直,肯定寫不好一個字。而這一切又關乎古箏的音色。經常會碰到學生因彈奏技法不規(guī)范,造成彈奏中雜音很大,音色不好聽等情況。因此,建議在教學中重視此類演奏技法,一定要讓學生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把此類技法掌握好,起碼要做到最基本的干凈、清楚、準確。
(2)按滑類技法。它是古箏演奏中最重要的一類技法,同時也是最難掌握的一類技法。
如果這類技法掌握不好,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音不準。簡單地說,按滑類技法就是上下滑音和按音(4、7等沒有上下滑音的按弦),音準、節(jié)奏(起始音與終止音之間的節(jié)奏)、速度(滑動的速度)是上下滑音最重要的三個指標。
速度這個指標根據樂曲風格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要求,這里暫不細說。
音準與節(jié)奏,在滑奏里是兩項有著嚴格標準的指標。上滑音的音準,通常要滑到前面那根相鄰琴弦的音高,如5滑到6。但嚴格地說并不完全是這樣,在實際演奏中要根據樂曲的旋律走向及風格來決定(這就是趙曼琴老師的大全音、小全音理論,注意:不是大二度、小二度,詳情可參照趙曼琴老師相關著作)。上滑音的節(jié)奏,通常情況下起始音與終止音會各占一半的時值,除了有特殊時值標記的,有的書上把這種稱為定時滑音,其實定時或不定時都是有節(jié)奏的。
按滑類技法的音準,建議一定要在初級階段就要求學生做到基本準確。一個古箏演奏者,只有具備標準音準的概念,才能確保演奏中音準的準確性。在教學中,如不能使學生的聽覺建立音準的標準,那么他們的演奏永遠都是不準的。所以,一個學生如果彈到四五級的時候,都還不能準確演奏,那么就說明他的聽覺系統(tǒng)里沒有音準的標準。沒有音準標準還能準確演奏嗎?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都很清楚。
節(jié)奏是音樂的靈魂。在沒有音高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節(jié)奏。這本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可是卻很少有學生能夠完整、準確地表現好一首樂曲的節(jié)奏。筆者曾經給一位非古箏專業(yè)的音樂人彈箏,在演奏過程中,他很奇怪地一直用腳打著節(jié)拍。后來他說:聽你彈琴是有節(jié)奏的,可聽了很多人彈琴都是沒有節(jié)奏的,還一直以為古箏音樂沒有節(jié)奏呢。
節(jié)奏不準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慢板沒有節(jié)奏。這主要表現在樂曲的延長音,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沒有按音符的時值準確地延長,而是自由延長。這就說明,學生的節(jié)奏律動的感覺沒有建立起來。
(2)快速音符沒有節(jié)奏或節(jié)奏不準確,如前八后十六、十六分音符組合等。出現這種現象,除了學生的節(jié)奏訓練不扎實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基本功不扎實。這種組合的節(jié)奏其實很容易掌握,彈不好往往是因為演奏者心里明白,但手上功夫達不到、交代不清楚所致。
樂曲速度不統(tǒng)一,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某一小節(jié)或某一兩拍突然加快或變慢。突然加快,往往還是因為沒有節(jié)奏感,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速度感;而突然變慢,則往往是技術原因,如前面說的手上功夫達不到。
(2)大段性的突然變慢。這種情況很多見,毫無疑問,這是由于基本功不扎實而引起的。
其實,只要使用節(jié)拍器,打節(jié)拍唱譜就可以解決以上幾個問題。
指法缺乏一致性,是指同一個老師教的不同的學生,在演奏同一首樂曲時,指法安排不一致。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教學不細致,沒有規(guī)定的指法要求,所以學生就亂用。
(2)有規(guī)定指法,但卻沒嚴格要求執(zhí)行。
在現在的古箏教材中,有的樂譜雖然已經標注了指法,但是由于樂曲創(chuàng)作時期古箏的技法還不完善,標注的指法僅適用于當時,而隨著古箏藝術的發(fā)展,有了很多更方便、合適、科學的技法與指法,可以更好地完成樂曲演奏。因此現在看來,那些標注的指法是不夠合理的,古箏老師應該與時俱進,根據情況酌情選用。而那些沒有沒標注指法的樂譜,就要求老師根據樂譜的情況制定出合理、方便運指、又能更好地表現音樂的指法。
這種情況很多見,比如《井岡山上太陽紅》,樂譜標記速度為每分鐘154拍,可許多學生實際彈奏的速度每分鐘只有60多拍。對于這種情況,筆者經常問學生,上體育課你們用一分鐘跑完100米算不算及格?雖然,按標定的速度進行彈奏具有較大的難度,但這也正是判定樂曲級別高低的標準之一。
筆者認為,對于業(yè)余演奏者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但也需達到標定速度的85%左右。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就會改變樂曲的風格,失去原有的韻味。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因為基本功不扎實所致。而基本功不扎實,則可能是因進度太快、練習量不夠、方法不科學等因素造成的。
這個問題要求也許有點高,但這方面的問題確實很多,如不重視也是不能完美地表現音樂的。關于音樂性的表現方面,業(yè)余的演奏者主要存在彈奏粗糙不規(guī)范、音色不優(yōu)美、雜音太大、演奏沒有歌唱性、缺少音色力度的對比、樂句劃分不正確、缺少氣口(特別是散板自由樂段)、揉弦顫音不規(guī)范、缺乏肢體語言或演奏動作與音樂沒關系、缺乏對音樂的理解,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在演奏古箏樂曲時,一定要用心、細致地處理每個細節(jié)。如觸弦,有貼后離、雙離弦、雙貼弦、離后貼等形式;彈奏中有主動彈奏、被動彈奏等;發(fā)力又分為手指發(fā)力、前臂發(fā)力、大臂發(fā)力、腰部發(fā)力等。這些細節(jié)的處理,直接決定彈奏音色是干脆利落還是柔美綿長、音樂鏗鏘有力還是優(yōu)美抒情等不同的細膩的情感變化。此外,再結合樂句準確地劃分、不同風格貼切的揉吟按滑、豐富的肢體語言、合理的呼吸、恰當的有走向的力度及音色變化,就能在演奏中完整地表現其音樂性。
限于水平,以上所述如有不妥之處,還望業(yè)內同仁批評指正。筆者真心希望,業(yè)余的古箏教學能走上一條健康之路,也希望與各位箏界同行交流探討,雖力量綿薄,但愿意為古箏的健康發(fā)展竭力而為。